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脆弱不是死于膽小懦弱,而是死于成人的過度庇護。智慧的父母舍得讓孩子體會難過、失望、生氣、沮喪等情緒,讓他慢慢建立獨立面對挑戰的堅強內心。
——薩姐
作者:暖心
前幾天,我帶著兒子出去吃飯,他卻被其他孩子弄傷了臉。
問他原因,他只說:“沒事,鬧著玩呢”。
我一看,旁邊那小孩還拿著他的玩具玩得正起勁。
原來是那孩子搶了他的玩具,還順手將他推到地上。當時氣不過,我就要求兒子去把玩具要回來,并讓對方道歉。
可是,他卻縮在我身后,搖著頭說“媽媽,你去吧,我不敢”。
那一刻,我從他的身上看到了“懦弱”。
我當時就在想:孩子平時見的世面挺多的,可是為什么膽子還很小呢?
朋友的一句話點醒了我:平時把孩子保護得太好了,讓他的膽子大不起來。
我一想,的確是這樣的。
有時候他被其他小朋友推了一下,我都會幫他和別人理論半天。
有一次,一個小朋友踩到了他的手,我一聽見他的哭聲就心疼得不行,立馬拽著對方一定要給兒子道歉。
好像每一次兒子出了事,我都會沖在前保護他。
所以兒子一遇到事就會過來找找我幫忙。
前幾天,在學校和一個同學打鬧,手受傷了,我讓他自己去找同學道歉,結果他畏畏縮縮地說“你幫我”。
為什么我從小心疼孩子,卻讓他越來越膽小懦弱呢?
后來尋找到了原因:孩子脆弱的背后,都有一個“玻璃心”的父母。
孩子一受委屈,就想沖上去保護他,怕孩子受苦受累,怕孩子輸給別人,這些行為很容易把孩子越養越“廢”。
尤其是父母的這四種“玻璃心”足以摧毀孩子。
01
無法忍受孩子“受委屈”,
讓他性格懦弱
之前看到一個非常“奇葩”的媽媽。
放學回家嘴角有一道傷痕,問他原因,兒子只說:“沒什么大事兒”。
后來,兒子的美術老師主動來向他道歉。
說是他上課的時候調皮搗蛋,老師就拉扯著讓他去教室后面罰站,沒想到指甲不小心劃傷了他的嘴角。
當時,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給孩子道了歉。
可是,媽媽卻認為“老師就是故意的,道歉也不誠心”。
于是第二天一早,這位媽媽找到美術老師,上去就是一個大耳光,直接給美術老師扇翻在地。
這一扇,讓兒子的臉面被丟光,最終還因為怕被同學議論而出現了“厭學”心理。
面對如此蠻橫的媽媽,真的讓人悲哀。
有些父母,總習慣讓孩子生活在“舒適區”:
孩子磕磕碰碰,一點小問題就會揪住別人不放;
在學校被老師批評幾句就小題大做;
別人不小心碰了孩子一下,就好像吃了好大的虧,要去幫孩子討回公道……
面對如此“脆弱”的父母,孩子最終會變成怎樣?
從兒童行為學角度來看:孩子受點委屈,它是提升孩子自我調節情緒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的一個重要過程。
被呵護的孩子,沒有經歷過委屈和痛苦,他的心理韌性會急劇下降:
容易被挫折打倒,缺乏責任感;
遇事就想依賴父母。
有困難會選擇逃避,性格會變得很懦弱。
就比如:
孩子和別人鬧了矛盾,只要父母幫他解決了一次,那么下一次他就會來求助父母。
久而久之他們就會變得膽小懦弱。
看過一句話:孩子的脆弱不是死于膽小懦弱,而是死于成人的過度庇護。
當孩子經歷一些痛苦和委屈后,他能認清生活的真相,獲得思想上的成熟。
孩子的玩具被搶走了,鼓勵他自己去要回來—他會膽大;
孩子和同伴鬧矛盾,讓他自己去解決—他會獨立處理問題;
摔倒了讓他自己爬起來—他會堅強有韌勁。
我們要舍得讓孩子體會難過、失望、生氣、沮喪等情緒,讓他慢慢建立獨立面對挑戰的堅強內心。
02
見不得孩子“比別人差”,
引發孩子的自卑心理
最近,聽說了一件令人心酸的事。
一個15歲的男孩想要跳河輕生,原因竟然是:他考得比表弟差。
原來,和他同齡的表弟非常優秀,從小父母就拿他們作比較。
表弟在班里當了課代表,媽媽就要讓他也去競爭班干部;表弟考試100分,他也要一百分……
有一次過年,就因為表弟考了班上第三名,媽媽就覺得沒面子,狠狠批評他:“你不能比他差啊,顯得我們很弱,輸了多丟人啊!”
他不斷承受著父母帶來的焦慮,患上了嚴重的焦慮癥。
很多父母無法忍受孩子“比別人差”,所以總喜歡拿孩子比較:
小的時候,比誰才藝多、比成績;長大了又比誰掙得多、誰的工作好……
殊不知,這是一種“逆向思維”的導向,容易給孩子傳遞一些信息:
“我對你不夠滿意”
“你不能比別人差”
“你比不過別人,就是你不好”……
最終讓孩子在打擊中產生自卑情結。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寫道:
經常遭受父母打擊的人,常常容易自卑,并且會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嚴重時還會患上心理疾病,導致許多極端行為。
就像這個15歲的男孩,一直活在“你不能比別人差”的言論里,讓他給自己定義成“完美的”,這樣一來只要他每失敗一次,情緒就崩潰一次。
每個孩子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我們不要因為“比別人差”就否定自己的孩子。
通用電氣公司前董事長杰克·韋爾奇小時候有口吃的毛病,他的母親一直為他的口吃找到一些完美的理由,母親對他說:
“這是因為你太聰明了,沒有任何一個人的舌頭可以跟得上你這樣聰明的腦袋瓜”。
韋爾奇說,“這么多年來我從來沒有為口吃有過絲毫的憂慮,我相信母親的話,我的大腦比我的嘴轉得快。”
父母要理性地看待每一個孩子,盡量去呵護孩子,而不依附于孩子。
03
孩子“受點苦”就心疼,
讓孩子習慣“懶惰”
看到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個男孩,總是向媽媽抱怨學校的伙食太差:嫌棄白菜像水煮的,肉里面全是肥肉……
媽媽怕他在學校吃不好,就每天多給他點零花錢,讓他去學校外面吃好的。
當時有人勸媽媽:你自己有時候一點稀飯咸菜都能當一頓飯,咋在孩子這里就不行?
