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后,日本制造業快速崛起,制造業出口占全球比例從1950年的2.8%,提高到1986年的15.7%,很大程度依賴美國的產業轉移和市場。
日美安保體制,讓日本沒有軍費支出負擔而可以專注發展民用產品,1950年代朝鮮戰爭、1960年代越南戰爭帶來的特別需求,政治互信使得美國的產業大量轉移到日本。
以汽車為例,日本戰后經濟凋敝,本國市場不足以發展出汽車產業,但豐田等企業借助美國市場(先是生產軍用卡車,后大量向美出口)而發展成為了世界頂尖汽車制造商。
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鉤后,美國從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順差國變成了最大的逆差國,主要逆差給了日本。
比如1978-1984年,日本從美國獲取的順差占美國總逆差的49%。
廉價的日本產品沖擊了美國的制造業。
日美貿易摩擦從紡織、鋼鐵這些傳統產業,升級到家電、半導體、通信設備、汽車等技術及知識密集型產業。
1985年的廣場協議并沒有導致日本經濟衰退,此后日本依然經歷了7年的“平成景氣”。但是廣場協議卻將日本產品擠出美國市場,導致日本制造業衰落。
日本商品占美國進口的份額從1986年的22.4%降至2022年的4.6%,同期日本在全球制造業出口中的份額從15.7%降至3.6%。
中國制造業的崛起模式與日本類似,但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度比日本更大,因為獨生子女政策減少年輕消費群體,使得中國“額外過剩”了上億勞動力,導致經濟和就業高度依賴出口。
比如,1978-1984年日本從美進口是向美出口的51%,而2001-2018年中國只有 23%。
中國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只占GDP的44%(國際社會占60-70%),也導致了中國在制造業上的“低人權優勢”,但是也使得居民消費只占GDP的38%(1980年代日本占52%,美國占62%)。
比如,正常工資應為60-70元,而中國只給44元,讓企業更具競爭力,政府有財力提供產業補貼,政府和企業有足夠的資金用于投資和創新,國際資本也因為高回報率而愿意投資中國。
如果工資60-70元,那么生產和消費平衡;但是44元的工資卻導致只有38元的消費力,人為造成“產能過剩”,只好大量出口。
中國商品占美國市場份額從1985年的1.1%上升到2000年的8.2%,同期中國制造業出口占全球比例從0.65%上升到4.7%。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商品長驅直入美國市場,占美國市場份額提升到2017年的21.6%,使得中國制造業出口占全球比例上升到2021年的20.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