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并命名五泉山系 古生物學大師楊鐘健的隴原足跡
古生物化石,對絕大部分人而言,是一個充滿神秘的未知世界,但對古生物學家來說,卻是揭開史前歷史的鑰匙。
甘肅是古生物化石的富集區,在千余公里,漫長的大地上,到處都有古生物化石,從環縣的環江翼龍,到巨齒蘭州龍,再從甘肅鳥到劉家峽黃河巨龍。在古生物研究歷史上,有個人是無法繞開的,他對古生物化石研究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也最終成為古生物化石研究領域的一代大師。
他就是楊鐘健,中國古生物化石研究領域的頂尖大師。楊鐘健,陜西華縣人,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理科地質學系,同年加入馬克思主義研究會。1923年獲得北京大學理學學士學位,并前往德國慕尼黑大學學習古脊椎生物學。1928年回國,主持了河南周口店發掘事務,1936年,當選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
1931年,法國人組織了一個考察團,其目的是對我國華北、西北地區進行考察。當時,法國人為了在中國境內的考察方便,不得不表面上和中國人合作,因而,組建了考察團并取名“中法科學考察團”。楊鐘健得以參加這個考察團,在甘肅酒泉等地進行了考察,后來楊鐘健還多次參與甘肅境內出土古生物化石的研究。
今天,就讓我們聆聽,趙澎濤先生講述的,這段多年前故事,感受古生物學大師和隴上的點點滴滴。
楊鐘健發現遠方的燈光在向他們靠近
中法科學考察團先是沿著京張鐵路一線到了張家口,然后抵達額濟納,再南下進入甘肅酒泉。
他們在酒泉境內遇到的第一個村子名叫“天倉”。這也是他們離開張家口以后遇到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村莊。此時,考察團的汽油已經耗盡,大隊人馬只能原地等候。
他們找了一個空閑的大院,架起了帳篷。而法國人則放起了留聲機。這下,可吸引了周圍的村民。趕來的村民將他們的營地圍得水泄不通。那時,考察隊的汽車、照相機等新鮮事物本來就很搶眼球。
上世紀三十年代,裴文中、楊鐘健等在周口店
現在,又加上了能發出各種聲音的電喇叭,就更加吸引周圍的人群了。
第二天,楊鐘健則借著這個機會,和另一位考察隊員、德國人德日進,找了兩頭毛驢,騎著到距離村莊幾十里外的大山中考察地質地貌。這一帶似乎就是如今的肅北境內。后來,人們在這一帶發現了大量的化石。其中有已經變成石頭的魚化石。果然,第一天,楊鐘健他們在村莊北面的山里采集到了一些化石。在地質構造上也有了新發現。這似乎可以看作是后來肅北化石大發現的前兆。
雖然在村莊邊扎營,但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當地局勢依舊不安寧。考察隊員們都要輪流守夜。一天夜晚,正好輪到楊鐘健守夜,九點多鐘,忽然他們看到遠方有晃動的燈光,似乎是南面來的汽車。這時,其他的考察隊員也發現了燈光,人們將汽車的燈朝南打開,還放了兩支竄天猴,為拉汽油的車指引路線。
這樣,他們才補充到了燃料,得以離開天倉,進入酒泉。路上,楊鐘健他們經過古長城,曾經雄偉的長城,只剩下了殘垣斷壁。對于這里的地形地貌,楊鐘健說了一句非常精彩的話:蒙古高原的地形,一直延續到酒泉,而河西走廊南山的地形則是西藏式的。
酒泉文殊山,他發現一種奇特的地質構造
進入酒泉,楊鐘健感覺到非常親切,雖然此地離他的故鄉陜西華縣已經在三千里之外了。然而,酒泉城內山陜商旅不少,不時能聽到陜西方言,這對于在戈壁荒原上跋涉了很長時間的楊鐘健而言,無疑有沙漠中遇到清泉般的感覺。
著名古生物學家楊鐘健
酒泉這時的植被非常好。楊鐘健寫道:“就酒泉本身看,有泉有湖,附近樹木很多,極目碧綠,遠山在望,景色頗不惡……”此時,考察團內部多時積累的中法雙方的矛盾也在經歷荒原之后而爆發。雙方爭執很大,在酒泉商談了好幾天。
對于楊鐘健而言,他只是普通成員,并不起決定作用。他非常希望此行能取得比較好的考察資料。他充分利用時間,對營地周圍的地形地貌進行了專門的考察。
