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8日,在伊拉克的美軍全部撤出,不同于在阿富汗撤軍后,美國幾乎明顯的損失大于收益,伊拉克戰爭中美國得到了什么和失去了什么一直都有爭議,有人覺得這場戰爭對美國而言大賺特賺,也有人覺得是得不償失,損失慘重。
一場不得人心的戰爭
上世紀90年代,為了恢復科威特的國家主權,美國領導的聯盟軍對伊拉克發動了包括“沙漠盾牌行動”,“沙漠風暴行動”和“海上攔截行動”三個主要軍事行動的戰爭,這場戰爭讓全世界瞠目結舌,因為他不但以極小的代價重創伊拉克軍隊。
而且速度之快,戰爭理念和武器裝備之心也讓世界上其他國家全部都對美國的強大軍事實力俯首貼耳。
打心底里樹立了敬畏之心,更重要的是雖然這場戰爭也讓伊拉克人民經歷了相當多磨難,但總的來講的確是伊拉克先違背國際法在先,雖然結果上來看美國有些過火,但總的來講也算是正義戰爭。
既然是正義戰爭,美國自然不會像他之前發動的那些戰爭一樣,被世界人民和美國人民譴責。
但或許是美國混淆了美軍和正義的關系,“替天行道”上了癮,2003年3月20日,美國和英國軍隊又一次對伊拉克發起了軍事行動,此次發動戰爭的理由是伊拉克藏有大規模的殺傷性武器,而這也貢獻了世界名畫——洗衣粉。
不同于上一次對伊拉克的軍事打擊,這次美國并沒有充分的授權和理由發起進攻,因為他繞開了聯合國安理會。是一種單方面的軍事行動,有人覺得這是海灣戰爭的延續,因此也被稱之為第二次海灣戰爭。
這次戰爭首先被伊拉克周邊國家譴責了一遍,要知道雖然伊拉克屬于阿拉伯世界,但在上個世紀的海灣戰爭中,許多阿拉伯國家也是默許美國對伊拉克采取軍事行動的,可是這一次中東世界卻主要以抨擊美國為主。
不僅如此,美國的歐洲盟友也對此頗有微詞,更不用說富有正義感的美國人民了,就像當初美國發動越戰一樣,美國人民也對這場戰爭極其反感。
雖然一開始小布什會把伊拉克戰爭與反恐綁定在一起,試圖通過911的仇恨來又使美國民眾支持戰爭,但時間一長,美國人民就開始意識到事情不對勁了。
拋開其他方面不談,單就反恐來講,這恐怖分子不知怎么越反越多,雖然911事件沒有再次重現,可是卻始終讓人把心提在嗓子眼兒,好像隨時都會再次911。
文明的沖突?不,是利益
對于美國發動這場戰爭的目的,有人習慣于從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出發,認為這是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沖突,也有人覺得美國是在進行一場復仇行動,當年911的仇,還有人覺得美國是為了為伊拉克帶去自由民主才發動戰爭的,他的目的不是傷害伊拉克人民,而是推翻薩達姆政權,終結他的獨裁殘暴統治。
然而事實的真相如何?相信今天的我們再回頭去看已經非常清楚了,美國不是小孩子,他沒有那么天真,不會讓一場戰爭的目的如此幼稚,歸根結底,這場戰爭對于當時的美國政客起碼對小布什而言是有好處的,所以他才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韙。
冷戰時期威廉·施托登邁爾曾經將美國的國家利益劃分為“生存利益”,“重大利益”,“重要利益”,和“一定程度的重要利益”四個檔次,從這樣的劃分方式出發,我們就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美國發動這場戰爭的利益驅動因素。
首先是911恐怖襲擊讓美國感受到了遭受不對稱打擊的威脅,而二戰以前美國是沒有這方面擔憂的,即便是美蘇冷戰時期可能存在的核大戰,也因為美蘇可以互相毀滅的恐怖平衡而保持著微妙的和平。
可是像恐怖分子與無賴國家還有失敗國家卻又一次讓美國感受到了這種威脅,這比當年蘇聯的恐怖程度更甚。所謂無賴國家,就是伊朗,朝鮮這樣,和美國十分不對付的國家,伊拉克其實也算在此列,因為美國認為他暗中支持恐怖分子。
可在美國對伊拉克采取了一系列軍事行動以后,關于伊拉克暗中支持基地組織包庇基地組織的證據卻極為稀,構不成完整的證據鏈,足可見美國發動這場戰爭還有其他目的,比如維護美國霸權。
這里的美國霸權是多方面的,但如果美國無法獨占中東,那他的霸權就稱不上真正的霸權,而阻礙美國獨占中東的正是薩達姆政權,他使得巴以和解一直難以推進。
