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正進入一個消費產品剩余化的時代。
消費者的發言權、影響力要大于生產者,日本在1960年代就意識到“顧客就是上帝”。
美中貿易比當年的美日貿易更加不平衡,加上中國的人口規模和經濟體量比日本大,因此,中國對美國制造業的沖擊遠比當年日本要大。而中國在意識形態又與美國不同,因此需要格外珍惜美中關系,才能留住美國市場這一最大的顧客。
但是中國決策層卻在林毅夫、李稻葵、張維為、金燦榮等人的忽悠下,真以為中國經濟將是美國的兩三倍,要取代美國主導國際新秩序。這就引發了美國的戰略焦慮,導致美中貿易戰在2018年全面爆發。
中國商品占美國進口的份額從2017年的21.6%降至2023年的13.9%、2024年一季度的12.9%。
美中貿易戰最大的受益者是墨西哥和東盟(尤其是越南),其次是印度。墨、越、印的商品占美國進口的份額從2018年的13.6%、1.9%、2.1%提高到2024年一季度的15.9%、3.9%、2.8%。
預計美國不會扶持越南的制造業,而會增加從墨西哥的進口,因為美越貿易極不平衡,過去十年越南從美進口只是向美出口的13%,而墨西哥是74%。
有人說,美國市場只占中國出口的不到20%,不足為慮。
但是美國的市場是不可替代的,因為美元是國際儲備貨幣,只有美國可以允許貿易逆差,成為其他國家的順差池,日本、臺灣、韓國、越南的制造業崛起都是依賴這個順差池。
比如2018年美國市場只占中國出口的19%,但是卻占中國總順差的92%。2009-2018年中國商品占美國進口的20%,但是中國從美國獲取的順差卻占美國的總逆差的45%,每年給中國提供了數千萬的就業。
可以說,沒有美國的市場,就沒有中國制造業的崛起和經濟的騰飛。
中國駐美大使謝鋒4月訪問哈佛大學時說,“優質產能不僅不過剩,還能帶動更多有效需求。”
但是光有需求是不夠的,還需要有購買力。
除了美國外,其他國家需要貿易平衡,即便歐盟也如此。如果中國長期向這些國家大量出口,而這些國家未能大致等量出口(到中國或其他國家),會陷這些國家入債務危機、甚至政治危機,最后導致對華關系惡化。
以前憑借來自美國的巨額順差,中國可以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購買石油等原材料,對法國等國的貿易維持相對平衡,對德國等國甚至存在逆差。因此,法、德等國對華比較友好。
但是現在來自美國的順差減少,中國不得不減少從歐盟的進口,對法國的順差在擴大,對德國從逆差轉為順差,如果此趨勢繼續,那么歐盟對華關系也將惡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