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里說——
人類曾有長達250萬年的時間靠采集及狩獵維生,并不會特別干預動植物的生長情形。這一切在大約1萬年前全然改觀,人類開始投入幾乎全部的心力,操縱著幾種動植物的生命。從日升到日落,人們忙著播種、澆水、除草、牧羊,一心以為這樣就能得到更多的水果、谷物和肉類。這是一場關于人類生活方式的革命:農業革命。
農業革命,是人類歷史上劃時代的重大事件;當然,也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赫拉利說,從采集走向農業的改變,始于大約公元前9500-8500年,學者們曾經以為,只是發源于土耳其東南部、伊朗西部和地州農害東部的丘陵地帶,然后傳遍全球各地。
他說,現在人們已經改變了看法——認為,農業是同時間在各地獨自發展而開花結果,而不是由中東的農民傳到世界各地。中美洲人馴化了玉米和豆類,但不知道中東人種了小麥和豌豆。南美人學會如何栽培馬鈴薯和馴養駱馬,但也不知道在墨西哥或地中海東部又發生了什么事。中國最早馴化的是稻米、小米和豬。北美最早的農夫,也是因為懶得再在樹叢里四處尋找南瓜,決定干脆自己種。新幾內亞馴化了甘蔗和香蕉,西非農民也馴化了小米、非洲稻、高梁和小米。
但是,他說,最早的農業革命,發生在中東、中國和中美洲。
(神農氏)
- 中國的古人,早就認為自己的祖先是農耕的發明者。
古代史籍中對此的說法如下:
《詩﹒思文》云——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爾極。貽我來牟,帝命率育。無此疆爾界,陳常于時夏。
《集傳》注曰:“來,小麥。牟,大麥也。”白話文是,先祖后稷有文德,能與上天比肩并。使我百姓能立命,皆依賴你大德行。小麥大麥留給我,天命降恩養眾生。不要彼此分疆界,農政中國都施行。
這是說,周族認為自己的先祖后稷,也就是棄,是農耕的始祖。
有史籍稱,后稷是帝嚳的兒子。這樣,大約距今的年代似在5000年之內,不夠早。
有更早的。
《史記﹒五帝本紀》講黃帝的功績,其中包括,“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翻譯成白話文就是,黃帝(教給人們)按照季節播種百谷草木,馴養鳥獸蠶蟲。
這是說,黃帝是華夏或者中國的農耕始祖。
還有更早的。
《帝王世系》說,神農氏始教民制耒耜,以興農業;嘗百草為醫藥,以治疾病。神農,亦稱炎帝、烈山氏或厲山氏。
以上這些,是從文獻學角度,記述了中國農耕始祖的情況。
其實,都不夠早。
- 還有另一個視角——考古學關于中國農耕起源的發現。
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特別是新中國建立以后,至今已經有足夠的田野考古證據,證明世界普遍認為中國是三大農業革命發源地之一的說法不虛。
19世紀,瑞士植物學家德康多爾,以及20世紀初的蘇聯學者瓦維諾夫,都指出,中國北方是粟和黍的起源地。中國學者何炳棣進一步系統論證了中原是粟、黍等旱地作物起源的核心地區。
上世紀中后期的一系列考古發現,為上述觀點提供了有力證據。
距今8500年前后,中國北方逐漸出現一批發達的新石器文化,在不少這樣的遺址中,均有馴化種植谷物的遺存。
例如,河北武安磁山遺址許多窖穴中發現糧食朽灰,經灰象鑒定是粟;河南新鄭裴李崗和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均發現炭化的黍,后一處還發現了油萊籽。
這些遺址,屬于新石器階段,且都發現有比較發達的農業工具,以磁山文化所在的中原地區最為發達。
(石鐮)
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由此判斷,“中國北方農業的起源還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年代,而中原應是旱地農業起源的核心地區” 。