如果巴以問題遲遲不能解決,且中東國家一直正常發展,那早晚有一天以色列這個美國打進中東的楔子會被拔出。更不用說薩達姆政權本身是極其反美的,所以必須要推翻他。
最后就是石油利益,相比于前兩個利益,這一利益反而沒那么重要,但他仍然足以驅使美國去發動一場單方面屠殺的戰爭。伊拉克的石油儲量是足以影響能源價格的,其每年的產量僅次于沙特。
如果可以控制伊拉克,不僅能讓伊拉克作為自己在中東的橋頭堡和駐軍基地,還可以使得他的石油產品重回世界市場,進而讓以沙特為首的石油壟斷組織歐佩克難以在通過石油作為手段反制美國更可以借此打擊歐盟,俄羅斯和中國。
只可惜美國算盤打的非常清楚,但最后能夠收獲多少,付出成本是多大都并非他自己可以決定的,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從時間跨度看得失成敗
如果想要看清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的“得與失”,我們或許就要先拋下個人的道德觀念,站在美國的角度來思考這一問題。
先說好處,第一大好處就是推翻了薩達姆政權,讓中東地區的反美力量得到了極大削弱,從而基本上實現了美國獨霸中東的戰略目的,完成了克林頓和老布什在中東戰略布局的最后一步。
其次是石油利益,雖然現在美國通過頁巖油的開發已經漸漸不再那么容易受中東前置了,但過去美國可實實在在的因為歐佩克的行為引發過國內高通脹,高失業的經濟亂象,所以伊拉克戰爭的確讓美國獲得了相當大的經濟利益。
最后就是又一次秀肌肉,讓大多數國家不再敢忤逆美國。
也讓盟友安心沉浮,不敢有二心,尤為重要的是,這場戰爭一開始也增強了美國民眾對政府的信心,因為美國政府的確信守諾言,對當年遭受的911恐怖襲擊做出了強硬的反擊,證明了美國依然強大,小布什也間接因此獲得連任。
除了獲取美國民眾的支持,美國資本家也因為這場戰爭對小布什更加支持了,甚至小布什可能就是為了討好軍工復合體而發動這場戰爭的,據估計,他競選費用中軍工復合體提供的資金是他對手的15倍。
然而這些都只是從短期來看的,一旦把時間跨度拉長,甚至放在整個世界歷史當中分析,我們會發現美國的損失也不少,甚至通常其來講損失是一定大于收益的。第一就是錢,七年半時間。
美國一共為伊拉克戰爭耗費了3萬億美元,如此恐怖的總開支被美國的經濟學諾獎得主斯蒂格利茨認為是美國陷入經濟危機,并且從經濟危機中難以恢復的主要原因。
盡管美國官方說他用于伊拉克戰爭的開支只有7000億美元,但這仍然高于朝鮮戰爭是其兩倍,而且是海灣戰爭的七位,更何況根據路透社的統計,美國在對伊拉克開戰以后兵力峰值一度達17.6萬人,可想而知7000億是遠遠不夠用的。
這樣大的開支使得美國不得不在后來打起盟友的主意吸他們的血,尤其歐盟深受其害,進而導致現在美國的盟友和他離心離德,再加上當初美國發動的這場戰爭是為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反對的,美國完全失去了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的道德高地,為千夫所指。
現如今美國民眾也開始反思這場戰爭,質疑政府,美國世界燈塔的形象漸漸受損。
除此以外還有生命損失,生命是無價的,不同于海灣戰爭的快速精準毀滅性打擊,在伊拉克戰爭中,美國損失了4400多士兵,傷殘3.2萬人,開戰100天后上網總人數就達到了海灣戰爭美軍陣亡總數的30倍。
如果我們能夠繼續深入思考,繼續完全站在美國的角度去想這個問題,或許還有另一種讓美國難以接受的損失,那就是放任了我們國家發展。
等到他從中東抽出身,回過頭來時,中國已經從靠美國施舍才能發展,變成了敢跟美國叫板的龐然大物,打又打不得,限制又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或許再給美國一次機會,他們就不會選擇讓自己陷入中東泥潭過深了。
但在肉眼可見的將來,美國仍然還會是世界第一強國,但我們的崛起之路也會勢不可擋,貿易戰什么的只是讓那一天晚些來罷了。
參考資料:
[1]李東燕 從美國國家利益角度看伊拉克戰爭
[2]馬曉霖 美國在伊拉克戰略利益得失分析
[3]虞峻 “單極獨霸”與美國戰略利益的得失——從伊拉克戰爭看美國在當代國際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