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正炙手可熱的小米汽車“深度交流”之后,智己L6(參數丨圖片)終于在5月13日正式上市,權益后19.99萬的起價,以及“小米沒給到的我給”這樣的段子,顯然極具眼球效應。
顯然,從流量上講,智己是成功的。事實上,類似這種火藥味兒十足的“懟臉PK”,近年來在汽車圈也不新鮮了,類似的還有小米和智界、比亞迪和長城、長城和理想等。
大家心知肚明,淘汰賽早就開始了,不少友商開始出局,不可能再一團和氣了。然而,新能源車的高度內卷,最受傷的卻是傳統燃油車,尤其是合資車,量價齊跌已經常態化。
根據乘聯會最新數據,4月國內乘用車市場新能源車滲透率達到43.7%,而去年同期還只是32%。并且,4月上半月這個數據還一度突破50%。
現在看來,一直頗具爭議的“換道超車”戰略,還是奏效了的。自主品牌汽車借助新能源車走上了“牌桌”,而接下來的智能化較量,則決定未來能走多遠。
汽車巨頭全面觸電,自主品牌搶占先機
不管是為了節能減排,還是為了能源安全,或者是為了換道超車,中國發展新能源車的大方向是早就確定了的。
對于自主品牌陣營,這自然是一個換道超車的機會,所以果斷下手,沒有半點遲疑。最終,不管是產品市場,還是資本市場,都取得了不錯的戰績。一方面,擁有了比亞迪這種巨無霸型的選手,2023年全球銷量突破300萬,擠進前10名。另一方面,也孕育出了一批跨界造車的新勢力,包括華為、小米、蔚來、理想、小鵬等,在各自的領域實現了突破。
對于合資車,畢竟在燃油車領域積累頗深,而對未知的賽道,顧慮更多也在情理之中。但中國是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每年3000多萬的盤子,是任何一個車企都不能無視的。基于此,盡管各大車企心態不一,但是最終都選擇了加入。
從今年的北京車展看,世界主要汽車巨頭,在新能源車上都在加大投入。其中,德國企業轉型最快,大眾是最早觸電的,打造MQB純電平臺,推出ID系列車型,目前是國內合資車中銷量最好的,在歐洲也是佼佼者。奧迪也是多個平臺齊上陣,推出了一系列新能源車型,并且在長春的PPE平臺工廠也將投產。還有保時捷也推出了純電的Macan和Taycan,接下來還有純電動718、純電動Cayenne以及純電動全尺寸SUV。
在德系高端品牌中,寶馬的新能源車表現可圈可點。今年第一季度,寶馬在全球交付了594,671輛汽車,同比增長1.1%。其中,純電動汽車銷量為82,700輛,同比增長27.9%。在北京車展上,寶馬竟然全是新能源車,雖然現在還是“油改電”,但是全新Neue Klasse純電平臺2025年落地后,產品力將大幅提升。奔馳不甘示弱,純電的EQ系列陣營在擴大,在今年北京車展上,甚至推出了純電大G秀肌肉。
而美系車也不只有特斯拉在玩電車,通用和福特也都在布局,比如福特的電動野馬,凱迪拉克的IQ系列,別克GL8插混版等。日系車雖然嘴上抵制,但是身體上也很誠實,豐田聯手比亞迪打造了bZ系列,本田的e:N系列也已經落地。
綜合來看, 主流合資品牌目前基本全面“觸電”了。
智能化是新戰場,科技巨頭沖擊傳統車企
不過,能夠改變汽車行業的,絕不僅僅是車企,而是來自跨界的力量,尤其是對車的重新定義。傳統燃油車,更多的被認為是代步工具,而新能源車則被認為是移動的空間,人類的第三居所,與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高度融合。
如果只是油轉電這種單純的能源替換,汽車產業的運行邏輯并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也談不顛覆性變革,但是電動化的后面是智能化。
汽車智能化,包括兩種方面,一個是智能座艙,一個是智能駕駛。這兩個概念,其實都已經發展了很多年,但是水平長期沒有質的突破,智能座艙就是大屏加車機,但多數人還是喜歡用手機,而智能駕駛也被限定在了L2級,所以影響有限。