所謂“中原”,大體指黃河中下游地區。這一地區,屬暖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雨量約500-800毫米。土壤持水和保肥能力比較低,但有較好的毛細作用。以上條件,制約了農業起源過程中選擇馴化作物品種的方向——即對水、肥要求不高,在幼苗期耐旱且在速生期需要高溫多雨的作物。粟和黍正好符合這樣的條件。中原存在這些植物的大量野生祖本,為當地史前時期的人們從事馴化培植,提供了最基本的要素。
考古發現,中原地區,除去培育了粟和黍之外,應該還有大豆。菜蔬有油菜、芥萊或白萊。經濟作物有大麻等。
養畜業與農業種植相伴出現。飼養的家畜有豬、狗、黃牛、山羊、綿羊、貓等,家禽有雞。豬的數量最多。
此階段這一區域的農具,主要有翻地的石鏟,收割用的鐮和爪鐮;加工谷物所用的石磨盤和石磨棒。
考古學者總結了中原地區農耕起源的大體階段——
第一,磁山文化時期。
已形成不少村落,但規模較小;種植谷物有粟和黍,飼養家畜家禽有豬、狗、雞;翻地所用農具主要是舌形石鏟,收割所用農具主要是石鐮,不少是有齒石鐮;谷物加工工具主要是大型石磨盤和石磨棒,磁山文化中有乳狀足的鞋底形石磨盤,是這個階段的代表性器物。
第二,仰韶文化時期。
村落遺址顯著增多增大。種植谷物除粟、黍外,還從南方引進了水稻。飼養家畜中增加了少量綿羊、山羊和黃牛。翻地用農具仍是石鏟,但形態明顯愈加復雜,有舌形、心形、梯形、雙肩形和鞋底形等。后者主要分布于燕山及其以北的紅山文化范圍內,有人稱之為耜或犁。收割用農具大量增加,但形態已變為兩側帶缺口的或長方形的爪鐮。石磨盤和石磨棒顯著減少,并變小。學者猜測,或許隨稻谷同時引進了加工用的杵臼。
第三,龍山文化時期。
作物種類和家畜品種無大變化,但農具有明顯進步。翻地農具,已規范化為梯形或有肩石鏟,其為商代青銅鏟的祖型。收割用農具主要是石質或蚌質的鐮和爪鐮,全為磨制,陶質或打制石爪鐮均被淘汰。碳13方法測定得知,仰韶文化時期人們粟、黍類食物只占50%,龍山文化時期則為70%,證明此時粟作農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磁山文化,最早距今約為10300年;龍山文化,最晚距今約為4000年,當為史籍記載的夏代。
(龍山文化博物館)
特別要說的是,中國并非只有一個農業革命的發源地,而是兩個——除去中原地區是粟、黍等北方作物的發源地外,長江中下游還是水稻馴養種植的世界發源地。
上個世紀末到這個世紀初,長江中游陸續發現了諸多新石器時代中期的遺址。
例如,城背溪文化和彭頭山文化,距今約當9000年至7000年。這兩個遺址中,多次發現稻谷遺存。稻殼被摻在泥土涂抹墻壁;稻殼碎末還摻在泥土中制做陶器。
長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和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中,這種做法成為普遍的文化傳統。
屬于長江水系的陜西漢中盆地的西鄉李家村和何家灣遺址,屬老官臺文化,也發現稻谷遺存。距今約8000年至7000年。
最新的考古成果是,中國科學院地址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呂厚遠團隊,在長江下游的浙江浦江上山遺址發現,水稻在10000年前,已于當地被馴化種植。此成果發布于《美國科學院院刊》。
以上發現的稻谷遺存,無可辯駁地證明,長江中下游是世界稻作農業起源的一個重要的中心。應該早于一般認為的稻作農業發源于印度恒河流域和東南亞山地。
蘇秉琦先生上個世紀90年代即得出結論——
稻米有兩個基本亞種,一個是秈稻,或稱印度稻;一個是粳稻,或稱日本稻。現已查明粳稻起源于中國,日本的稻谷是從中國傳播過去的,所以有的學者建議將日本稻改稱為中國稻。一般認為,粳稻是從秈稻演化出來的,而秈稻的野生祖本是普通野生稻。我國普通野生稻最集中的分布區在廣東、廣西和海南島,長江流域只發現少數幾處。為什么長江中下游在稻作農業的起源和早期發展中的地位反而比華南重要得多呢?因為華南大部分處于北回歸線以南,氣候炎熱,幾乎全年無冬,雨量充足,天然食物資源十分豐富。盡管野生稻到處都有,但因為收獲和加工都很麻煩,比起其他食物來也不見得特別好吃,所以人們不一定采集它。