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到前段時間傳得沸沸揚揚的“央行直接下場購買國債”的新聞,似乎我們正在向【財政赤字貨幣化】MMT的模式轉向。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我國官方一直對MMT持否定的態度,央行也不能直接購買財政部發行的國債,只是說,近期在各種經濟會議中有提議——“要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也就是說央行本身是可以在二級市場中購買國債的。
那么游戲規則其實還是沒有變化。如果真想像美元那樣MMT,在直升飛機上撒錢,那RMB得有足夠的國際地位,有全球的市場來消化超發的貨幣,并且我國得轉型為貿易逆差國,這顯然在現階段是不現實的!
回顧一下歷史上的特別國債,分別在1998年、2007和2020年新發行過3次,98年發行特別國債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補充四大銀行的資本金。2007年財政部通過發行特別國債用于成立中投公司,來管理外匯投資。而2020年,大家都記憶猶新用于抗擊新冠疫情。而17年和22年是對于07年發行特別國債的“以舊換新”,可以看作是同一批次的延續。
而今年將發行1萬億元的超長期特別國債,我個人認為是應對地方財政收入因為土地財政失效,中央需要替代地方做部分投資的一種變向的“化債”方案。聯動前段時間因為地方債務問題,要求12個重點省市基建緩建停建。要知道我國房地產+建筑業占GDP的比重是在13%左右,如果這兩個行業都拉胯了,5%的增速如何完成?但地方債務高筑,地方財政收入減少,且不允許輕易發新債,以及增加隱形債務的情況下,如果盤活帶動地方經濟呢?這時候中央必須下場干涉了,否則國內經濟那就是真通縮了。
而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這種超長期國債個人就不用去考慮購買了,基本是不可能買到的,都是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預定了的。反而我是建議大家看看這1萬億國債籌集的資金,是投資用于什么行業方向。我們常說國家通過“發錢”來刺激經濟,而這次的1萬億的超長期的國債,其實就是一種“發錢”。當然這筆錢不可能像幼兒園給小朋友發糖果一樣,平均分配到每個人的手中,國家是通過投資的方式把“水”自上而下流入到實體經濟中。通俗來講,就是大家得做些事情才能從政府拿到錢。
找到這1萬億國債“放水”的流向,其實就是我們常說——能夠讓豬上天的風口。比如傳統基建不行了,但是新基建——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這些方向也契合了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的“風口”。“凌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與其后知后覺,酸人家是風口上的豬,還不如自己行動起來去找風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