但進入2024年,企業在技術上有了質的飛躍,國家政策也開始松動,汽車的智能化之戰正式打響。在智能座艙方面,車機系統因為華為、小米等手機企業的入局,水平變得越來越高。眾所周知,從PC到智能手機拼的不只是智件,更重要的是生態,蘋果最大的賣點是iOS,所以華為、小米的“人車家全生態”戰略,讓智能座艙的吸引力變強。
比智能座艙更重要的是智能駕駛,智能駕駛的背后是AI智能機器人,這是世界科技競爭的關鍵,而汽車的智能駕駛,是一個關鍵的應用場景。
國外車企中,特斯拉的FSD已經進入實際應用階段,并有望引入國內。而在國內,目前最強的當屬華為,目前已經更新到ADS3.0,官方的的聲音是“遙遙領先”。也正是因為如此,有華為技術加持的車型銷量不斷攀升,尤其是與賽力斯合作的問界,其中,價格高達46.98萬-56.98萬的問界M9竟然成了爆款,上市136天累計鎖定了8萬定單。
目前,為了搶占智能化制高點,很多國內車企開始選擇和華為合作,包括一汽、東風、長安、北汽、廣汽、奇瑞、江淮等一眾大廠,都進入了華為的朋友圈。與此同時,還有更多的企業堅持自主研發,包括小米、蔚來、小鵬、理想等,還有比亞迪目前也在堅持自主研發,打造了“天神之眼”,上汽智己和廣汽埃安也提出了自己的智駕方案。
雖然,優秀的智駕能力已經成為各車企競爭的關鍵點,但這畢竟是一個新鮮事物,遠談不上成熟,國家政策上也是非常謹慎的,所以全面推廣仍需要時間,這也給了各企業緩沖期。
理論上,新進入的企業可以采用更先進的技術,尤其是更先進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是有后發優勢的。所以,汽車智能化仍是草莽期,包括特斯拉和華為,也一樣要接受后來者的挑戰。
以價格換時間,合資品牌的機會是融合發展
在自主品牌已經切入到智能化軌道的時候,合資品牌似乎又慢了半拍。那么,合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前景如何?首先,優勝劣汰是市場發展的必然,就算在燃油車時代,合資車也有被淘汰的案例,而進入新能源車時代,速度和范圍都提升了。
目前,合資車被迫降價維持基本盤,基于長期形成的品牌優勢,以及中國市場分層的現實,確實起到了不錯的效果。但在市場內卷加劇,以及信息爆炸的今天,還是要不斷提升產品力和服務水平,同時積極跟上電動化和智能化的發展趨勢。
這兩年,在新能源車的擠壓下,傳統合資品牌的燃油車價格不斷下跌,7萬多買軒逸,20萬多買寶馬,已經成為現實。不管是大眾化消費,還是豪華車消費,合資和進口品牌的高溢價都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
但同時,部分合資品牌的電動化車型,在擠掉不合理溢價之后,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果,比如大眾和寶馬就表現不錯。
另外,個別國際巨頭也開始加速布局,比如大眾在一汽和上汽兩種合資企業的基礎上,在安徽布局新能源基地,同時斥資7億美元收購小鵬4.99%的股份,還有奧迪決定采購上汽智己的純電平臺。
還有,豐田在電動車領域,已經采購了比亞迪的技術,bZ3就是試水之作。同時,豐田還將與華為在智能駕駛領域深度合作。此前,豐田就使用華為的4G和5G通訊模塊,為旗下車型提供車聯網服務。在今年4月剛剛發布的第九代凱美瑞,也搭載了華為與高通共同研發的智能座艙系統。
所以,對于主流合資品牌來說,智能化方面未必都要自己動手,畢竟“壓鋼鐵”的人沒有“寫代碼”的基因,但是中國汽車市場是一個開放的市場,無論是電動化還是智能化,供應鏈層面都是開放的。
擁抱中國供應鏈,前有特斯拉大獲成功的案例,后續只要傳統合資大廠放下身段,在融合中穩步發展,再加上自身的品牌和體系優勢,競爭力還是不容小視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