媽媽覺得:只要孩子讀書成績好,其他的無所謂。
有很多父母,怕孩子受苦。
一旦孩子叫苦叫累,趕緊拉到舒適窩里保護起來。
殊不知,父母阻止孩子“吃苦”就是是切斷孩子的耐受力。
在電影《富哥哥窮弟弟》中,兩兄弟出生在同一個家庭里,多年后為什么哥哥能成為富翁,而弟弟卻生活在最底層?
因為,父母從小就舍得讓哥哥吃苦,小時候不僅要幫人遛狗、修草坪、送報紙、還要去超市打工;
而弟弟從小就被父母嬌生慣養,什么都不用做,享受的生活都是自由自在的。
就這樣,從小就被各種苦難磨礪的哥哥,早就練就了一身無所畏懼的精神和各種能力,什么都敢去做,通常也什么能做好。
而弟弟呢?沒有經歷過生活的磨礪,最終扛不起任何挫敗,最終變成一事無成的流浪漢。
生活中的一些小痛苦最能磨礪孩子的毅力。
家務活不讓孩子干,伙食差一點就擔心孩子吃不飽,孩子受了一點小小的苦就心疼半天。
這樣只會將孩子困在安逸的生活中,最終把他變得:懶惰、不思進取、不懂感恩。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話題:“當下鍛煉小孩吃苦還有意義嗎?”
有一個回答直戳人心:
“不是鍛煉小孩吃糠咽菜抑或一分錢三瓣花的吃苦能力,而是鍛煉小孩在未來成長過程中在各種難測的情況下‘承受住一時最壞的’,并更好地走出來的能力。”
每個孩子都需要迎難而上的品質,讓他遇事擁有堅持不懈的勁頭。
平時做家務培養他的動手能力,讓他知道要自己動手;
暑假去鄉村做一點苦力,磨礪他的心性,讓他懂得珍惜與感恩。
把“苦”變成一種閱歷,這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04
父母一遇事就“崩潰”,
讓孩子心理更脆弱
有一種“玻璃心”的父母叫:情緒愛崩潰。
講的是因為一點小事就抱怨,他們渾身被負能量圍繞,一點小事都能激起他們的不滿情緒。
林徽因曾不止一次稱自己“有病”,而根源在她的母親身上。
她的母親因為沒有生出男孩在夫家地位很低,總是將一些不好的情緒發泄在林徽因的身上。
她說:“母親總愛抱怨,抱怨自己命不好,抱怨丈夫欺負她,她既不允許我到前院跟弟弟妹妹玩,也對他們心懷恨意。”
林徽因在少年時,因為母親的“脆弱”,學會了隱忍情緒,她討好父親,變得懂事。可是,她的內心卻非常痛苦。
她在與好友的信中寫道:
我自己的媽媽把我趕進了地獄,這搞得我筋疲力盡并深受傷害,真恨不得去死,恨不得從來沒有出生在這個家庭。"
曾有心理學家歸納整理過十種不健康的家庭,其中位居榜首的,便是有一個過度抱怨的父母。
那些情緒容易崩潰的父母,沉浸在“受害者”角色里的父母,就把自己陷入到問題之中無法抽離。
它像是慢性毒藥,吞噬孩子的內心,最終會讓孩子變得:
過于敏感多疑,十分害怕被討厭及忽視,易產生孤獨感,經常壓抑自己,甚至扭曲。
就如林徽因,年少時的她在家里都是非常小心翼翼的,她的乖巧懂事都是在保護自己,其實她的內心早就不堪一擊。
直到后來,父親看到了她的才華,才改變了她的命運。
父母的健康情緒,是孩子一生最寶貴的財富。
曾經,延安一對非常普通的農民夫妻被譽為:教育史上的“一門四清華(北大),五子皆才俊”的育人典范。
而他們的教育秘訣就是:
“但再苦再累,在孩子們上學的問題上,兩人卻從來沒有猶豫過。我們從不在孩子面前訴苦,就是為了讓他們安心讀書。”
這對父母用行動讓孩子學會了堅強、堅持與堅定。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孩子們都始終不會放棄自己的夢想。
好的父母,會讓孩子活在正能量氛圍中,讓他學會正向看待世界。
05
《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做的13件事》一書中說道,真正內心強大的父母:
他們絕不讓恐懼支配自己的選擇;
他們他們絕不苛求完美;
他們絕不過度保護孩子;
他們絕不為孩子的情緒而自責;
他們絕不忘記自己的價值觀……
每個父母都該“心強一點”,不要因為內心的“軟弱”而摧毀孩子。
父母從小讓小苦小難磨礪孩子的毅力;不去比較孩子,給他增添自信;做個情緒不斷成長的父母,讓孩子一生都帶著光。
父母,不要總是關注孩子飛得高不高,而是自己夠不夠穩,能不能讓孩子走得更遠。
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