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而育之(教而不育謂之術,教而育之謂之道!聊身邊教育,分享育人之道)
“10塊錢就可以代學‘師×通’上的繼續教育任務,如果有需要的加我微信,大家組個群,人多的話,可能還會有優惠……”。——這是某學校一位教師發在老師們自己小群里的信息。
你可能認為,暑假時間完全屬于老師,可事實卻是大相徑庭。老師們除了要遍訪所有學生外,還有很多線上繼續教育在等著他們。
要促進教師職業化、專業化發展,確實有必要對教師進行繼續教育,不斷更新其知識結構,提升其教育教學能力。可為什么很多老師反感線上繼續教育,把這個培訓當成負擔?甚至找人代學,生生把教師線上培訓搞成了一個“產業鏈”。
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要起到“為人師表”的作用,面對線上培訓,為何要弄虛作假?難道真的如網上所說“一群不學習的老師,天天在教學生努力學習”?當線上培訓變成走過場與搞形式,看似教師培訓搞得轟轟烈烈,實則脫離一線老師實際需求,不僅浪費資金,還成了老師們的負擔。
不得不學的線上繼續教育!
線上繼續教育,老師們不得不學!因為這關系到老師們的切身利益。有些學習,如果你沒有取得相關證書,是不能晉升職稱的,如果你是老師,你敢不學嗎?
為老師們為什么不喜歡這樣的學習呢?
培訓內容五花八門,像安全教育培訓,師德師風培訓,素質教育理念培訓,良好家風培訓,法治培訓等,與實際教學無關,提升自身教育教學水平的作用有限。并且培訓時間太長,太頻繁,動輒要求50學時以上,一個學時至少要學50分鐘,50學時2500分鐘,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繼續教育培訓通過網上視頻課的形式進行,但“內容極其乏味”、“與中小學教師實際工作相關緊密度不高,“根本無法吸引教師”,因為要計入個人年度工作考核,教師們又不得不“學習”。為了“不浪費時間”,只好在手機上打開“無人聽模式”刷課,有人則干脆花錢請人刷課。
毫不客氣地說,大多網絡培訓課程根本沒有實際提升專業能力的作用,是上級部門想要教師學的“高大上”內容,而非教師自己想學的內容,培訓內容很不接地氣,因此,不愿意花時間看視頻。99%的教師都沒有真的學習網絡培訓,就是為了湊學時,浪費了老師大量的備課和科研時間。老師還不能不學,不學的話年度考核不合格,也不能評職稱。
可以說,參與網絡繼續教育學習的老師并非自愿,而是“不得不”參加。
老師們是如何“花樣”完成任務的?
早些年,老師們參加線上培訓,只要在電腦上點擊播放,讓電腦在后臺學習即可,老師該干啥干啥,后來漏洞補上了,學習界面如果不在電腦最上層,則自動停止播放,無法計入學時。
之后,老師們用同一賬號分別登錄電腦、手機、平板,多設備一塊學,大大提高了效率,后來這個漏洞又補上了。
再后來,為避免老師點開課程就不管了直到課程結束,開發了分段計時,每10分鐘左右就提示一下,要手動輸入隨機驗證碼才能繼續播放,否則電腦開一天也沒用。然后還有各種作業和考核。
為了完成學習任務,老師們也是想盡辦法,倍速播放、安裝插件……。可以說培訓后臺和老師一直都在斗智斗勇。當然,最快捷的方式就是網上找人外學,大家去某寶上搜一下,提供教師網絡學習“代學”的業務是相當紅火。
一些所謂的網絡培訓根本沒有任何實際作用,相關部門也只是為了培訓而培訓,目的是把培訓經費花掉。這樣的培訓,除了養活了不少人,效果極其有限。難道開展培訓的人不知道老師們是怎么完成任務的嗎?還是他們知道實情,裝作不知道而已?
當這些網絡培訓任務成為老師們的負擔,能起實際作用嗎?
一些教育部門必須反思,培訓內容安排是否科學、合理,切中教師需求,而不是把功夫下在如何折騰老師身上。提高教師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管理部門和學校應多在建立學習機制、營造學習氛圍、完善激勵制度等方面下功夫。
在沒有改變現狀之前,無用的網絡學習任務,還是取消了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