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伊朗和以色列之間掀起了新一輪的中東危機。先是4月初,以色列空襲伊朗駐敘利亞大使館。隨后,伊朗動用無人機和飛彈對以色列進行回擊。伊朗和以色列走向戰(zhàn)爭的邊緣。
美國強烈譴責伊朗對以色列的反擊行動。
▲拜登譴責伊朗,來自拜登推特
美國的行動恰恰證明了伊朗和美國是一對政治上的死敵。
▲美國圍堵伊朗
回顧歷史,我們發(fā)現伊朗巴列維王朝時期(1925-1979年),伊朗和美國曾經是準盟友關系。然而,1980年4月7日,伊朗和美國兩國斷交。雙方至今未恢復外交關系。
從1990年代到今天,美國針對伊朗實施了不下30次的制裁。2020年初,美國更是直接策劃了對伊朗高官蘇萊曼尼的刺殺行為。差點讓美國和伊朗擦槍走火。
▲美國刺殺蘇萊曼尼,差點讓美伊關系走向戰(zhàn)爭
美國和伊朗的關系直接關系到中東的和平、穩(wěn)定。因為伊朗是中東地區(qū)舉足輕重的國家。
伊朗全國人口有8000多萬,此外,約400萬伊朗人定居在海外。然而,海外伊朗人最多的國家,恰恰是伊朗的政治宿敵美國。
▲海外伊朗人數量排名,第一美國,第二是加拿大
那么,為什么伊朗人會大批移民到“敵對”的美國呢?
一、留學移民的浪潮
世界上與美國關系最差的國家,除了俄羅斯就是伊朗。然而,從1952年1979年之間伊朗和美國非常不是政治宿敵,反而是一對準盟友。
伊朗之所以和美國結盟的目的就是為了對抗北方的咄咄逼人的宿敵俄國(蘇聯(lián))。
這一切,都和伊朗的歷史有著密切的關系。伊朗人的主體民族是波斯人。歷史上的伊朗曾建立過古老的波斯文明(波斯第一帝國和第二帝國)。
▲歷史上的波斯第一帝國
公元6世紀時期,波斯第二帝國被阿拉伯帝國所滅。受阿拉伯帝國的影響,波斯人皈依了伊斯蘭教。
▲阿拉伯帝國時期,波斯皈依伊斯蘭教。選擇什葉派
16世紀時期,波斯人時隔近1000年重新建立了統(tǒng)一的帝國——波斯第三帝國(薩菲王朝)。波斯第三帝國全面推行伊斯蘭教。
▲波斯薩菲王朝的建立者
波斯境內除了主體民族波斯人之外,還有信仰伊斯蘭教的阿塞拜疆人、庫爾德人;信仰猶太教的猶太人和亞美尼亞人(基督教)等少數族裔。
18世紀末,波斯內部的民族、宗教矛盾日趨尖銳。境內的部分亞美尼亞人、猶太人等異教徒正是在這時候離開了波斯,選擇移民到新大陸。這被視為美國的第一批從波斯來的移民。
▲18-19世紀移民到美國的波斯亞美尼亞家庭
波斯民族危機加深使得波斯境內的社會矛盾越來越尖銳。這也給了外部勢力干涉的借口。
渴望印度洋出海口的的俄國則把波斯視為侵略的目標。波斯本土面臨著被北方的俄國蠶食的危險。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俄國多次發(fā)動俄波戰(zhàn)爭,占領了波斯北方領土。
▲俄國侵略波斯、奧斯曼帝國的圖
波斯南部地處波斯灣地區(qū),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英國則從南方滲透,占據了巴林島,波斯灣三島。波斯成為了英、俄的半殖民地。
▲波斯北部被俄國占據,南部被英國占據
波斯民族危機嚴重 。從18世紀末到1920年代,波斯帝國從薩菲王朝更換到卡扎爾王朝。波斯為了擺脫國家貧困落后的面貌,波斯派出留學生前往英法美等西方國家學習。
一些波斯人上層選擇了留在西方,這被視為第一批前往西方國家的波斯人。波斯主要發(fā)展同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關系。
▲19世紀,波斯的卡扎爾王朝訪問西方
與此同時,隨著波斯的衰落,諸如婦女權利、君主立憲的西方思想傳入波斯地區(qū),嚴重沖擊了卡扎爾王朝的統(tǒng)治。
然而,學習西方技術停留在器物改革的層面。這并沒有改變波斯落后的面貌。
1921年,波斯軍官禮薩·汗發(fā)動軍事政變,執(zhí)掌國家政權。1925年,禮薩汗廢除了舊的王室,建立了巴列維王朝。
▲禮薩-汗,巴列維王朝的建立者
