作者丨彪哥
尊重原創,拒絕一切未經授權的轉載
這些年,湘菜品牌全國異軍突起,拓店速度之快萬眾矚目。
西安的蘭湘子5年超過300家店,深圳農耕記走出國門,上海巡湘記發展勢頭強勁,無錫的呈湘在全國直營門店達80多家,深圳的辣可可、湘田田、湘辣辣等品牌逐步覆蓋華南、華北、華東區域市場……
這些外地湘菜品牌在全國風生水起,但為何不進入湘菜大本營的長沙呢?
長沙是湘菜發源地,是全國最大湘菜市場的城市,按理說大家都想來分一杯羹,但這些大牌們為何遲遲不肯來!
市場飽和度高,
競爭壓力大
長沙雖然市場大,但也是湘菜市場競爭最激烈的城市。
這里不僅有歷史悠久的老字號,還有不斷創新的新銳品牌,各種業態的湘菜品牌應有盡有,這些品牌在口味、品質、服務等多個層面互相廝殺過不知道多少回,全都是血與淚的經驗與積攢。
所以,外地湘菜品牌進入的門檻變得非常高,他們在本地是湘菜頭部品牌,一旦到了長沙可能也要面臨巨大的壓力。
《湘菜》雜志走進婁底,發現有不少品牌在當地經過長時間沉淀,走進長沙后,發現仍然站不穩腳跟。
曾小廚是婁底餐飲新勢力,這些年在婁底餐飲界脫穎而出,前兩年,曾小廚投資上千萬希望在長沙中高端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結果發現完全沒有競爭力。
2018年,光頭文品牌進軍長沙,這個婁底頭部品牌在當地有二十年的沉淀,在婁底擁有數個品牌,來到長沙后也首次嘗到了失敗的滋味。
在采訪中,我們發現現在婁底也有不少餐飲品牌有計劃走出婁底,像大最俠、對味牛肚王等,他們的方向不是長沙,而是廣州、深圳等地。
消費者口味要求高,
新入者菜品難以出新
《湘菜》雜志在采訪蘭湘子、巡湘記時,他們都表示有計劃進入長沙。
他們認為在外面開再多的店,如果不能在湖南生根發芽,接受三湘四水的洗禮,那不能算真正了解透湖湘文化,如一抹浮萍,任水漂流。
而且,長沙作為湘菜大本營,這里有最具創新的商業模式和產品,可以倒逼巡湘記把技術和菜品做得更好。
但是,他們到現在還是沒有來,為什么?
我覺得還是菜品競爭力的問題。比如蘭湘子的菜品由湘菜大師張小春主理出品,堅持現炒,形成了嚴格的標準化操作,最大限度滿足了外地消費者的需求。
而且,為了保證正宗湖南口味,蘭湘子百分之七十的食材都從湖南“進口”,以此保證原汁原味。
蘭湘子為了菜品正宗性做了很多努力,但對于對于長沙本地消費者來說,這可能就是司空見慣的味道。
長沙本地消費者對湘菜的口味有著極高的要求和辨別力。外地湘菜品牌要想在長沙立足,必須在口味上做到足夠正宗且有特色,否則難以贏得本地食客的認可。
而且,湘菜不僅僅是食物,更是一種文化體現。外地湘菜品牌要想在長沙市場獲得認可,還需要在菜品創新中融入湖南的地方文化元素,同時在店面設計、服務風格等方面也要符合當地的文化審美和消費習慣。
開店成本高,
供應鏈沒有優勢
另外,在長沙開設湘菜餐廳需要考慮到成本問題,包括租金、原材料采購、員工工資等。外地湘菜品牌需要評估自己在當地市場的盈利能力和發展潛力,以決定是否進入市場。
本地品牌在供應鏈管理上可能擁有更多優勢,比如獲取新鮮食材的成本和效率,以及對本地供應商的熟悉程度。外地品牌在這一點上可能需要時間來建立穩定的供應鏈,初期成本可能會更高。
可能,你在長沙開一家店的精力與成本,夠你在外地開好幾家直營店了。因此也就導致,外地的湘菜品牌想來長沙,卻又不太敢來。
前有諸多外地湘菜品牌進入長沙后失敗的案例,后有“蘭湘子”們在全國迅速擴張風生水起,既然他們在湖南以外有廣闊的市場,而進入長沙需要面對市場飽和度高、消費者口味要求高、開店成本高的“三高”壓力,這就是外地湘菜品牌久久不肯進入長沙的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