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金文“白”字)
對現(xiàn)代漢字的“白”,源自甲骨文。
以小篆或隸變后的字形為據(jù),說解“白”的造字初衷,大概是舍近求遠了。
辦法只有一個,就是回到源頭。
關于甲骨文的“白”,郭沫若在《金文叢考》中認為,“白”象拇指之形。拇,為“將指”,在手足俱居首位,故“白”引申為仲伯之伯,又引申為王伯之伯,其用為白色字者,乃假借也。(甲骨文、金文“白”字見圖一)
此一說,影響頗廣頗深。
還有一種解讀,與郭氏解讀近似——認為“白”字就是“伯”之初文,然此字與“且(祖之初文)”類同,亦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形”。
確實,甲骨文“且”字中,有的很像“白”字。
(甲骨文、金文“且”字)
以上之說,有其一定合理之處——這就是“白”與“伯”之聯(lián)系;不過也有其很難解釋的地方——“白”為“將指”或祖先之義,何以就假借為顏色之“白”。
這個跳躍太大了。
不如從古人觀象授時,法天造字來考慮。
萬余年前,遠古先民開始擺脫采集狩獵生產(chǎn)生活方式,走上了農(nóng)耕之路。
農(nóng)耕,天時氣候是關鍵因素。于是先人們開始了“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的孜孜以求實踐。
許許多多漢字,起源于觀象授時過程中的象形,比如日、月、天、土,等等等等。
甲骨文的“龍”字,是對龍星星宿的象形。
(甲骨文“龍”字為龍星象形)
十二地支的“子”,是對參宿三星的象形;其余的“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無不是對每個農(nóng)歷月初三“朏”日星象之象形。
此可參見鄭文光先生的《中國天文學源流》。
甲骨文“白”字,應該是“太白”金星的象形。
金星,天空中最明亮之星。而且,古人一定很早就觀察到了出入之特點。
《詩·大東》:“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毛傳》:“日旦出,謂明星為啟明。日既入,謂明星為長庚。”
《史記·天官書》:“察日行以處位太白。”《索引》:“太白晨出東方,曰啟明。”
“啟明”“長庚”俱指一星,即“明星”, 古人還稱“大明”,亦稱“太白”——“金星”,是比“明星”“大明”“太白”更晚之稱謂。
古時,“大”通“太”,皆為“頂級”“最”之義——“大明”,就是最明亮之星。
《禮記·曾子問》:“當室之白”,《注》:“謂(室內)西北隅得戶明者也。”
“明”,即“白”,遂有“明白”之語。“太白”,也是指最明亮之星。
(甲骨文、金文“日”字)
太陽十分明亮,甲骨文“日”字,以圓或橢圓象其形,以“一點”或“一橫”示其“大陽不虧(許慎語,或為指事更準確)”。
“太白”星,伴日升落,也很明亮,但畢竟比不了太陽,或許古人就將其契刻成“水滴”或“三角”形狀,但也加上“一點”或“一橫”,亦指事也。
《說文》對“白”之說形不確。
如《詩》所云:“東有啟明”,當“大明星”升起的時候,就開啟了一個新的白天。
“白天”“白晝”,相對“黑夜”而言——“白”字的顏色含義,由此而來。
關鍵在“啟明”之“啟”。
《釋名》:“白,啟(啓)也。”
后世不少人搞不明白這個解釋的含義,其實“啟明”星升起,不就是“白天之啟”或曰“打開白天”么。
“白”之通“伯”,也是從“啟”之起始含義而來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