此時,俄國因為十月革命遭遇建立蘇維埃政權蘇俄(蘇聯(lián)),遭遇西方各國的孤立。此時,英國因為一戰(zhàn),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巴列維王朝借蘇聯(lián)欲緩和南部邊陲的局勢之際,從蘇聯(lián)前身沙俄手里收復了部分國家主權。巴列維王朝認為波斯落后的根源是政教合一的局面造成的,因此決定對內改革。
伊斯蘭世界最成功的改革當屬土耳其的凱末爾革命。土耳其的前身奧斯曼帝國一戰(zhàn)戰(zhàn)敗后簽署了喪權辱國的《色佛爾條約》,喪失了近90%的領土。1923年,土耳其在凱末爾的帶領下打敗了協(xié)約國軍隊。
▲土耳其世俗化的改革者:凱末爾
此后,土耳其在凱末爾的帶領下進行世俗化改革。土耳其成為伊斯蘭世界中最為世俗化和現代化的國家。凱末爾成為了巴列維王朝效仿的對象。
巴列維王朝為了改變國家貧困落后的面貌,開啟了一系列西化的改革。其中一個重要舉措就是世俗化和去宗教化。
巴列維王朝的現代化改革包括大規(guī)模發(fā)展工業(yè)、發(fā)展交通、建立公立學校體制、改革司法機構及改善醫(yī)療衛(wèi)生。
伊朗的現代化改革不僅體現在器物層面,還體現在了精神層面。
▲巴列維王朝第一步世俗化改革,摘除伊朗婦女頭巾
與此同時,英國依然盤踞在波斯灣地區(qū)。蘇聯(lián)在吸納了外高加索三國后,重新成為了對波斯的威脅。出于保護國家安全的需要,波斯主要發(fā)展同德國、美國的關系。
發(fā)展同這些國家的關系的同時,巴列維王朝推動波斯知識分子留學。1928波斯議會進一步批準了波斯人派往國外接受西方教育的計劃。
1930年代,歐洲學者發(fā)現波斯語、印地語和歐洲語言有著諸多相似之處。歷史學者研究認為“雅利安人是印歐語系的祖先”。
納粹德國上臺后,更是鼓吹“雅利安人是最優(yōu)秀的民族”。波斯人是雅利安人的后裔。
1935年,巴列維王朝將國名改為伊朗,意為雅利安人的土地。
二戰(zhàn)時期的伊朗名義上保持中立。實際上,因為歷史上和俄國(蘇聯(lián))、英國關系不佳,伊朗的中立實際上偏向德國。1941年,蘇聯(lián)為了逼迫伊朗不再支持德國,干脆出兵干涉伊朗內政。
▲蘇聯(lián)出兵伊朗
二戰(zhàn)后,美蘇成為了超級大國。
英國因為戰(zhàn)爭元氣大傷,放棄了伊朗南部地區(qū)的租借地帶,退出伊朗南部。
蘇聯(lián)戰(zhàn)后拒不撤出伊朗北部。1946年1月,蘇聯(lián)扶持伊朗北部的庫爾德人建立了馬哈巴德共和國”。12月,在美國的支持下,伊朗消滅了北方的分離勢力,并將蘇聯(lián)勢力趕出伊朗高原。
▲蘇聯(lián)在伊朗扶持的庫爾德分離勢力(紅色)
蘇聯(lián)此舉引起了伊朗的強烈反感。
二戰(zhàn)后,美蘇因為意識形態(tài)問題走向對立。伊朗和蘇聯(lián)的前身俄國因為歷史恩怨,矛盾深刻。
波斯灣在20世紀中期之后發(fā)現了大量石油資源。伊朗恰恰是重要的石油產國,石油是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
伊朗扼守波斯灣石油出海口霍爾木茲海峽。對于美國來說,控制了霍爾木茲海峽等于控制了中東地區(qū)。因此,美國極力支持和伊朗建立起盟友關系。
▲伊朗富有油氣資源,扼守霍爾木茲海峽
在美國的支持下,伊朗開啟了更加激進的改革。
美國伊朗盟友關系的重要一步就是兩國達成了石油協(xié)議,美國獲得了伊朗40%的石油開采收益。這對于美國的石油工業(yè)生產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作為回報,美國不僅僅在伊朗建立了軍事基地,幫助伊朗抵御蘇聯(lián)的南下滲透。此外,美國給予了總計6800萬美元的經濟援助,幫助伊朗建立了完備的工業(yè)體系。
1957年,美國第一次為伊朗提供了核反應堆以及核燃料。20世紀60年代,美國給予了伊朗的留學便利的力度。
▲美國扶持的伊朗核設施學校
1963年,巴列維王朝的第二代君主在美國的支持下,開啟了比他父親更激進的現代化改革,即白色革命。第一次改革期間,伊朗女性獲得了諸如不必佩戴頭巾的權利。
