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向來安土重遷,沒有歸屬感的異地漂泊和充滿鄉愁的羈旅行役是古人無法釋懷的事情。
對古人來說,出行,特別是遠行,往往都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所以,在親朋好友即將離開之時,難免兩情依依,難舍難分。
于是就有了飲酒餞行,就有了十里相送,就有了為分別而寫的詩詞文章,甚至還有了為方便送行而修建的折柳亭和因折柳相送而形成的折柳送行的習俗。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對于詩人來說,表達離別感情最好的方式當然莫過于以詩相送了。
多情自古傷離別,古人向來重視感情、珍惜友誼,于是在為人送行或與人辭行時,往往要作詩相贈,送別詩就在這樣的情境中產生了。
所謂送別詩,指的是由送行之人以主人的身份給離別之人而寫的詩。即由送行的主人作詩,寫給離別的客人。
因為作詩相送,不僅可以淋漓盡致地表達作者的離情別意,而且還可以作為相知相思之物成為長久品味和回憶的慰藉。
在詩歌的國度里,唐代的詩歌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而送別詩又是一朵馥郁芬芳、光照世人的琪花瑤草。
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和唐代詩人高適的《別董大》,就是送別詩中的精品巨制、巔峰之作。
一起走進這兩首唐代送別詩巔峰之作。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多才多藝,不光在在書畫、音樂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他在詩作方面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維在渭城送別好友出使安西時寫得一首送別詩,此詩寫出了送別的真情厚誼,能引起人心底的共鳴。詩作因構思巧妙,當時就被人們廣為傳誦,還被編入樂府。
樂府曲的名字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渭城曲》、又叫《陽關曲》、也叫《陽關三疊》,堪稱送別名曲。
《送元二使安西》原詩如下: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一)詩中地名、人名及疑難字詞解釋
元二:王維的朋友元常,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也稱元二。
原來,唐代文人稱呼朋友時,連名和字都不常用,取而代之以排行稱呼朋友知己。這一現象在唐代詩歌中尤為明顯,如李白《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二首》中的裴十八,指的就是登封名士裴圖南。
再如李白稱李十二,杜甫稱杜二,王維稱王十三,孟浩然稱孟六,韓愈稱韓十八,白居易稱白二十二,元稹稱元九,李商隱稱李十六,杜牧稱杜十三,不勝枚舉。
安西:即安西都護府,唐朝設于西域的軍政機構,在今新疆庫車縣附近。唐太宗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朝為加強對西域地區的控制,于高昌設立,后移至龜茲(今新疆庫車)。
管轄天山以南至蔥嶺以西、阿姆河流域的廣大地區,還統轄安西四鎮龜茲(qiū cí)、于闐、疏勒、碎葉的重兵。唐德宗貞元六年(公元790年),治所為吐蕃攻陷。
渭城:在今陜西省咸陽市東,秦代稱為咸陽,漢代改稱渭城,唐代屬于京兆府咸陽縣管轄范圍。
浥(yì):濕潤。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的陽關鎮境內,在玉門關以南,所以叫陽關,古人以山之南、水之北為陽。
(二)詩作蘊含的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
這是一首被人們廣為傳誦,膾炙人口的詩作。第一句寫明送別的時間、地點、與環境氛圍,“渭城”是大環境,“朝雨”、“浥輕塵”是時間,早晨下起了小雨,濕潤了地面的塵土。
早晨的雨下得不久,剛剛潤濕塵土就停了。從長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車馬交馳,塵土飛揚,而現在,朝雨乍停,天氣晴朗,路顯得潔凈、清爽。
尤其是“浥”字恰如其分地寫出了早晨詩意般的意境,在這里用得很有分寸,早晨的小雨澄塵而不濕路,恰到好處,仿佛這一切都是特意為遠行的人安排的一條輕塵不揚的道路。
第二句是寫具體的地點,是小環境的描寫。
“客舍”總是出現在送別的詩作里,與羈旅者相伴,客舍屋頂也在雨水的洗刷下干凈了不少,窗外的柳樹在細雨的清洗下也分外清新,為朋友送上一枝剛折的柳枝(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慣)。
王維將眼前的景物寫入詩中,卻格外清新,為這場送別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環境,這一場早晨的雨讓送別的環境顯得清新了不少,可是在清新中又有一絲離別的愁緒。
從清朗的天宇,到潔凈的道路從青青的客舍,到翠綠的楊柳,構成了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為這場送別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環境。
