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瓦鱗鱗若火龍,日車不動汗珠融。無因羽翮氛埃外,坐覺蒸炊釜甑中。”
這是我國宋代著名詩人陸游的一首苦夏詩, 意思是說屋上萬瓦反射著太陽的光線,好像火龍飛舞,拉著太陽的車像沒有油了一樣,在天空一動不動,熱得人汗水直流。遺憾沒有翅膀可以飛出塵世之外,只能忍受坐在蒸籠里般的酷熱。詩人把熱的狀況描述得淋漓盡致,讓人讀來都覺得酷熱難耐。
明天是7月25日,農歷的六月二十,是大暑的第3天,俗話說:“大暑接小暑,酷熱猛如虎”,說的就是大暑會比小暑還要炎熱許多。陸游說:“坐覺蒸炊釜甑中。”韓愈擇說:“如坐深甑遭蒸炊。”這些無不說明,暑熱時節天氣濕熱至極,如同在蒸鍋之中,也正應了民間“大暑小暑,上蒸下煮”、“小暑過后,一日熱三分”的說法。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個節氣,大暑過后就是立秋,立秋也就意味著秋季的開始,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立秋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它的起始和特征一直備受關注,我們鄉下有經驗的老人就說:“六月立秋,遍地墳頭;七月立秋,米糧成丘”,今年立秋在哪兒?我們一起看看農諺是怎么說的。
一、六月立秋,遍地墳頭
“六月立秋”,表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立秋交節在農歷的六月份。“遍地墳頭”,表明人們生活困苦,很多人會處于艱難的處境。
這句農諺的意思就是說,如果立秋節氣交節時間是在農歷六月的話,那么也就說明當年秋天來得早。因為立秋是秋季的開始,也就意味進入立秋后,天氣會轉涼,大部分的農作物就會進入秋藏收斂階段,生長也就會變得緩慢起來,這對于晚熟的莊稼而言就非常的不友好,不僅產量會受影響,也會因為秋霜得提前到來而受到致命的傷害。
莊稼的收成不好,最遭殃的就是農民,農民也會因收成問題而過得比較艱難。在古時人們的經濟最重要的來源就是農業收成,即使是豐收的年景,因為賦稅、兵役、徭役等多種原因,人們也不一定達到溫飽,更別說是氣候異常的年景了。
二、七月立秋,米糧成丘
“七月立秋”,表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立秋交節在農歷的七月份。“米糧成丘”,表明當年的收成很好,打好的糧食堆得像小山丘一樣。
這句農諺的意思就是說,如果立秋節氣交節時間是在農歷七月的話,那么也就說明當年秋天來得相對較晚。秋天來的晚,說明秋涼、秋霜都來的晚,那么對于莊稼而言,就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生長,生長成熟的周期也會相對的長一些,這樣谷粒也會更加的飽滿,產量自然就會高。
除此,我國民間還有“六月立秋,顆粒無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六月立秋,難喝白粥;七月立秋,谷物成丘”等說法,意思也都說農歷六月立秋的話,糧食的產量會不好,而在農歷七月立秋的話,就意味著是個豐收的年景。
今年的立秋是在8月7日,農歷的七月初四,按照農諺來說,今年秋天將會個豐收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