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經典詩詞,講歷史故事,玲子歡迎您的光臨。
01
草色青青忽自憐,浮生如夢亦如煙。
烏啼月落知多少,只記花開不記年。——清 袁機《感懷》
簡譯:
又是一年春來早,看著那青青草色,不由得憐惜起自己的身世,這一生,如夢又如煙,如此縹緲不清。
經歷了多少悲歡離合,和塵世間無情的打擊,如今都已放下,只看花開,不管它流年似水,春秋幾度。
賞析:
心上人將要遠行,女子送了一程又一程,臨別依依,看古道芳草青青,千叮嚀萬囑咐:“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有人牽掛,有人回應,牛希濟筆下的女子是何其幸福,與所愛之人,一定是兩情相悅,不然,又怎會如此依依難舍?
可是,清代才女袁機就沒有這份平凡的幸運,只因遇人不淑所托非人,以至于毀了自己的一生,想來真是令人意難平。
她是袁枚的三妹,小袁枚四歲,與哥哥一起讀書識字,而這也是袁枚最后悔的事,如果她不識字也不會有后來的不幸。
袁機美麗聰慧,自幼許配衡陽令高清的侄子高絳祖為妻,豈料這個高絳祖長大后品行不端,高家人怕耽誤了袁機終身。
主動要求退親,希望袁機有一個好的前程,可是,袁機自幼讀多了關于節婦的故事,從一而終的觀念至深,絕不退婚。
袁機執意要嫁,兩家人苦勸無果,只好順從了她,結果可想而知,婚后,高絳祖對她非打即罵,為還賭債欲將其賣掉。
后來,還是父親出面幫她脫離苦海,將其帶回娘家,此后余生,隨家人生活在隨園,侍奉雙親,幫哥哥處理一些事情。
“最是風華質,還兼窈窕姿”、“端麗為女兄弟冠”,兄弟姐妹里,袁機最端莊漂亮,卻因為一意孤行是最不幸的。
25歲出嫁,29歲離婚,39歲離世,袁機的一生如此悲催,袁枚在《祭妹文》中說:“使汝不識詩書,或未必艱貞若是”。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袁枚為妹妹鳴不平,可是,袁機并不覺得自己悲哀,她侍奉父母,幫助兄長料理家務,閑時作詩。
這首《感懷》即作于她人生的后十年,前兩句寫入生若夢之感,是對自己坎坷命運的感嘆,后兩句抒發自己豁達的胸懷。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撮_了,放下了,不過短短幾十年,有什么可糾結的呢,記得好的,過好當下,讓往事隨風。
“烏啼月落知多少,只記花開不記年”,這時就袁機的曠達,頗有隱逸之風,在薄情的歲月里,深情地活著,如花一般。
02
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
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 ——唐 薛濤《送友人》
簡譯:
水鄉的夜晚,月色皎皎,水邊的蒹葭好似染上了秋霜。
夜幕下,那深青色的遠山與月色渾為一體,蒼蒼茫茫。
從別后,憶相逢,我們的友情怎能在一夕之間完結呢?
日思夜想,別后夢中難覓相逢的蹤跡,杳如關塞遙遠。
賞析:
浣花溪畔,萬里橋西,枇杷花蔭庇的庭院里,居住著一位獨冠群芳的女校書,她才華橫溢,一時間令多少須眉男子望塵莫及。
“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王建贊其獨領風騷,“錦江滑膩蛾眉秀,幻出文君與薛濤”,元稹稱其才超卓文君。
她就是唐朝才女薛濤,出身官宦之家,自幼聰慧,才貌雙全,而她作為家中的獨女,父親對她更是極其疼愛,親自教其詩書。
大都好物不堅牢。薛濤命運的改變始自父親遭貶離京,一家人跋山涉水來到遙遠的成都,還沒過多久,父親就不幸染病身亡。
那年,薛濤十四歲,孤兒寡母,坐吃山空,日子無以為繼,兩年后,精通音律善詩畫的薛濤不得已加入樂籍,成為一名官ji。
劍南節度使韋皋賞識薛濤才學,不僅讓她參與案牘工作,還上表請求朝廷授予她“校書郎”之職,從此后薛濤更是聲名鵲起。
42歲那年,薛濤與出使劍南的元稹一見鐘情,可這段姐弟戀只持續了三個月,就以元稹東歸而結束,從此薛濤獨守一方凈土……
薛濤詩有五百多首,可惜流傳于世的只有九十余首,《送友人》是薛濤的代表作,也是唐詩送別詩中的名篇,歷來頗得好評。
此詩前兩句寫水畔送別的晚景,蒹葭蒼蒼,月色蒼蒼,境界開闊,寓意悠長,第三句是對友人的慰勉,尾句則抒寫離愁之苦。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此詩頗有《蒹葭》的意境,寫盡離愁別緒,和思而不得的悵惘,令人動容。
03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唐 李冶《八至》
簡譯:
最近的和最遠的是東與西,最深的和最淺的是清溪。
最高的和最明的是日月,最親的和最疏遠的是夫妻。
賞析:
這是一首哲理詩,淺顯至真,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經典,“至”是最的意思,因為詩中有八個“至”字,故稱為八至詩。
東西是兩個相對的方位,彼此之間難以企及,但雙腳卻能丈量,所以是遠也是近,青溪既可以觸手可及,也能映照天地。
所以,既可以說它淺,也可以謂其深,至于日月,高和明,是最淺顯不過了,而詩的點睛之筆則是尾句“至親至疏夫妻”。
攜手為夫妻,恩愛兩不離。這是夫妻之“親”,琴瑟和諧,甘苦與共,為你立黃昏,問你粥可溫,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貌合神離,互相猜疑,同床異夢,行同路人,這是夫妻間的“疏”,也是人世間最大的悲哀,由親到疏,最是痛心疾首。
明白如話,卻又蘊含深刻的理趣,這就是李冶詩的特點,頗有禪意,這首《八至詩》是愛情詩里的至理名篇,給人警醒。
李冶,字季蘭,是中唐詩壇上著名的女詩人,以五言詩著稱,劉長卿贊其為“女中詩豪”,還有人贊其才華堪比班婕妤。
“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因為六歲那年的一首詠薔薇詩,十一歲的李冶被父親送入道觀修行,從此專注琴棋書畫。
她才華橫溢,容貌出眾,劉長卿、陸羽、皎然等都與她有詩和往來,唐玄宗和唐代宗李豫都曾召其入宮,待其青眼有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