白色革命的一個重點就是賦予了婦女更多的權利,尤其是選舉權。這在伊斯蘭世界是極其罕見的。
小巴列維希望通過白色革命,避免流血沖突的“紅色革命”以迅速步入現代化。與此同時,巴列維王朝派遣更多的留學生去西方國家,學習先進技術。尤其是核工業(yè)技術。
▲伊朗白色革命時期,婦女著裝和西方無異
此時,巴列維王朝為了實現邁進現代化的需要,加大了對留學生外出留學的支持。從1940年代到1979年,有大約20萬伊朗人外出留學。有的則留在西方國家。
▲小巴列維訪問美國,會見卡特
伊朗和美國是盟友關系。美國也是許多伊朗人留學的目標。從1940年代到1979年,有大約一半的伊朗人前往美國留學。到1980年代,在美國的伊朗留學生數量達到了5萬多人。
二、逃難移民
美國和伊朗的盟友關系是建立在伊朗世俗化改革的基礎上的。
伊朗世俗化改革符合世俗化的大趨勢。而且,憑借著美國的扶持,伊朗經濟在20世紀60-70年代達到了高峰。1979年,伊朗GDP高達904億美元。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韓國只有667億美元。
▲白色革命時期,伊朗的經濟成就
此時,伊朗和美國關系發(fā)展迅猛。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伊朗和美國往來密切。除了大批伊朗人前往美國留學外,也有不少美國人前往伊朗工作、生活。
巴列維王朝的世俗化改革出發(fā)點是為了使得伊朗迅速現代化。
如此激進的改革未能從體制上解決腐敗問題。一些軍政要員、王室成員利用改革收取賄賂,軍政高層腐敗嚴重。
大批伊朗民眾沒有享受到改革的紅利,伊朗改革的貧富差距日益拉大,引起了廣大伊朗民眾的不滿。
▲伊朗王室的奢華生活
自伊斯蘭化以來,伊斯蘭教在伊朗農村根深蒂固。伊朗的激進改革沖擊了穆斯林的生活方式,取消了宗教領袖的特權,這些都觸動了宗教團體的利益,遭到了以霍梅尼為首的宗教團體的強烈反撲。
1977年,在霍梅尼的帶領下,伊朗爆發(fā)了伊斯蘭革命。德黑蘭成為了抗爭的前沿陣地。不少穆斯林群眾走向大街,抗議巴列維王朝。
面對洶涌的伊斯蘭革命的浪潮。巴列維王朝的統(tǒng)治者小巴列維最初選擇了武力鎮(zhèn)壓。隨著革命的浪潮選擇了妥協(xié),與溫和的反對派合作。
1978年底,隨著軍隊的倒戈,1979年,國王被迫逃到國外,伊朗結束君主制。
▲伊朗伊斯蘭革命
伊朗建立了伊斯蘭共和國。伊斯蘭革命之后,伊朗建立政教合一的政體。
霍梅尼掌握伊朗后,他先后頒布憲法,確保伊斯蘭教的絕對統(tǒng)治地位。霍梅尼上臺后,推翻了此前的世俗化改革。
其中重要一步就是要求婦女必須佩戴頭巾。此外,伊朗設立道德警察,檢查伊朗女性著裝十分符合伊斯蘭規(guī)范。
▲霍梅尼改革后,伊朗婦女強制戴頭巾(白色為伊朗)
霍梅尼和美國之間因為價值觀沖突。霍梅尼上臺后與美國全面交惡。
1979年11月,美國駐伊朗大使館被伊斯蘭革命衛(wèi)隊占領,66名外交官和平民被伊朗當局扣押,史稱“伊朗人質危機”。
▲伊朗人質危機
該危機持續(xù)了長達444天。1980年,小巴列維去世后,人質危機有了轉折。1981年1月,在美國的多重斡旋下,人質危機結束。
人質危機的結束沒有緩和伊美關系。1980年4月,美國宣布和伊朗斷交,美伊關系走向了對立。美國撤出了所有在伊朗的駐軍、官員。隨著美國和伊朗關系的惡化,一些原本在伊朗王室工作的成員擔心自己遭到清算,選擇了逃亡至美國。
原本在美國的伊朗留學生多數反對在伊朗重新建立宗教政權,他們擔心受到伊朗宗教政府的迫害,選擇了留在美國。
伊朗建立伊斯蘭革命政權之后,向外輸出革命(扶持什葉派政權)。伊拉克是對外輸出革命的前沿陣地。薩達姆更是以此為借口,對伊朗作戰(zhàn)。兩伊之間爆發(fā)了長達8年的戰(zhàn)爭。兩伊戰(zhàn)爭伊朗損失高達四千億美元,幾乎將前面發(fā)展幾十年的財富毀之一旦。
美國對伊朗進行全面封鎖。這使得加劇了伊朗經濟的巨大衰退和伊朗國內政局不穩(wěn)定。一些不堪重負的伊朗中產階級選擇了移民到美國。
