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一段視頻在網上火了。視頻里,一位穿黑衣的38歲男子自稱陳師傅,面色憔悴,頭發稀疏地貼在頭皮上。
他喃喃自語道:“我38歲,是985碩士畢業,如今已經失業半年。我想當道士,卻因為年紀大而被拒絕。這就是我的處境。”
這段視頻一出,立即引發關注。
那么,一個985碩士為何最終淪為外賣員?人生起起伏伏,陳師傅究竟經歷了什么?
圖1
本會有大好前程
陳師傅名叫陳濤,是四川大學哲學系的博士畢業生,曾經混的很好,拿到不少大公司的offer。但是時過境遷,陳濤迎來了自己的中年危機,處處碰壁。
35歲那一年,陳濤注意到自己投出的簡歷,百分之九十九都沒有回信。
以前關系良好的學長、同事、上司也漸漸與他疏遠,諸事不順。陳濤意識到,他已經進入了職場的中年期,許多公司不再需要中年員工。
陳濤自認為自己還在壯年,經驗豐富,但企業明顯偏愛年輕人。一些昔日一起奮斗的同事已經晉升管理崗位,而陳濤仍在原地踏步。
找工作時,陳濤發現許多公司都設有35歲年齡限制,而自己已經超齡。
從四川大學哲學博士,到知名媒體公司上班,他本以為會一直順風順水,哪知職場“中年危機”悄然來臨,讓他在事業上遭遇滑鐵盧。
圖2
陳濤從小就是一個聰明過人的孩子,他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各種獎項不斷。
小學高年級時,陳濤就對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總是琢磨著人生和宇宙的奧秘。文科方面他尤其出眾,中文、歷史老師都對他寄予厚望。
中學時期,陳濤被評為市里的特級學生,進入重點高中就讀。
他對古典文學和哲學著作津津樂道,思維敏捷而深刻。高考時陳濤考入了四川大學哲學系,一路保研直至碩士畢業。
導師都稱贊陳濤是難得的哲學人才,前途不可限量。
碩士畢業后,陳濤憑借過硬的文學功底,被知名出版機構《看天下》雜志社錄用。
他的文筆細膩內斂而又富有哲理,很快便在文學副刊上嶄露頭角。陳濤的文學天賦很快就被上司賞識。
圖3
作為《看天下》雜志社的欄目編輯,陳濤經常被委派負責一些重要稿件的撰寫。他的文章結構清晰,敘事生動流暢,深受讀者喜愛。
上司見他實力出眾,就不斷把更多熱門專題安排給他去做。
在雜志社這幾年時間里,陳濤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經驗,也培養出敏銳的新聞觸覺。
他能抓住熱點事件的關鍵點,并以細膩的筆觸將故事娓娓道來。
這讓他在業內小有名氣,許多讀者甚至專門翻閱他的文章。
后來,陳濤獲得北京一家知名新聞周刊的青睞,被聘為專職記者。
這份工作薪酬優厚,更能讓他施展寫作才華。第一時間獲取稿源,深入采訪,然后聚精會神寫出千字稿,這成為陳濤的日常。
這也是他職業生涯的巔峰時期,一路高歌猛進。
那時的陳濤還年輕,對未來滿懷憧憬與期待,他相信自己頭腦清晰、思維敏捷,一定能在新聞圈里闖出一片天地。
圖4
在這座國際大都市,他也毫不費力就找到了稱心如意的工作。陳濤堅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成為這個行業的佼佼者。
2015年,陳濤離開新聞周刊,加盟當時勢頭正盛的《南方周末》雜志社。
這家媒體以其獨特風格和深入報道著稱,是陳濤職業生涯的新起點。
但沒想到,眼前的一切都和他預想的大不相同。
原來,《南方周末》的內部競爭異常激烈。這里云集著國內最出色的文字工作者,陳濤發現自己被完全超越了。
他努力撰寫文章,但總是石沉大海,無法通過層層審稿。同事們文字之間的差距,使陳濤不禁自我懷疑。
三個月過去,陳濤的稿件依然難以見報。他開始加班加點地修改文章,想在公司證明自己??擅恐芴峤坏某晒矊覍冶淮蚧?,這讓陳濤十分挫敗。
圖5
同時,《南方周末》的薪資水平并不高,生活壓力漸漸加重了陳濤的負擔。
