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聽朋友講過一個故事:
在美國舊金山,有一批專門出租給低收入群體的房子,里面有個老太太因為拖欠房租,面臨著被驅逐的命運。
前來幫助她的志愿者,試圖通過梳理她的收支,為她抗辯,爭取繼續住下去的權力。但在核對開支時,匪夷所思的事情發生了:
老太太對賬單中兩筆大額支出支支吾吾不愿解釋,在律師的追問下,才承認她每個月跟大巴去賭場,連續兩個月虧空,因此沒錢付房租。
明明沒錢還去賭博,或許我們都覺得,自己一定不會這樣。而事實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做出這種“明明……卻又”的事情:
“明明說好了減肥,卻又大吃了一頓”
“明明想著要省錢,卻又在直播間里買了一堆不需要的東西”
“明明準備寫工作報告,卻又看一晚的綜藝”
為什么會這樣?
01
“為了毀掉自己,我真的很努力”
我們總會認為,“我當然希望自己變好,當然想要成功,但是總有很多無法控制的因素在阻礙……”
事實上,阻礙你的,很可能不是外界因素,而是你自己。
想象一下:
假如你應邀參加智力測試,成功通過猜測答出一些難題,然后被告知:“您是目前為止的最高分!”
當你還在為自己的幸運感到難以置信時,給你兩種藥丸,你必須服用其中一種才能繼續下面的題目;
A藥丸有助于你的智力,B藥丸則會干擾智力,你會選擇哪種藥丸呢?
這個測試內容是真實存在的,也就是1978年哈佛醫學院Berglas做的“藥丸和智力測驗”,結果也很出人意料:
大多數被試都選擇了B。因為大家都怕第二次表現不如第一次,而選擇B藥丸能給自己一個自我安慰的理由。
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自我妨礙”。
我的朋友麥麥,就是一個喜歡“自我妨礙”的女孩。
當年她打算考研,明明很緊張壓力很大,但總是控制不住自己,說好的復習刷題,最后總變成刷劇。
結果當然是沒考上。工作之后,她負責了一個重要項目,原本升職希望很大,但競選那天,她偏偏睡過頭,講稿也忘了帶,就這么錯過了機會。
連談戀愛也是這樣。她明明很在意對方,卻要裝作毫不在意的樣子:
男友加班陪不了她,她說無所謂;給她買生日禮物,她又嫌貴讓退了;連下雨了想來接她,她也說太麻煩了不用。
最后分手了,她又很沮喪:“為什么我談戀愛總是不順呢?”
明明想努力,卻又做不到;明明很重視,偏偏出差錯……看似倒霉的人生背后,其實是她“不敢成功”的思維束縛,導致了習慣性的“自我妨礙”。
備考消極,是內心認定自己“不配”,于是放棄嘗試,將機遇拒之門外; 競選出錯,是因為害怕成功后遭人排擠,潛意識放棄機會,于是頻頻出問題; 戀愛失敗,是她不相信自己能得到真正的愛,所以對男友不敢要求,甚至男友對她好,她也懷疑動機……
生活中你我,或許也和麥麥一樣:
害怕考試過不了,準備時就放棄努力
害怕愛情會消失,從一開始就拒絕陷入
害怕失去,于是選擇不去擁有……
這些擔心和害怕,已經深植在你潛意識中,成為思維的一部分。而后化作生活中一個個“明明……卻又”的瞬間,讓你掉入“事與愿違”的怪圈中。
這樣的你,該如何破除思維阻力,走出負面循環?
02
是什么在阻礙你變好?
《思維的囚徒》一書中寫到:
人類天生就是習慣性生物。
當你習慣了自己應對生活的態度和做法,甘愿受其束縛,為自己的“無能為力”辯解,生活也就被困在原地,無法前進。
你心里到底在害怕什么,是什么在阻礙你變得更好? 是內在缺乏清晰的驅動,還是你暗暗給自己設障? 抑或外界的壓力讓你無法動彈? 怎樣做才能掙脫束縛、實現提升?
為了幫你找到潛意識的思維慣性,突破人生瓶頸,測評團隊集體研發出「自我成長阻力測試」,將:
從志趣、自我、人際3個方面共9大維度,深度評估究竟是什么限制了你前進的腳步,為你排查成功路上的障礙,并提供可操作性建議,幫助你學會對抗人生難題、解除限制,順利進入人生新階段。
-自我成長阻力測試-
測試題:37題丨測試報告:20頁
↑ 馬上參與測試↑
▌你將獲得 ▌
01丨你的成長阻力因素
02丨自我成長阻力剖析
03丨自我成長阻力詳解
04丨如何突破阻力,實現自我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