▲1987-2002年伊朗通貨膨脹率
此外,伊朗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除了波斯人信仰伊斯蘭教之外,亞美尼亞人信仰基督教,猶太人則信仰猶太教。伊朗伊斯蘭革命后,全面敵視以色列。國內的猶太人也遭到伊朗政權的清算。
伊朗的一些非穆斯林,選擇這個時候移民出去。伊朗在伊斯蘭革命后和美國、以色列全面為敵。一些非穆斯林選擇了利用政治庇護的方式,拿到了美國、以色列的身份。
伊朗雖然和美國、以色列全面為敵,但和德國、法國、阿聯(lián)酋等國依然保持了建交關系。大批伊朗人選擇移民到阿聯(lián)酋、德國、法國等西歐或阿拉伯石油國家。通過這種方式移民到美國、加拿大地區(qū)。
從伊斯蘭革命后到1990年代,隨著伊朗經濟形勢的衰落,共有250萬伊朗通過申請政治庇護,或者走向其他國家的方式走出伊朗。
這些伊朗移民,主要是伊朗的中產階級或知識分子。
三、身份認同問題
從第一批移民到今天,海外伊朗人的數量從最初的幾十萬增長到400萬,大約有40%左右的移民到美國。
美國的伊朗人主要集中在以地中海氣候為主的加利福尼亞州。
▲美國伊朗裔分布(紅色最高)
伊朗人主要以波斯人為主,波斯人的祖先是印歐人。美國是印歐人建立的國家,和美國主要種族英裔是一個民族。因此,伊朗裔美國人一般被視為白人。
伊朗裔美國人在美國取得了不少成就。例如美國網球名將阿加西、杜魯門”號現任艦長卡文·哈基姆扎德等。
▲哈吉姆扎德
如果以種族劃分,伊朗裔美國屬于白人。
然而,伊朗裔因為宗教復雜,面臨著嚴重的身份認同問題
伊朗是一個以穆斯林為主的國家,除了主體民族波斯人、第二大民族阿塞拜疆人是穆斯林之外。
伊朗也有一些非穆斯林族裔移民到美國,例如猶太人、亞美尼亞人(基督徒)。這些猶太人、亞美尼亞人并不愿意承認自己伊朗的身份。
美國是基督教社會的一員。絕大多數伊朗移民是穆斯林,這與美國的基督教社會嚴重不兼容。穆斯林很難融入美國社會,一直是伊朗裔美國人面臨的問題。
伊斯蘭革命后,美國人質危機導致美國和伊朗的關系急轉直下。兩國多次進行經濟制裁。
2002年,美國將伊朗列入流氓國家的行列。伊朗成為了諸多好萊塢電影丑化的對象。例如《逃離德黑蘭》、《24小時》等。這些丑化伊朗人形象的電影也會遭到伊朗裔民眾的抗議。
▲《逃離德黑蘭》
一些伊朗裔是留學生出去,或者因為經濟原因移民。他們對于現在的伊朗政府并沒有多大敵意。反而因為探親的需要,對于伊朗民眾依然保留了最大的善意。
受到美國金融封鎖、伊朗國內市場投資監(jiān)管不透明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伊朗移民對國內匯款投資的數額較低。僑匯收入相比于其它發(fā)展中國家來說非常低。
一些反對伊朗伊斯蘭政權流亡海外的伊朗人,對于現在的伊朗政府一般持反對態(tài)度。伊朗伊斯蘭革命后,女性權利受到嚴重限制。2018年伊朗女球迷自焚事件、2022年伊朗頭巾事件,海外伊朗人都是主要反對者。他們強烈支持伊朗女性的抗爭運動。
▲因看球抗爭自焚的伊朗女球迷
很明顯,這些留在異議人士已經很難回到自己的祖國伊朗。
▲美國伊朗裔抗爭時,手舉巴列維王朝時期的國旗
除美國之外,加拿大、阿聯(lián)酋以及英法德等西歐國家聚居了不少伊朗人。他們和美國的伊朗人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因民族(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歐洲人)以及宗教問題(伊斯蘭教教派、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帶來的身份認同問題。
▲歐洲國家的伊朗人
相比之下,伊朗只和美國、以色列斷絕了外交關系。同阿聯(lián)酋等阿拉伯國家或西歐國家都保持外交關系。因此,這些海外伊朗人成為了母國伊朗和所在國發(fā)展關系的重要窗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