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乎荒原太多,我過來激活下Onedaystand
在美學校修了展完了之前,我只能復讀我自己了,畢竟還有很多人沒看到。
我基本只關注人性,偶爾發聲,解釋當代藝術為什么需要多樣性。
結論先行:藝術可以只是人性,如果不需靠藝術維生,那只需問自己:什么對你來說更重要就好。
孤獨是什么?
小時候覺得孤獨貶義詞,對很多大人來說一直都是。
更多人覺得孤獨是不好的,希望逃離孤獨。
害怕孤獨的人不喜歡獨自行動,也喜歡找人傾訴。
但我不怕。
除了怕被人當作怪人而失去一些機會之外,我不怕孤獨。大部分時候無論我開心不開心,都不需要陪伴和被看到,更不用說為了這些,還要非自發地去陪伴和遷就。
我有藝術和其他虛擬的心頭好作為陪伴。
有得必有失,越是本性和別人不一樣的人,為了和大多數的人合群,要扭曲自己的部分就越多。
很多本質上的正常人,卻不理解或不愿理解你為什么奇怪的,不理解也沒關系還做不到對身邊人關你屁事。即使真的是些屁事,例如興趣愛好和價值觀。
然而藝術以及其他的心頭好實在太好了,好到根本沒時間和別人分享和解釋。
近年我只要是藝術和歷史相關的出游都拒絕同行。因為對方的趣味、知識和速度和我相差太遠的話,會嚴重影響我一期一會的出游體驗。
KHM埃及展廳,兩根巨型石柱是19世紀亞歷山大出土后,當局直接獻給奧皇的。如果我跟別人一起去,對方沒反應而只有我一個人在呱呱叫的話,多沒意思啊。
有藝術還怕什么孤獨
為什么怕孤獨?為什么需要朋友?
內部需求:為了認可?為了合群?為了不被當做怪人?一個人覺得難受?
外部需求:利益驅動?出門靠朋友?需要陪伴?加入組織以獲得安全和信息?
如果藝術就能給你這些呢?
馬斯洛金字塔。一定要完全滿足下層需求才可能去要求上層的嗎?有沒有可能上層給你的滿足感是下層的好多倍,只要學會從上層獲得快樂,那么下層需求只需要一丟丟就夠。
特別想說的是,不僅藝術創作者幾乎肯定是金字塔的頂層,連藝術鑒賞者都可以是 。
三種「需要藝術」的人:a.以藝術作為愛好與知識,希望把藝術作為談資和素養的商務人士;b.以藝術作為創新靈感的人,包括設計師、策劃等創意工作、也包括希望更新思維的管理人員;c.以藝術作為人生目標——包括藝術家,也包括藝術鑒賞者,他們通過藝術完成了人生的「自我實現」。 ——三浦俊彥《 藝術真的無用嗎?》(東大の先生! 超わかりやすくビジネスに効くアートを教えてください!)(后浪出版,2023,spRachel雷切爾譯)
為什么搞藝術會孤獨?
為什么藝術要扯上孤獨?因為藝術特別是當代藝術,它不是理性的,也不存在標準,甚至不是多數決的。
席勒說:“如果你不能以行動與藝術取悅所有人,那就取悅少數人。多數是壞的。”
克里姆特 把這句話寫在他備受爭議的作品《真實裸女》的上面。
說真話會容易沒朋友。 有些事本來沒有絕對對錯。這里不說時政,但或許用時政來舉例很多人懂更快。藝術比時政更模糊、利益更不鮮明,這時候朋友和同一陣線的人或許挺重要的。
但若為了利益和認同,就會扼殺掉大部分藝術那其實并不驚天地泣鬼神的微妙差異。
天才和推動改變的大師幾十年才出一個,但只要愿意,藝術和日常美學是可以天天創作和感受的。
但落到個人身上,即使是一點點的靈感和自我滿足都需要時間和精力,朋友和對手當然有可能給到你靈感和不同角度,但如果他們耗費了你太多的時間,甚至要需要去解釋和撫慰很多超出了藝術創作的事?
逃避孤獨,為何會毀掉藝術?
現代之前的藝術標準還比較單一、美和穩定,但即使如此,藝術家因不被當時理解,貧困和受排斥的故事可不是從梵高開始的,更不說梵高之后只有更多。
有識藏家保住了一個到今天仍不被一般大眾理解的畢加索,但杜尚和博伊斯呢?
