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天齊廟是如何從張掖路消失的?
蘭州天齊廟,曾經是張掖路上,一處搶眼的建筑。以一株高大的唐槐而聞名。后來,因城市建設需要,天齊廟被異地搬遷到徐家山。
多年前,我曾到訪過徐家山天齊廟。那處位置還是不錯的,在山頂的高處,不足之處就是山上,人有些少。徐家山,畢竟遠遠無法同五泉山、白塔山等相比。
我查閱到了這樣一段資料,照錄如下:
天齊廟位于城關區張掖路64號、70號。由市口腔疾病防治所保護并使古建筑。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齊廟也稱東岳廟,明洪武初年創建,嘉靖十二年(1533年)肅藩淳化王重建,并撰《重修東岳天齊廟記》碑碣,今已無存。
天齊廟為祭祀泰山神東岳天齊大帝而建故名。今占地約1420平方米,前、后兩進院落,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為過廳、大殿、后殿,東、西兩側為廂房。院內有國槐一棵,傳為唐朝栽植,至今樹齡已越千年,槐樹高約15米,胸徑達1.5米,該樹枝干蒼老盤曲,形似臥龍,然樹冠茂盛如蓋,支干越過前殿屋脊。民國22年(1933年),立《唐槐碑》于樹下。
天齊廟大殿結構較為奇特,由七架梁歇山式大木結構構成大殿正廳,正廳前接四檁卷棚頂前廊,后續三檁懸山頂倒座。四柱三間,面闊9米,明間面闊3.8米,總進深三間12.85米。屋面為七樣琉璃瓦剪邊青瓦九脊歇山頂,大面琉璃瓦綠包,剪邊琉璃瓦黃色,瓦面模壓梅花、大環等花紋。屋脊為雕蓮花紋透風花脊,脊中飾獅座寶瓶狀寶頂,正脊兩端飾夔紋正吻,吻頂箭把處插一新月形畫戟。
后殿為五檁出梢懸山頂接四檁卷棚頂結構,高9.8米,寬10米,進深8.9米。梁、枋粗大,結構緊湊。屋面也為綠色七樣琉璃瓦鋪設,墻體為土坯墻。前廳檻墻青磚砌磚雕枋木結構墻帽。檐面正間裝四扇桶扇門,次間砌青磚海棠心檻墻,其上安裝直欞棋盤心支摘窗。枋間插封檐隔板。彩繪全無。
那么,這座明代寺廟,究竟是如何從張掖路上消失的呢?知道的師友們留言說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