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欣賞相關音樂)
問題:伍子胥與屈原,誰更值得紀念?
這是一個基于史實的復雜課題。在很多人眼里,屈原是一個愚忠的臣子。他的精神匍匐在地,寧愿沉江而不敢反抗君上。伍子胥不同,他有仇必報,敢愛敢恨。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樣的理解,可能還是過于刻板化了。
結合身世職業,屈原是楚國貴族,是王族祭司,春秋戰國時期的貴族,可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沒有個體精神,只知道忠君。
屈原作為王族祭司,他的職業決定了他是楚王的精神導師,他是一個引路人。(剛剛看到楊鵬老師也這樣說)。
結合時代背景,秦兵正在摧枯拉朽。楚國在可以目見地被滅亡。其實屈原不僅僅是愛國,更是對江南楚人命運的關懷。屈原心中真正關心的不是楚王怎么樣,而是上憂天下,下憂生民。屈原代表的是一種“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精神。
屈原唯一的痛點,在于他個人的悲劇性。他是一個祭司,是需要將自己獻上祭壇的。這個可能要結合他的信仰與職業才能理解。他仿佛認為生不能救楚,只有身死才能為雄魄。故國淪陷,生民受苦,屈原的職業要求他將自己獻上祭壇。屈原代表的是這樣一種犧牲精神。他的最后的選擇,帶有宗教救贖意義。
伍子胥與屈原完全不同。他上不憂天下,下不憂生民。他只關心報家仇。上中下三段,伍子胥取了中間這一段,上不取社會和平,下不取個人安身立命,中取了“父母之仇不共戴天”。這其實是儒家價值觀的另一種集中體現。為伍子胥背書的,的的確確是一種我們從未見過的儒家價值觀—“父母之仇不共戴天”。“血緣之愛,高于天地”。這顯然是儒家下的蛋,別無多言。
當然不可否認,伍子胥在瓦解國家宏大述事上,有一種本能的力量。但理性分析(注意不是詩人思維),伍子胥代表的真的是我們所需要的價值觀嗎?父母之仇不共戴天。這種上無社會,下無個人,的伍子胥價值觀,真的能塑造一個更好的社會嗎?
兩位歷史人物的悲劇性結局,都體現了個體面對復雜政治局勢時的無奈與悲催。朋友們,你認為屈原與伍子胥,誰更值得紀念呢?
附:屈原生平簡介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漢族,生活在戰國末期的楚國(今湖北省境內)。他出生于約公元前340年,逝世于約公元前278年,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和政治家。屈原出身貴族,曾擔任楚懷王的左徒,負責起草詔令、應對賓客,參與國家外交和內政決策。他倡導“美政”,主張修明法度、舉賢授能、革新政治,并力主聯合其他國家共同抵抗秦國的擴張。
屈原的政治理想未能實現,反而遭到奸臣的排擠和誹謗,最終被楚懷王疏遠,兩次被流放。在流放期間,屈原創作了大量詩篇,包括《離騷》、《天問》、《九歌》等,這些作品表達了他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個人遭遇的悲憤以及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公元前278年,楚國都城郢被秦國攻破,屈原聞訊后,深感絕望,于是在農歷五月初五那天,懷抱石頭投入汨羅江自盡,以此表達對祖國的忠誠和對理想的堅持。
伍子胥生平簡介
伍子胥,名員,字子胥,是春秋末期的吳國大夫、軍事家,約生于公元前559年,死于公元前484年。他原是楚國人,出自楚國名門,其父伍奢因受讒言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逃亡至吳國,以圖復仇。在吳國,伍子胥得到吳王闔閭的信任,成為吳國的重要謀臣,并推薦了著名軍事家孫武給吳王,兩人合力助吳國強盛并最終攻破楚國,實現了伍子胥復仇的心愿。
伍子胥在吳國期間,不僅在軍事上有著卓越貢獻,還參與了吳國的內政改革,為吳國的崛起做出了巨大努力。然而,隨著吳王闔閭去世,其子夫差即位后,伍子胥逐漸失去了君王的信任。伍子胥曾力勸夫差警惕越國,但夫差聽信太宰伯嚭的讒言,認為伍子胥蓄意挑撥,于是賜劍令其自盡。伍子胥在臨死前預言吳國將因放過越王勾踐而滅亡,并請求死后將自己的眼睛掛在城門上,以便能看到吳國的覆滅。伍子胥死后不久,吳國果然被越國所滅,驗證了他的預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