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小二述哲文
可能我們自己都沒有發現,在許多時候,我們很享受“指導他人”,但是并不是所有情形,都適合我們去展現自己的經驗、以老師姿態對他人“評頭論足”。
雖然我們“指導他人”的初衷可能是以自己經驗幫助他人少走彎路,但實際上,若非真的需要幫助的人,他們可能將我們的“指導”,看成是指手畫腳。要知道,“指導”和“指手畫腳”,在許多時候,往往就是“一念之間”。
因此,聰明人往往不太輕易去向他人隨意分享自己的經驗,更不太喜歡以“老師”的角色自居去指導他人,因為這樣很可能獲得反效果、遭人嫌。關于這一點,本次顏小二將以《鬼谷子》一書中的名言為大家解釋,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一、《鬼谷子》:“好為人師”往往討人嫌
關于不要總是“好為人師”,我們來看看鬼谷子說的這句話:
“無以人之近所不欲,而強之于人,無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
這句話的意思是,與人相處,大忌諱在于把別人不需要的或者不想要的東西,強加于人,而想要用對方不了解的事情去說服甚至教育對方,往往起不到好效果。
許多時候,所謂的“師生”,往往在于“學生”有意求知,并且對自己想要知道的東西有一定了解,而作為“老師”的一方則在對方的需求知識上有一定造詣,于此,才能成立良性的“師生”關系,這樣在“教”與“被教”的角色中,往往會更加和諧。
但是現實生活中,則存在太多“想當然”。許多人往往忍不住會以“老師”的角色自居,對他人的決定或者選擇指手畫腳,這樣的“好為人師”,實際上滿足的是自己心理上的虛榮,且不能解決對方的問題,于此,在“好為人師”的談話中,往往會出現“不歡而散”的局面。
二、真正的指導,往往是對癥下藥的
在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會遇到一些喜歡“說大話”、虛榮心很強的人,他們似乎有一肚子經驗,總是以過來人的身份去給予別人所謂的“指導”,但是大多數時候,我們會發現,與這樣的人交流,更多是在浪費時間。
實際上,真正有實際意義的“指導”,就像上述鬼谷子指出的那樣,首先,這類“指導”有解決問題的現實意義,也就是“被指導人”所需要的,其次,對于“被指導人”來說,這些知識并不陌生,因為自己有一定了解,所以知道需要什么,那么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就能實現有效的信息交換。
三、越是年紀增長,就越是要克服自己“好為人師”的心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現,隨著我們年紀的增長,我們雖然經歷得多了,但是未必我們的心胸和眼界就像經歷一樣變得更大,許多時候,我們甚至會出現“固執己見”的情況。
不要這樣!
我們要明白,每個人的境遇、需求不同,我們不能以自己的經驗強行套用在別人身上,自以為是地給予別人“所謂經驗”,這種好為人師,往往引起對方的不滿,而自己也幫助不了對方。
不管我們承認不承認,有些“坑”在不同的時代,確實會呈現不同的特性,針對性的“決絕辦法”也不相同,而這些帶有時代特質的“坑”必須當事人自己去度過、體會,而絕非是我們三言兩語的淺薄見解,就能解決的。想必各位細想之下,也能明白其中道理。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
注:文中圖片來自網絡,部分素材來自網絡,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想持續了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各類文化,如影視、文學作品、歷史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