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而育之(教而不育謂之術,教而育之謂之道!聊身邊教育,分享育人之道)
教育部門發布的《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其中明確要求認真落實家訪制度,學校領導要帶頭開展家訪,班主任每學年對每名學生至少開展1次家訪,鼓勵科任教師有針對性開展家訪。
為了能讓家訪有成效,多地教育部門在暑假期間開展“萬名教師訪萬家”活動,要求所有教師對轄區內所有學生家訪一遍,一方面是進行防溺水宣傳,另一方面是加強和家長溝通,督促學生完成暑假作業!
萬師訪萬家,看似挺熱,實則老師厭,家長煩!難道相關領導不知道嗎?
看似熱鬧,實則鬧心!如火如荼的暑期“萬師訪萬家 ”,老師無奈,家長煩
雖然已經放暑假了,可好多老師仍然很忙碌,因為“萬師訪萬家”活動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老師們便在假期之中冒著炎炎烈日,穿梭于大街小巷,走進每一個學生的家中。最主要的一個任務就是防溺水宣傳,再次簽訂責任書。
盡管老師們在家長群中每天都不厭其煩地推送著防溺水的宣傳信息,盡管在學期末的家長會上,他們已經向家長們做了詳盡的防溺水知識普及,盡管這次上門家訪不過是老生常談,但是任務就是任務,不完成是不行的。
一老師為了完成“萬師訪萬家”任務,在家訪前打電話問家長去家里的具體路線,或許是打電話過于頻繁,或許是有家長把老師的電話設置為騷擾電話,最后老師的手機號竟然被移動公司限制使用,不能打出只能接入,連家長也以為老師是騙子,不肯出來帶路接受家訪。
在農村地區,一個老師一天根本家訪不了幾個學生,好多學生家長外出務工,根本不在家,但老師為了完成任務,只有通過電話讓學生的家長委托自己的親戚朋友接受家訪,如果家長不在家,怎么拍照,填家訪記錄,怎么“留痕”,沒有“留痕”,怎么證明老師家訪了?怎么給學校領導交差?
前兩天,下電梯時,鄰居說“學校老師也真是沒事找事,讓10:30到××公園集合,群里通知說要在那里接受老師家訪”。
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上級要求“萬師訪萬家”,老師沒精力按要求一戶一戶入門家訪收集簽字拍照打卡,唯有出此下策!統一時間讓家長到某個地方集合,到地方后,一樣是拍照、簽字。關于防溺水承諾書,家長簽的還少嗎?學校進行的防溺水教育材料都堆成山了,該溺水的不還是一樣?
搞這些形式主義真的有用嗎?先是集合家長拍照,老師回家后再逐個填寫家訪記錄,等上級檢查時,反正學校有照片,有記錄。這樣的家訪看似熱鬧,實則鬧心,也沒有任何實際意義,老師無奈、家長煩。
別再折騰老師了!
大家思考一下,發布這個通知的教育局領導,他們家里有沒有學生?如果他們家里沒有學生,他們的親戚朋友家里在會不會有學生?
他們發通知讓家訪,老師變通方式,完成了家訪任務,難道這些領導不知道學校是如何完成“家訪”任務的嗎?難道他們不知道這樣操作純屬瞎折騰嗎?
這樣的家訪活動,除了出現在某些部門的年度工作總結中,還有什么作用?
有些學校每天都在家校群里發安全提醒,你說家長會煩嗎?你說老師會不知道家長煩嗎?老師不也是為了完成學校領導交辦的任務嗎?
有些事,大家都知道沒有任何意義,卻還樂此不疲,這不是病嗎?
家訪是教育工作的一個光榮傳統。曾經,家訪是學校聯系家長的紐帶,如今隨著科技的發達,手機的普及,微信、QQ群等便捷的通信方式成了學校與家庭、老師與家長、師生之間溝通的主要渠道。發個通知、反饋學生情況都可以在群里進行,甚至于交學雜費也可以用微信轉賬……
時代在變,家訪難道不能通過其他方式完成嗎?頻繁地發安全提醒信息都讓家長夠煩了,如此為了家訪而家訪,真的有意義嗎?
作為肩負教育重任的教師,家訪是教育職責的一部分,但它應當是深思熟慮、細致入微的。也應該是老師們根據自身的教學需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旨在解決教育過程中的具體問題。而像這樣一哄而上、整齊劃一、運動式的家訪活動,雖然在表面上看起來熱鬧非凡,但實際上卻可能忽略了家訪的真正意義,讓人心生煩惱,甚至感到無奈。
放假了,就別再折騰老師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