即使發現了它的食用價值,因為到處都可以采集到,就不一定考慮進行人工栽培。即使偶爾種植了一些,也沒有迫切的需要把它發展成一種繼續不斷的稻作農業。長江流域就不同了,那里有較長而寒冷的冬季,迫切需要有能夠長期儲藏以備冬天之需的食物。人們一旦發現野生稻的食用價值和能夠長期儲藏的優點,自然會加意培植并設法擴大再生產。何況長江流域史前文化比較發達,人口較多而野生稻資源又少,就更有進行人工栽培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這可以解釋為什么恰巧在長江中下游發現最古老和最發達的稻谷遺存而不是在別的地方,從而為稻作農業起源于長江中下游找到了事實的根據和理論上的說明。
這個論斷非常具有說服力。
中國據有兩個而不是一個農業起源中心,對于中國成為農業大國,支撐人口的增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是,這兩個相對獨立的農業區域,各自發展,獨具特色,在史前時期就形成了南北兩大農業經濟文化區和兩種農業體系,并由此形成了以各自特點為基礎的兩大文化區域。
二是,兩大農業區域,不斷交流,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如前述及,中原地區,在史前已引入了水稻種植,農業工具也有借鑒。以長江中下游為核心的華中、華南水田農業經濟文化區,史前亦引種了部分旱地作物;此地區的家畜家禽主要是豬、狗、水牛和雞,后來從北方引進了羊。
南方水稻種植區,農具中多骨鏟或石鏟(或稱鍬),用以平整水田,后來出現了石犁破土器等。稻谷可用手直接采集,收割農具故不發達。加工糧食主要用杵和白。
(河姆渡出土稻粒)
此區經歷了如下發展階段——
第一, 彭頭山文化-河姆渡文化時期。
村落多建于河湖邊或沼澤邊,種稻,養豬、狗和水牛。用骨鏟整治水田,很少見收割用農具,加工糧食用杵白。
第二,大溪文化-馬家浜文化時期。
村落顯著增加,規模擴大。許多地方已用石鏟代替骨鏟整治田地。
第三,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時期。
農業有較大發展,除種稻外,從北方引種了粟、黍等旱地作物。已養蠶繅絲織綢,家畜中從北方引來了羊。農具因地區不同而有較大差異,江浙良渚文化中出現了三角形石犁,廣東石峽文化有石鏝和石鏟等,收割用農具中出現了少量石鐮和爪鐮,當為從北方學來。
中國南方史前栽培稻遺存分布十分廣泛,不下幾十處。除長江中下游地區外,嶺南、云南等地的史前遺址均有發現。但最早最成規模的,還是在長江中下游。其中,河姆渡、羅家角是典型代表。河姆渡的發現最為驚人,其第四層4000余平方米的范圍內,普遍存在厚厚的稻谷、稻殼、稻草的堆積,最厚處有1米以上,經計算,當時貯存稻谷達120噸以上。經鑒定,其品種為栽培稻秈亞型種中晚稻型水稻;羅家角稻谷除秈稻外,還種植粳稻。
- 簡單結論。
第一,考古證明,古人們引為傲嬌的農耕文明是理所當然的——中國確為世界三大農業革命發源地之一。而且,包含著兩大農耕起源區域中心。
第二,中國的農業革命,發生于距今10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按照一般的規律,農業革命當發生于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的交替過程中。就是說,中國農業的馴化和種植,或許還可能提前,這有待于考古成果的進一步驗證。
第三,中國農業革命和中國農耕始祖這件事,再次證明了王國維提出的“二重證據”方法的正確和必須。歷史,需要重視古籍文獻,同時,考古證據越來越顯示出不可或缺性。
第四,農業革命發生于距今10000年前,這個時間,比不論是黃帝還是神農氏的年代,都要早了很多。正如《中國大百科全書》所說,三皇五帝是傳說,但并非一定沒有歷史根據。農業革命,在遠古中國確實發生過;中國,確實是世界農業革命的重要發源地。如果說到“始祖”,一定是眾多的先民共同創造的。“黃帝”和“神農”都是特定的符號,所表示的,是中國自古對祖先的崇拜和敬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