這是一場深情的離別,但卻不是黯然銷魂的離別。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種輕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調。“輕塵”、“青青”、新”等詞語,聲韻輕柔明快,加強了讀者的這種感受。
第三句既是敘事又是抒情。一個“更”字形神兼備地寫出了不忍與朋友就此別過,將依依不舍的無限深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勸酒餞別,借酒將離別的愁緒抒發出來。
“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離渭城很遠,而安西更在陽關之外,可以想象王維對朋友的即將遠行是多么的不舍,此時此刻難為情。
這一句將作者即將遠行的蒼茫寂寥之情推向了更高的境界,縱有千言萬語不如再和朋友喝上一杯餞行酒,勸慰之情真真切切,在真摯的勸慰送別中希望朋友珍重。
臨行之際的一杯酒,就是一杯浸透著濃郁的感情,蘊含著深情厚誼的玉液瓊漿。這里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飽含著對即將遠行的朋友的處境,朋友離別時心情的深情體貼,飽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勸君再喝一杯這離別時的酒,不只是讓朋友多帶走自己的情誼,而且有意無意地拖延分別的時間,好讓對方再多留一刻。臨別依依,要說的話很多,但千頭萬緒時竟不知從何說起。
這種場合,往往會出現無言相對的沉默。勸君更盡一杯酒自然而然的緩解了片刻的沉重和郁結的氣氛,也表達出此時此刻兩人豐富復雜感情的。
詩人沒有說出的比已經說出的要豐富得多。三、四兩句所攝納的畫面只是一個普通的瞬間的畫面,但畫面中一切盡在不言中,一切盡在這一杯送別酒中的意境卻永遠鐫刻在了人們的心中。
此詩寄情于景,寫景如畫;借景抒情,情真意切。詩句優美,意境新穎,此詩表達出了與友人依依惜別,請君珍重的深厚感情。
加上詩句蘊含的豐沛的感情和強烈的感染力讓此詩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句,王維的這首詩后來編入樂府,成為唐代最流行、傳唱最久的歌曲。
時光荏苒,但朋友間的這種真情,人類的這一普遍感情卻是亙古不變的,即使是在物質生活早已超越了唐代的今天,朋友間的真情、朋友間的送別依然濃縮在這一杯酒中。
勸君更盡一杯酒也成為了送別詩最有儀式感的事情,他早已隨著王維當年低徊的吟唱融進了每個人的心中,以至于我們的文化就是這樣一脈相承的流傳下來的。
高適《別董大》
提起唐代的送別詩,高適在送別好友董大時寫的兩首詩,與上面的名句比起來,不管是形態亦或是芬芳,也是不遑多讓的,甚至是平分秋色的。
高適這兩首詩的題目都叫《別董大》,尤其是其中的第一首,更是送別詩中膾炙人口的名篇,原詩如下: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一)高適其人
高適(702—765),字達夫,唐朝滄州渤海郡(今河北景縣)人,后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
高適幼年時,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一時家中失去了經濟支撐。家庭的不幸,生活的艱辛,使他深知生活的艱辛與不易,使他更加懂得了依靠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
史料中對高適的記載是:“高適者,渤海蓚人也。少家貧,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給。其性傲于權貴,窺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詩什,以氣質自高,每吟一篇,喜為好詩者稱誦。”
靠自己的苦學勤練,高適取得了很高的文學修養,但他直到四十八歲方被舉薦,獲得了一個封丘縣尉的職位,這對于出身貧寒的高適來說,一步一個腳印走來,已經很不容易了。
但不久,他又辭去縣尉之職。直到五十二歲,他才進入河西節度使哥舒翰的幕府中擔任掌書記。
失之桑榆,收之東隅。或許正是這樣豐富的人生閱歷與際遇,使他的詩作充滿了對人生際遇的認知與喟嘆。
高適有著多年邊塞生活的經歷,他熟悉邊塞風物,他的邊塞詩風格激昂雄健 ,風骨遒勁, 尤以七言詩見長,是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詩人之一 ,與岑參一起被世人并稱“高岑”。
提起高適,邊塞詩人這一稱謂是他給人們的第一印象。高適一生交游廣泛,為求取功名,曾多次出入邊塞,他也曾多次往返京城長安和邊塞。
在這期間,高適結交了許多的志同道合的文人士子,寫下了大量的充滿邊塞風情詩。如名句“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就是出自高適描寫邊塞風光的詩作《塞上聽吹笛》。
在南來北往的人生旅途上,高適也經歷了和朋友一次次的離別,離別的時刻,高適也寫下了大量的送別詩。在送別詩中,高適情真意切,他用真摯熱烈和豐富細膩的情感道出了對朋友的殷切希冀。
