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叔牙,又稱鮑叔,春秋時期齊國大夫。管仲,又名管夷吾,安徽省潁上縣人,周穆王的后代,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曾被齊桓公封為國相。兩人知交甚好,被世人譽為“管鮑之交”。
鮑叔牙為人曠達豪爽,從不斤斤計較個人得失。管仲才華橫溢,知恩圖報。品兩人的故事,猶如品一杯香茗,韻味在心中久久回甘。
管仲年輕時家境貧寒,曾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在分配利潤的時候,管仲常常多要。對此,鮑叔牙身邊的人頗有微詞,而鮑叔則樂呵呵地說道:“這有什么?他家境貧寒,并且有雙親贍養,多拿是應該的。”管仲對此感激不盡。
后來,鮑叔牙引薦管仲為官。但管仲仕途不順,多次被貶。于是就有人說管仲才能平平,鮑叔牙則不以為然,對這些人說道:“管仲只是時運不濟,未受到重用而已,怎么能說他能力不濟呢?”
在齊國與諸侯國交戰的時候,管仲多次被征召入伍,但又多次從戰場上逃跑。上頭認為他膽小怕事,想要治他的罪。鮑叔牙又一次為管仲站了出來:“他只是有老母親要贍養而已,如果他出事了,誰能為他做這件事情呢?”
鮑叔牙是如此地了解管仲,并多次為管仲解困,難怪管仲年老之時這樣評價鮑叔牙:“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然而真正令管仲名揚四海,讓管鮑之交達到高潮的是下面這件事情。
在鮑叔牙的多次舉薦之下,管仲漸漸受到了齊僖公的賞識,并被任用為公子糾的老師。當時鮑叔牙正輔佐公子白,然而鮑叔牙對公子白的表現不甚滿意,常常冷落他。管仲得知了這件事情,便去開導鮑叔牙,說公子白心思縝密,辦事果敢,內心堅韌,將來必成大事。鮑叔牙這才全心全意地輔佐公子白,并得到了公子白的信任。
齊僖公死后,齊襄公即位。齊襄公因與自己的妹妹(魯桓公的夫人)通奸被發現,一怒之下殺了魯桓公。當時管仲和鮑叔牙都預感到齊國有大事發生,便各自領著自己的小主人出逃。管仲和公子糾逃到魯國,鮑叔牙和公子白逃到莒國。果然,數年之后,齊襄公被殺,齊國陷于群龍無首的狀態。
管仲和鮑叔牙得知了這個消息,都想護送自己的主人回齊國繼承王位。由于鮑叔牙得知消息較早,已經領著公子白先行出發了。此時的管仲非常著急,在請示公子糾后準備在半路上截殺公子白。
管仲領著一隊人馬快馬加鞭在莒國的邊界處截停了公子白他們,并不顧鮑叔牙的勸導,拉弓搭箭向公子白射去,公子白應聲倒地。管仲以為禍患已除,便回到魯國慢吞吞地護送公子糾向齊國進發。可是當他們興高采烈地到達齊國都城時,公子白早已在那里嚴陣以待了。原來當初管仲的箭只是射中了公子白的腰佩,并沒有殺死公子白,然后公子白回到齊國,并在鮑叔牙的幫助之下順利當上了齊王。管仲看此情景,知道大勢已去,便領著公子糾倉促逃回魯國。雖然后來魯國出兵為公子糾爭奪王位,但都未能成功。
經過這件事情,公子白對鮑叔牙信任有加,并準備封他為宰相。可鮑叔牙推辭了,并說道:“如果要想齊國強大,我建議你任用管仲為相。我和他共事多年,知道他的能力絕對不在我之下。”
然而管仲和自己有仇,公子白怎么肯答應鮑叔牙的這個提議呢?
鮑叔牙看出了公子白心中的顧慮,便繼續說道:“管仲當初的那一箭,只是各為其主罷了,為了齊國的社稷,希望大王放下成見,任用管仲。”
看到鮑叔牙臉色如此誠懇,態度如此堅決,公子白思慮再三,便決定派人給魯國國君送去一封信,要求魯國處死公子糾,遣送管仲回齊國。魯國迫于齊國強大的軍事壓力,殺死了公子糾,并用囚車把管仲送回了齊國。
公子白采用了鮑叔牙的建議,親自到囚車旁釋放了管仲,并封他為相。在管仲和鮑叔牙的極力輔佐之下,公子白最終成為諸侯各國的一代霸主,史稱齊桓公。而管仲和鮑叔牙的友情故事,也一直廣為后人傳頌。
聲明:文字內容為本人原創,感謝你的耐心閱讀!圖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人刪除更正,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