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圍繞文化育人內涵、結合專業特色服務、聚焦基層實踐調研,組織青年學子奔赴萬州、巫溪等地開展普通話推廣志愿服務活動。學院充分發揮“燈塔”文化育人輔導員名師工作室功能,落實“時代新人鑄魂工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文化育人質量,打造新時代社會實踐育人新范式,教育引導學院師生在社會實踐中厚植家國情懷、了解國情民情、增長知識才干、激發挺膺擔當。
實踐團成員赴萬州區恒合鄉開展活動
教育、文化、專業聚合
根據國家“童語同音”行動的計劃,團隊成員依托專業基礎和特點,以多樣內容多種形式促進當地兒童通用語言文字使用的規范性,將普通話推廣與語言保護、時政宣講、產業振興、文化創意宣傳等相結合,協調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和語言文化保護,在普通話教學推廣實踐中講解鄉村好政策、幫扶農業好項目、推廣振興好做法。在本次社會實踐中,實踐團成員聯合萬州區團委、萬州區恒合土家族鄉黨群服務中心、巫溪縣團委、巫溪縣博物館、巫溪縣婦女聯合會、巫溪縣長紅村村民委員會等為當地兒童精心設置了兒童繪本品讀、兒童故事精讀、經典文學共讀及兒童語言講習等豐富的普通話推廣課程,孩子們在輕松歡快的氛圍里學習普通話,感受語言的魅力。
實踐團成員為巫溪縣長紅村兒童開設兒童繪本品讀課
育智、育能、育德融合
通過社會實踐,青年學子在現代漢語語音、漢字、詞匯等專業基本能力訓練中提高專業之“智”,在普通話推廣教學、政策創意宣傳等實踐中提升教育教學之“能”,在鄉村廣袤田野實踐中堅定專業信念、服務人民之“德”。實踐團成員前往紅三軍司令部舊址、三峽移民博物館等實地開設普通話推廣小課堂、錄制紅色文化宣傳微視頻,生動再現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英勇斗爭的光輝歷程,彰顯當地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傳承紅色基因,播撒紅色火種。
實踐團成員在紅三軍司令部舊址實地開展推普小課堂
學習、實踐、研究結合
實踐團以普通話推廣為契機、以文化實踐為目標、以社會實踐為主體,堅持邊實踐、邊學習、邊反思、邊研究、邊提高,學生在普通話推廣實踐中及時反哺專業學習不足,在語言調查、語料分析和研究報告撰寫中不斷提升反思研究能力。學院與當地政府共享教學、科研、實驗室等資源,有效整合高校師資和地方師資,形成協同育人機制;多次組織青年學子赴巫溪等地開展實地考察和田野調研,共同完成相關學術論文、調研報告等;積極探索現代數字媒體技術與當地文化保護的有機結合,建立地方文化的數字檔案庫,助力地方鄉村產業文化、教育文化、旅游文化振興。
實踐團成員開展田野調查
據團隊指導教師介紹,“推普振興,‘語’你同行”“語潤巴渝,助力振興”兩支社會實踐團連續四年入選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共青團中央青年發展部共同批準的暑期三下鄉“推普”專項重點團隊,多次獲團中央、重慶市優秀團隊表彰。四年來實踐團深入渝西南、渝東北等多個少數民族地區、鄉村地區開展活動,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雙眼探索語言生活,用內心感悟語言力量,用行動傳播語言能量,彰顯用語言服務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青春擔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