高適的送別詩中流露出的那一份濃厚而純樸的情感,一個關鍵的原因在于高適能夠推己及人,時時處處能夠站在朋友的角度,將心比心。
高適也會從朋友的立場思考問題,與朋友進行推心置腹地交流,對朋友關懷備至,他的情感的表達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嬌柔藻飾的敷衍之詞。
(二)《別董大》多層次的詩歌意境
公元747年,身在老家睢陽的高適與好朋友董大久別重逢 ,經過短暫聚會后又各奔前程,于是高適就寫下了贈別的詩歌《別董大》。就是他在送別朋友董大時寫下了。
董大原名董庭蘭,是當時著名的音樂演奏家,最擅長的就是七弦琴的演奏,而且因為技藝高超,深得宰相房綰賞識。
對于這一事件,同時代詩人崔玨在詩中這樣寫道:“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
董庭蘭雖然身懷琴藝高超,但因為曲高和寡,知音很少,而且他本人也不善于交際,加之藝術家的清高,所以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高適的第一首詩有“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兩句,意思是說董庭蘭生活困頓,連酒錢都付不出。
這時的高適壯志未酬,浪跡天涯,時常處于困頓的境遇之中。但在這兩首送別詩中,高適卻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讀來很勵志。
開篇兩句“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詩人先從景物描寫入手,渲染出送別時候的環境:天空中的黃云綿延起伏,黃云遮天蔽日,透過云層看到的太陽只有一點點的余光,夜幕降臨以后,又刮起了北風,大風呼嘯著,這樣的景象預示著一場大雪即將降臨。
果然,一會兒,紛紛揚揚的雪花就從天空飄落下來。伴隨著雪花,一群排成人字形的大雁形疾速地從空中飛過,往南方飛去。這兩句所展現的境界闊遠而渺茫。
詩人一下筆便描寫了空間的廣闊,陽光昏暗漫天的黃云。在這天地之間,寒冷的北風送來紛紛揚揚的大雪,更有大雁南飛,朋友即將奔赴邊塞。
這簡短的幾筆景物描寫,便勾勒出冬日的景象,悲壯雄渾的氣氛也從字里行間流露出來。
這兩句雖然是對景物的描寫,但也處處襯托著送別的情調,以及詩人的氣質心胸。誠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
日暮天寒,本來就容易引發人們的愁煩心緒,而眼下,詩人正在送別董大,依依不舍之情是可想而知的。
試想一下當時送別的場面:正當黃云遮天,千里昏暗,北風凜冽,大雁南飛,雪花飄揚。在這樣風雪交加的時刻,與朋友分別,此情此景可想而知。
所以環境的渲染也就格外有寓意了,在這樣的天氣里不得不邁出前行的步伐,這預示著朋友出發的倉促以及對于前途的迫切追求。
詩人用白描手法描寫眼前景物,粗筆勾勒便將冬日氣象寫得無比蒼涼、悲壯。但接下來,詩人筆鋒一轉,以出人意料的、豪邁的語調,開朗的胸懷勸慰勉勵好朋友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詩人的意思是說:不要擔心前路茫茫沒有知己,天下還有誰不認識你呢?天下誰人不敬重具有雄才韜略的大丈夫呢?
其實這兩句詩中還有一層意思:今天我們雖然分別了,從此天各一方,但這又算得了什么呢?前途漫漫,無論走到哪里,你都要盡情展現才華,不必有太多的顧慮 ,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普天之下誰不仰慕你?誰不愿結交你引你為知音呢?
良言一句三冬暖。這兩句話對于董庭蘭來說,著實是這寒冬里最溫暖人心的了,冬日的陰霾似乎一掃而空,詩意也峰回路轉,豁然開朗。
高適的這兩句話對朋友是一種有力的激勵,同時也更深一層地表現了自己的情誼。詩句語境新穎,動人心扉,以此勵志的話語贈別,足以鼓舞人心,這也透露出詩人的不凡氣度。
高適這兩句,不僅緊扣董大琴師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不分貧富,不論地位,天涯處處有朋友的人生哲理融匯其中。
同時,詩歌也從另一個角度給后世以啟示:是金子,就不要怕會被埋沒,它放在哪里都會閃光。這看似隨意的兩句贈別語,其實是詩人精心錘煉的結果,這兩句話能給人一種滿懷的信心和力量。
蘊含著勸慰和勉勵,寄予著希望,這種種情感交織在一起,凝成了這兩句千古傳誦的佳贈別語,堪稱送別詩中的藝術珍品。
詩人在與朋友分手之際,只字不提心中千絲萬縷的離愁別緒,而是滿懷激情地鼓勵友人前行,以高昂的、自信的姿態迎接未來。
縱觀這首送別詩,詩人處處從環境著眼,于大處落墨,最后表達對朋友的諄諄勸勉。如果不是詩人內心的郁積噴薄而出,就不能把臨別贈語說得如此體貼入微、如此擲地有聲;也就不能讓樸素無華的語言,生發出如此情感真摯、動人心扉的詩情。
高適的這首送別詩,抒寫了對友人的關心、體貼、勸勵和希望,在詩歌中將友情的真諦抒發得淋漓盡致。詩歌中蘊含著的真誠的情誼和堅定的信念,無不正能量滿滿。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像高適這樣的朋友,時刻激勵前行的腳步,時刻堅定前行的信念,何嘗不是一件人生幸事!
正是因為高適詩歌中那大寫的友情二字,那大寫的情感二字,那鼓舞人心的正能量滿滿的激勵二字,才讓這首詩成為唐詩百花園中的一朵名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