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新飛船再次推遲!”美國《宇宙》雜志20日不無失望地以此為題報道稱,曾被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寄予厚望的波音“星際航線”載人飛船花費了整整10年的研制時間,其首次載人飛行卻屢屢推遲。從5月6日開始,“星際航線”飛船(Starliner)就不斷因為各種故障而推遲發射,還引起美媒對該公司安全問題的集中批評。
“星際航線”首次載人飛行為何頻頻推遲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稱,盡管“星際航線”的首次載人飛行遠遠落后于原計劃,但NASA局長納爾遜在新聞發布會上仍對它充滿期待,宣稱計劃于5月6日開始的“星際航線”首次發射“標志著美國歷史上載人航天器的第六次處女航行”。他表示:“從‘水星’飛船開始,接下來是‘雙子座’‘阿波羅’飛船和航天飛機,然后是SpaceX公司的載人‘龍’,現在輪到了‘星際航線’。”
按照計劃,兩名美國宇航員布奇·威爾莫爾和蘇尼·威廉姆斯將搭乘“星際航線”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這次發射取得成功,威廉姆斯將成為世界第一名執行載人飛船載人首飛任務的女宇航員。然而當兩名宇航員已進入飛船等待發射時,在距離火箭點火升空兩小時之際,倒數計時被終止。NASA解釋說,執行發射任務的“宇宙神-5”運載火箭液氧罐上的一個減壓閥出現問題,需要重新檢查,發射時間推遲到第二天。NASA商業載人項目經理史蒂夫·史迪奇承認“這是一次艱難的抉擇……我們此刻一步步來,我們在準備好的時候會發射的,在安全的時候會飛的。”
波音“星際航線”載人飛船(來源:Boeing)
然而NASA很快傳來了壞消息——需要更換發生故障的減壓閥,為此火箭連帶飛船也被送回垂直總裝測試廠房進行更細致的檢查。更換故障閥門后,“星際航線”的發射時間被推遲到不早于5月10日,然后推遲到5月17日。但更糟糕的情況出現了,NASA和波音公司宣布,“星際航線”飛船出現氦氣泄漏問題,發射時間繼續推遲到21日,波音公司“需要制定操作程序,以確保系統在飛行過程中保持足夠的性能和適當的冗余。”5月18日,波音公司承認任務團隊需要更多時間“完成航天器收尾過程工作”,發射時間再次推遲到不早于5月25日。NASA解釋說,推遲發射將使專家有更多的時間來評估這個問題對于此次任務的影響。
美國“太空”網站介紹說,“星際航線”是波音公司研制的新一代可重復使用載人飛船,采用串聯雙艙構型,由乘員艙和服務艙構成,其中乘員艙理論上可以重復使用10次。該飛船高5.03米,乘員艙直徑4.56米,發射質量13.2噸,最大載客7人,也可用于客貨混裝,具備60小時獨立飛行和210天停靠飛行能力,回收復用周期為6個月。報道稱,如果“星際航線”能按最新計劃發射,它將花費超過24小時的時間把兩名宇航員送到國際空間站。威廉姆斯和威爾莫爾將在空間站停留約一周時間,然后重新搭乘“星際航線”返回地球,預計將在美國西南部幾個指定地點之一釋放降落傘著陸。
推遲引發連鎖反應
“星際航線”飛船頻繁推遲發射時間,在美國媒體和社交平臺上引發諸多吐槽。“太空”網站稱,10年前,NASA曾對“星際航線”寄予厚望。當時由于美國航天飛機已經退役,NASA遲遲拿不出可執行載人航天任務的飛船,必須依靠俄羅斯,因此俄方給出的“船票”價格也水漲船高,一個座位的價格從最初的2000萬美元一路上漲至9000萬美元。為擺脫被俄羅斯“卡脖子”的困境,NASA分別與波音公司和SpaceX簽署了研制新一代載人飛船的協議,其中老資格的航天巨頭波音公司承擔主要任務,合同金額高達42億美元,而SpaceX只是作為備用方案,合同價值為26億美元。
Atlas V 型火箭和星際航線飛船(來源:NASA/ Joel Kowsky)
但讓NASA沒有想到的是,波音公司在“星際航線”飛船的研制歷程充滿坎坷。CNN稱,它在2019年12月經歷了堪稱災難性的首次無人飛行。“星際航線”進入地球軌道后,波音的工程師們發現飛船上的計時器出錯,燃料消耗過多,飛船的軌道高度不夠,無法與國際空間站進行對接,只能提前返回地球。后續檢查還發現了該飛船的服務艙在分離過程中猛烈撞擊乘員艙的情況,NASA承認“可能導致宇航員喪命”。
2021年8月,經過改進后的“星際航線”飛船被裝到火箭上后,發現飛船的多個閥門被腐蝕堵塞,因此只能取消發射進行重新檢修。一直等到2022年5月,波音公司才成功完成了“星際航線”的首次無人測試飛行,但隨后NASA宣布該飛船的降落傘系統可能比預期更脆弱,需要重新設計和測試,導致載人飛行任務延遲至今。
“太空”網站稱,即便波音公司的“星際航線”飛船首次載人飛行能夠取得圓滿成功,也注定會巨額虧損。按照NASA與波音公司簽署的協議,“星際航線”飛船應該于2017年交付運營,如果遇到項目超支、延期或無法完成的情況,波音需要自掏腰包解決。報道稱,波音公司僅為兩次拖延已久的無人飛行測試就額外支出了近6億美元,在該項目上的全部損失遠遠超過10億美元,而且鑒于載人“龍”飛船的優異表現,“星際航線”飛船已經失去了原先的主力載人飛船地位,而只是作為前者的補充。
波音質量問題正在擴散?
《宇宙》雜志稱,對波音公司來說,“星際航線”飛船的頻繁推遲發射是“一個艱難的時刻”,安全問題正讓這家有著百年歷史的航空航天巨頭備感壓力。美國《防務新聞》也提到,近來波音公司正遭遇多方面的指責。在商用客機領域,波音公司客機接連出現嚴重的安全問題。今年1月初,美國阿拉斯加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37 MAX 9客機起飛不久后發生應急艙門脫落,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隨后啟動了對波音的審計,共發現了97起涉嫌不合規的案例。今年3月以來,美聯航的波音客機又接連出現包括引擎起火、輪胎脫落、滑出跑道在內的多起事故。此外還有多名內部人士舉報波音在制造多個機型的客機時忽視質量和安全隱患。這些事件沉重打擊了波音公司的聲譽,甚至出現了英國機票預訂網站推出新服務、幫助旅客避開搭乘波音機型的情況。
在防務領域,波音公司研制的新一代KC-46加油機也故障頻發,遲遲無法滿足美國空軍的要求,甚至還出現了新交付的加油機內部存在“外源性異物”和制造質量不達標的問題。美空軍高層兩度拒絕接收這種新型加油機,并直接批評稱:“這是一個生產紀律問題,問題在于波音的生產線……我們認為波音的紀律已經廢弛”。而“星際航線”飛船的坎坷研發經歷和頻繁推遲的載人首飛時間表,無疑證明波音公司的產品質量問題已經蔓延到了航天領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