到酒泉后,考察團的中方人士從酒泉的駐軍那里借了8匹馬。他們將馬匹分為了兩撥,一撥供考察團里幾個官員在酒泉近郊游覽,另一撥馬匹則供他們在考察途中使用。于是,德日進、瑞蒙以及楊鐘健等四人便開始了他們在酒泉的科考。
馬門溪龍裝架復原時楊鐘健在現場指導
這次,他們主要目的是考察文殊山。這是酒泉附近的一座大山,景色優美,有不少的石窟,地質構造也比較獨特。為了方便他們的考察,當地駐軍還給他們派了兩名士兵。
此刻,正是初夏時節,酒泉城外除了道路以外,到處是一片碧綠,沿途是一眼望不到邊的良田,真有塞上江南的感受。一路上,小溪流眾多,他們過了好幾道清泉。或許是他們忙于瀏覽風景的緣故,竟然迷路了,只好向路邊村民們問路,當地民風極其淳樸,人們都熱情地給予他們指點。為了避免他們再次迷路,還專門給他們帶路。這種發自內心深處的自然的真誠,讓楊鐘健非常感慨。一路前行,他們過了一條大河谷后,就進入了文殊山了。
進入文殊山,第一眼就是廟宇眾多,人煙稠密,這里的確是一個風景名勝之地。不過,楊鐘健他們的目的并不在于此。他們想對這里地質地貌進行詳細考察。于是,大家分頭行動,兩人采摘路邊的植物標本,尋找要采集的目標。另外兩人德日進和楊鐘健則進山察看地質構造,實地走訪以后,他們才發現,文殊山的形成并非源自于古代的巖層,而是新生代第三紀的堆積,大半是礫巖夾雜泥沙。楊鐘健認為,這里的構造非常獨特,在全國其他地方沒有看到過。不過,天不遂人愿,楊鐘健他們在這里沒有找到化石。
楊鐘健他們在酒泉并沒有停留多久,過了幾天,考察團內部紛爭解決了,他們繼續西行了。
楊鐘健發現的這套礫巖層被命名為五泉山系
楊鐘健不僅在酒泉留下了他的足跡,而且也在蘭州等地進行了考察。蘭州城邊的五泉山是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風景名勝。然而,人們不知道的是,五泉山還是一個見證了黃河誕生的地方。
在五泉山邊,有一個比較獨特的地貌,那就是紅山根半山腰的一處斷崖,這里顯示的地層是,在紅色的土壤之上有一層礫巖層,而它的上面則是厚厚的黃土層。這個比較獨特的地貌,是楊鐘健首先發現并命名的。
蘭州盆地是我國開展古地質研究比較早的地區,1935年楊鐘健、卞美年對這里進行過考察,是比較早期的研究對象之一。楊鐘健、卞美年他們在皋蘭、永登等地進行了野外考察,逐步弄清楚了永登咸水河等地古生物群落,在咸水河群組,建立了西柳溝組、野狐城組、咸水河組及臨夏組等地層單元。同時在這些地層內發現了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
現在我們回頭看看楊鐘健、卞美年在五泉山邊的發現。正如我們前面所講,楊鐘健發現的礫巖層,以位于皋蘭山北麓的五泉山最為著名,故而被命名為五泉山系。
后來人們的研究進一步發現這種地層構造,擴大成為五泉山系,五泉山礫石層(組)等等。有人說,這些礫石層和黃河的形成有關。
楊鐘健不僅和蘭州五泉山有關系,而且和蘭州紅古出土的馬門溪龍化石也有比較密切的關系。可以說,他是讓馬門溪龍站立起來的人。馬門溪龍化石是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石油勘探者在紅古海石灣馬家戶溝發現的恐龍化石。后來,四川省合川縣馬門溪內發現一具比較完整的恐龍。
楊鐘健等人把這兩個地方發現的恐龍化石,合并裝架復原出了完整的恐龍,命名為馬門溪龍。馬門溪龍是一個龐然大物,從發現的骨骼上來看,合川馬門溪龍長達22米,高達4米。它在活著的時候體重達到40噸到50噸,僅是脖子的長度就達到9米。
1973年,我省合水縣發現了黃河古象化石,楊鐘健先生聞訊后非常興奮,還專門賦詩一首,以為紀念。他的詩是這樣的:史前古象視力差,狂走失足埋荒沙。石化不計年與月,一朝引動考古家。每塊遺骨盡心采,最后移運幾多車。不辭辛苦精修理,啟取骨骸與齒牙。
如今,人們通過楊鐘健留下的記述,曾經的點點滴滴,能清晰地感受出,為中國古生物學的發展他們所做的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