拜托!死人都還有那么多人看不懂,別說現在還活在世界角落的他們了,即使有互聯網有如何?有流量嗎?
我經常罵日本叫プレバト(有翻譯為藝人才藝大比拼)的節目。因為它經常以美和像等,單一標準,去判斷業余或準專業的藝能人的藝術水平。作為娛樂和爽片來看是不壞的,藝能人的反差和吃癟就是一樂,但保不準很多人不加思考,信了里面所謂專家和吃瓜群眾的標準,以這些為美甚至藝術的先進標準。
藝人不過是被笑笑手殘和品味差,實際上有可能只是他的標準和世人不一樣,我不是說藝人里有個什么畢加索,只是這種風氣,連藝術都被嘲笑定級,那藝術家和一般人要在如今利益和關注先行的社會,獲得生存和認可的空間會越來越難。
多樣性就是這樣被毀滅的。 娛樂和爽當然沒問題,我自己就追星追得很歡,這節目我愛抖露還經常上,幸好他也很少參加美術和書法的欄目。
但藝術為什么還要分嚴肅、流行和應用? 藝術和美學不只有娛樂和舒適,更有發聲、自由、無意義。
------…… 廢話和心路歷程可以不看……------
聲音響的、看上去有有趣厲害有價值的,不等于它就是
這不僅是不同性格和背景的人之間汝之蜜糖彼之砒霜的問題。
在一個被建構的社會和價值觀世界當中,美學、當然不止是美學,是沒有絕對的價值判斷的,或者現時看不出來。
為了合群和讓大多數認同,去扼殺這些不同的“孤獨”的創作和聲音。或許有人覺得大多數重要、覺得人比作品重要,但我不這樣認為。
我希望社會能有容納和接受孤獨的環境。像東京這樣的大城市,文化藝術生活豐富,有如此多單間出租給一個人住,一個人生活學習活動的成本不會比多人高太多。很少人會覺得一個人生活和思考就有問題。
媒體或許更愛報道:大城市獨居人的壓抑、社會的冷漠,是呀,很多人會贊同,而去搜尋這些信息的大部分人本身就是害怕孤獨的人。而不贊同的人根本懶得反擊。
小時候朋友里也有不少臭味相投的,就不在乎我冷漠不冷漠不夠女孩子。(比較在乎相互取暖陪伴關系而不是真的氣味相投的,一段時間后就會有摩擦或變淡嘛,嘛其實很女孩子的女孩子之間的摩擦更多嘛不是么233)。
但出來工作畢竟還是不能太被當做怪人?怎么辦?搞藝術咯,反正藝術家都被“諒解”成怪人。
從鵝廠辭職前蹭了下免費心理咨詢,結論我挺滿意的——不如說是我自己說出來后獲得認同。大概是說我為何我要成為少數派才心里舒服。因為走尋常路我當不了第一。我小學初中(大學第一次期末考都是全班第一。之后當然是無法保持的,但畢竟每次都很快就放棄了努力和卷,維持一種不怎么努力但成績還不錯的聰明壞學生形象。畢竟事不過三,我被這三次捧高又摔下摔壞掉了吧?徹底成了一只中二借口怪。
但,換一條比較少人走的道路呢?純學習,純工作,純藝術,我都當不了第一,但當個組織內top20%的樣子是沒問題的。但三條路都一起走的人不是不多么,而且在那條路上我只要說一句,我是業余的,別人不但不會卷你,還會夸夸你不是么,也是放過自己的一種。
三條路都走的業余人里我,好像就能取得比較前的排位了,甚至在一些小眾領域跨界還在作的人就只有我一個,那不就是第一嘛。這么一想,孤獨不孤獨也沒關系了。
特別是藝術,它在當代其實沒有一個絕對的排位和標準。當然,前提是不跟市場掛鉤。所以雖然我也有點英國人式的挑剔,希望藝術總是更先進,更出新,但我也會提醒自己,原諒別人就是原諒自己,除非有些人和事真的媚俗到讓我作嘔我才會出口。
人生重要還是藝術重要?是藝術模仿人生還是人生模仿藝術? ——王爾德
回到開頭結論。
藝術可以只是人性,如果不需靠藝術維生,那只需問自己:什么對你來說更重要就好。
圖自拍于:
#一期一會一展# 20240526 サエボーグ「I WAS MADE FOR LOVING YOU」東京都現代美術館 Tokyo Contemporary Art Award 2022-2024 受賞記念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