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媒體報道了一種由“食人菌”引起的嚴重疾病正在日本蔓延。根據日本國立感染癥研究所公布的數據,截至6月9日,日本的“食人菌”感染癥病例已達1019例(2024年)。有報道稱,這種“食人菌”導致的疾病病死率高達30%以上。
我國與日本是鄰國,有人擔心:“食人菌”對我們是否有健康威脅?近期赴日旅游是否存在風險?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食人菌”的來歷和其帶來的健康風險。
并非新的病原體
“食人菌”的病原體是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 GAS),又叫化膿性鏈球菌。這種細菌并不罕見,也不是新出現的類型。化膿性鏈球菌通常引起的疾病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和皮膚軟組織感染,在少數情況下會引起嚴重敗血癥,甚至是更致命的疾病。其所引發疾病中最嚴重的就是鏈球菌中毒休克綜合征(STSS),也就是上文提到的“食人菌”疾病。
鏈球菌中毒性休克綜合征一旦發生,往往進展迅速,可在1~2天內導致患者休克和多器官衰竭,30%~60%的患者可能會因搶救無效而死亡。
引起STSS的病原菌,其實可能存在于很多健康人的咽喉和皮膚上。這些人的咽喉和皮膚雖然有細菌,但并沒有癥狀,細菌和人體處于和平共存的狀態。
可能引發多種疾病
咽峽炎
化膿性鏈球菌可以通過呼吸道傳播。通過呼吸道感染這種細菌,很多人可能就會出現急性咽峽炎的癥狀,比如發熱、咽痛、聲音嘶啞等。患者很可能有扁桃體紅腫,甚至扁桃體上還有黃白色的膿苔。各年齡段人群都可能染病。
猩紅熱
化膿性鏈球菌也是引起猩紅熱的病原體。猩紅熱是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我國以5~6月和11~12月多見,發病年齡以2~15歲的兒童青少年為主,其中5~9歲年齡段兒童更為多見。
猩紅熱主要表現為發熱、咽痛和全身紅色皮疹,患者也可以有扁桃體紅腫化膿、草莓舌等表現。更主要的表現是皮膚猩紅色皮疹,用手指壓之會褪色,患者的皮疹隆起如“雞皮疙瘩”。
猩紅熱是我國法定傳染病中的乙類傳染病。一旦發現猩紅熱病例,需要按照相關制度進行上報和管理。
皮膚癥狀
很多人的皮膚上存在這種細菌,但絕大部分處于無癥狀攜帶狀態。一旦皮膚破損有傷口,這種化膿性鏈球菌就可能從傷口進入體內,導致皮膚軟組織感染,表現為丹毒、蜂窩織炎等,通常患者會有皮膚局部紅腫疼痛的癥狀。
侵襲性感染導致的疾病
大部分人通過呼吸道或者皮膚感染化膿性鏈球菌只是引起局部癥狀,如果及時給予抗生素治療,都能順利康復。但是,少數人會因為細菌進入血液導致敗血癥、感染性休克等嚴重的問題。醫學上把波及全身的化膿性鏈球菌感染稱為侵襲性感染。侵襲性感染會導致化膿性關節炎、骨髓炎、腹膜炎和腦膜炎。
鏈球菌中度休克綜合征
鏈球菌中度休克綜合征以發展迅速、救治難度大、病死率高而著稱。這種疾病雖然會奪人性命,但并不完全是細菌對人體的破壞,而是這種細菌激活了人體過度的免疫反應,使人體免疫系統釋放了過度的細胞因子,最終導致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其本質是感染誘發的過度炎癥反應。
變態反應疾病
化膿性鏈球菌感染還會誘發一些變態反應相關疾病,例如風濕熱,這種病通常發生在感染化膿性鏈球菌后的3周左右。而腎小球腎炎多發生在感染后2~3周,反應性關節炎常常發生在感染后10天內。
感染后該如何治療
在沒有抗生素的時候,化膿性鏈球菌感染是個嚴重的問題。不管是兒童的猩紅熱、成年人的咽峽炎,還是產婦的產褥熱,都可能危及生命。還有,意外受傷就能導致局部出血,皮膚軟組織感染甚至會發展至敗血癥。但有了抗生素之后,化膿性鏈球菌感染就很少出現危及生命的情況了。截至目前,青霉素、阿莫西林、頭孢類抗生素治療化膿性鏈球菌感染仍然非常有效。
需要強調的是患者一旦確診,使用抗生素應足量、全程,按照醫師的囑咐完成療程。很多患者在接受抗生素治療2~3天后,癥狀明顯好轉。提醒大家注意不要過早停藥,過早停藥會有病情復發的風險,還會增加細菌耐藥的風險。
化膿性鏈球菌感染導致呼吸道或者皮膚軟組織感染的患者,只要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大部分都能順利康復。而防治鏈球菌中毒休克綜合征,需要對高風險人群進行宣傳教育,力爭早識別、早治療。目前資料分析發現,有以下危險因素的人群可能是鏈球菌中毒休克綜合征的高風險人群:
年齡大于50歲
糖尿病并且血糖控制欠佳
近期有手術史
有皮膚傷口或者皮膚疾病(水痘或者帶狀皰疹、皮膚癬、外傷都可能增加感染風險)
靜脈吸毒
惡性腫瘤
肥胖
有外周血管疾病等
值得注意是,今年日本報道的鏈球菌中毒休克綜合征人群中也有部分30~50歲患者,目前尚不清楚這些人發病的風險因素。
“食人菌”會擴散嗎
由于化膿性鏈球菌本身就在世界各地都很常見,所以目前并不存在范圍繼續擴大的問題。而鏈球菌中毒休克綜合征的病例大部分是散發的,多通過皮膚傷口感染,而并非呼吸道感染或者接觸感染,所以,我國公民不必過度擔憂。赴日旅游只要做好衛生防護,也不需要特別擔心。
重要提示
今年,我國猩紅熱病例有所增加, 大家應該對呼吸道感染途徑做好防護,同時也要對學齡兒童加強監測和健康宣傳。兒童如果出現發熱、咽痛等不適癥狀,應及時向老師報告,不要帶病上學。
日常生活中,我們皮膚表面和環境中都可能存在化膿性鏈球菌。如果皮膚有傷口,要及時沖洗干凈和消毒,可以用無菌紗布或者創可貼覆蓋傷口,減少感染風險。如果傷口出現紅腫、化膿、疼痛等感染現象,要及時就醫。
作者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師 李侗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