一年后,精疲力竭的陳濤選擇離開。他意識到,自己在新聞圈的混戰中根本競爭不過那些文字高手。
雖然他自認經驗豐富,但在這個內卷的環境下,已經全然失去優勢。
中年危機,慘遭社會拋棄
在《南方周末》受挫后,陳濤轉戰公關行業,希望能迎來職業生涯的新突破。
他很快進入一家上市公司的公關部,負責撰寫新聞稿和公司介紹。這份工作雖然待遇優厚,但陳濤發現自己并不適應。
他需要根據公司要求,使用夸張的數據和措辭來吹噓產品,有時還要對公司的負面事件遮遮掩掩。
陳濤覺得這些虛偽夸張的文字跟自己的寫作理念格格不入,深感職業壓力。他寧愿辭掉這份高薪工作,也不想以煽情文案來粉飾太平。
圖6
公關生涯的失敗讓陳濤打擊頗深。后來他跟朋友合伙創業,想重新出發。
然而疫情讓公司很快就難以為繼,最后只能宣告倒閉。陳濤在北京打拼多年積蓄就此化為烏有,他的職業生涯遭遇了滑鐵盧。
盡管如此,陳濤還是自信能靠豐富經驗和高學歷再找一份好工作。
他沒有意識到,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年代,中年職工已經淪為被公司拋棄的對象。
隨后陳濤試圖去當道士,因為他對道家思想頗有研究,但青城山招收道士時以他年紀大而拒絕。
陳濤自認在道教方面有獨到見解,卻被以歲數否決,不禁嘆息道學似乎也難逃世俗眼光。
意外走紅,網友評價不一
陳濤現在在北京做外賣工作。
走紅之后,網上經常會有聲音評價,是否會因自己的高學歷而感到不平衡時,陳濤表示他覺得騎著電動車在外面跑腿會比較開心,可以接觸到各種不同的人。
圖7
他提到由于之前遭受了來自家人和自我的否定與打擊,通過送外賣獲得客戶的感謝和認可,會有一種被需要的滿足感,這對他來說是一種精神上的改善。
當陳濤把自己送外賣的視頻發到網上后,并沒有想到會吸引這么多關注。
評論區出現了各種聲音,有人表示可惜他的遭遇,也有人質疑他花時間和金錢念書的意義,甚至有人辱罵他就像一個初中生。
不過,陳濤對這些評論持比較淡定的態度。
有網友質疑陳濤所謂在《南方周末》擔任資深記者的身份。對此陳濤回應,他確實在2017-2018年間在該媒體工作過一段時間。
關于“資深”的說法,是因為他的名片上印的就是“資深記者”,但他承認自己沒有評過正式記者職稱。
當被問到是否預料到自己會受到這么多關注時,陳濤表示他完全沒有想到。
圖8
在他看來,這可能反映了一個社會性的問題,引發了大眾對當前狀況的共鳴。
他承認自己確實有自己的問題,但絕不是只有他一個人面臨這樣的困境和無奈。
陳濤分析,之所以受到關注,是因為他的遭遇折射出了這個時代中年求職者面臨的困境。
大環境的變化讓許多人感同身受,這才促成了事件的熱議。
但陳濤并不因自己成為了關注的焦點而沾沾自喜,他表示這其中有他個人的原因,也有社會轉型的影響。
對于自己多年來仍然選擇在北京生活的原因,陳濤表示他也曾經煩惱和糾結過。
有時候他特別想回老家成都生活,但又擔心回去后受到家人的批評和責備,擔心自己的精神狀況會更加惡化。
這種矛盾的心理讓他在離開北京還是繼續打拼之間徘徊不定。
圖9
其實陳濤的經歷幾乎是很多中年人的縮影,人到中年身體和心理都在變化,不能再像年輕時那樣。
應學會調整心態,接受這些變化,適應中年的新特點。
不要因為一時失業就自暴自棄,可以打造自我專長,合理規劃未來發展方向。保持學習和自我提升的動力。
對于那些一直在找工作的中年人來說,轉型求職,改變思路,不要局限在原來的行業和專業,主動學習新技能,轉型求職,改變思路。
根據當下就業市場需求,調整求職策略。
其實中年危機最重要的就是生活成本,尤其失業之后,對于他們來說,可以降低生活成本,合理支出,戒掉不必要的支出,過緊俏節約的生活。
這既可以減輕經濟壓力,也是應對危機的必要手段。
圖10
總之,人人都會經歷中年危機,只希望這個社會真的能對35歲的朋友們更友好一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