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的鐵船,包漿的輪舵,滿載老人和孩子的客艙,堆積背簍、菜籃和扁擔的甲板……
這就是我記憶中“渝忠客2180”最初的印象。
“渝忠客2180”,是一艘十幾年如一日穿梭在長江水域重慶段的老式客輪,往日里往返于忠縣縣城和洋渡鎮之間,被稱為最后一艘“水上公交輪渡”。
由于乘客大多是沿江菜農和小手藝人,挑著扁擔,背著背簍,進城賣菜或耍手藝,這艘船在當地人的口中也被稱作“扁擔輪渡”。
每天清晨6:30,船長秦大益拉響汽笛,汽笛聲一響,兩岸早起的人們都知道,“渝忠客2180”準時從洋渡碼頭啟航。
這趟輪渡并不是快速直達,沿途要停靠漁洞、烏楊、康家沱等六個碼頭,最后抵達終點,忠縣的西山渡口。
航程很近,只有30多公里,船速也不快,慢悠悠地不慌不忙,全程航行約2個來小時。
此時的終點,忠縣的西山碼頭,已經人頭攢動,都是早早趕來的市民。
市民們早起趕來,就為了買到當天采摘的新鮮農家菜。
老人們賣完瓜果蔬菜和山貨,再搭乘下午2:30的渝忠客2180,原路回家。
船長秦大益被熟悉的乘客們親切地稱為“一哥。
因為每天在這趟水路上跑往返,船長一哥和船務芳姐,跟這些老人們,都相處得像一家人。
除了接過背簍挑擔,攙扶老人小孩上船,甚至他們還要幫老人們賣菜,替那些不會使用電子支付的老人們收付款。
這條充滿著溫情的客渡船,已經不再是機械性的交通工具,而是處處洋溢著友善和關愛的溫暖之船。
“渝忠客2180”現在火出圈,正是被這種人間煙火所打動,為這份人間真情而感動。
從小我在農村長大,有著豐富的農村生活經歷;故此,我對于鄉土中國,懷有天然的樸素情感。
這些年頻繁地自費走基層,對當今的農村頗有感悟。
農村的“空心化”,已經越來越嚴重。鄉村城鎮化,趨勢看似已經不可逆轉。
不夸張地說,最多再過二三十年,現在這批堅守在田間地頭耕作的老人們故去,基層農村的產業結構和人際關系,勢必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我始終認為,生活需要記錄,歷史不容留白。
支撐起任何時代的鮮活底色,從來都不是青史留名的王侯將相,而是一個個鮮活的小人物煙火氣。
此番專程自費去忠縣拍攝“渝忠客2180”,既是給長江上為數不多的鄉村扁擔輪渡留影,也是為這種生活艱辛但不失內心堅韌的民族精神造像。
盡管每日奔波苦,刻在巴蜀人骨子里的達觀,讓他們安之若素,處之泰然。
(本文文字及圖片原作者虢軍,編者有修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