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君
最近一段時間,上半年GDP數據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在這個大熱點之下,有一座城市收獲的一個“大禮包”,所傳遞出的信號意義,可能被低估了。
01
日前,央行等四部門及天津市政府聯合發布《關于金融支持天津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這份意見就金融角度支持天津高質量發展,提出了一攬子措施。
隨便列舉幾條:
支持金融機構圍繞天津港建設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綠色港口需要,加大對基礎設施、集疏運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研發提供綜合化、定制化金融產品和服務。
支持金融機構為適港企業提供結算、跨境融資、信用擔保、融資租賃、風險對沖等金融服務。
支持在津設立區域性大宗商品倉單注冊登記中心。
支持天津利用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加大公共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力度。
支持建設私募股權轉讓平臺,支持二手份額轉讓基金(S基金)發展。
支持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開展智能信貸、智能投資顧問、智能投資研發等智能化金融服務。
這些具體政策的轉化和落地程度,還有待觀察。但是,多部門專門聯合發文支持一地發展的行動,還是非常少見的。
由此傳遞出的重視態度,本身就意味深長。
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十多年里,隨著強省會的崛起,坊間逐漸流傳一個說法——二線直轄市,不如強省會。
但結合天津這次收獲的政策大禮包,以及另一個“二線直轄市”重慶這幾年的發展軌跡,或許可以說,“二線直轄市”,正在攜手迎來新春天。
02
先看天津。
西部君不止一次和朋友聊過,這可能是中國最為特殊的一座超大城市——沒有之一。
在歷史上的相當長時間里,天津在開埠、工商業發展等多方面都是極具先鋒意義的代表性城市。論金融、工業地位等,甚至一度是國內唯一可與上海相提并論的城市。
即便拿最簡單粗暴的GDP排名來說,在本世紀初,天津依然是全國TOP5的存在。
當然,在近十來年的發展過程中,特別是2016年GDP“擠水”以來,這座城市各方面的存在感,如人口吸引力、產業升級步伐等,都進入了一個相對的“低谷”期。
這一切有最顯著的兩個表象:
一,GDP排位跌出全國前十。
二,常住人口從2016年頂峰時的1443萬,減少至2023年底的1364萬。
這樣的大背景下,關于下一步天津到底如何走,各方的討論非常多。
現在,這份金融支持天津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出爐,應該說提供了新的預測空間。
很多人都知道,“金融中心”在歷史上就是天津這座城市最顯著的標簽之一。2003年,天津也明確喊出了建設“北方金融中心”的口號。
如今來看,這一夢想并未實現。這次,多部門專門就此發文支持天津金融發展,算是有了重新圓夢的可能。
可能很多人認為,城市發展水平的高低有著諸多復雜的影響因素,即便有了政策支持,也要看轉化程度。這話當然很有道理,如果給政策就能出成績,大家都可以批量爭取政策了。
但是,在我們現實的國情之下,政策的支持力度,往往能夠決定一座城市的發展上限。
北京不用說,從上海、深圳、廣州這樣的綜合實力強的頭部城市,到成都、武漢等強省會城市,它們的發展水平的取得,又何以都不是與政策資源的傾斜力度呈高度的正相關?
甚至可以說,中國一流的城市,無一例外都是政策和市場都“強”的城市,這兩個因素缺一不可。
據此來看天津,當然有理由相信,這次罕見的“專文”支持,將給天津的未來,提供新的想象空間。
03
再來看重慶。
與天津一樣,重慶這座“二線直轄市”也以工業著稱,但在過去十多年里的發展軌跡,又與天津有稍稍不同。簡言之,它的起伏要更大。
從最近的幾年來看,重慶2017年開啟的工業轉型,同樣離不開政策資源的支持。
一個標志性事件就是,2018年,經國家批準,中國重慶國際汽車工業展與中國(重慶)國際云計算博覽會合并,并更名為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簡稱“智博會”),落戶重慶。
與此相伴的是,重慶在過去被認為是與直轄市身份不匹配的種種高端資源,也在這一時間里加速補強。
比如,2017年以來,重慶已累計與54所國內外高校簽署合作協議,其中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28所“雙一流”高校,以及新加坡國立大學等世界知名高校16所。
2023年末,重慶全市共有普通高等教育學校72所,研究生招生3.62萬人,在校生11.19萬人——研究生招生和在校人數,均基本上較2017年翻番。
普通高校本專科招生34.85萬人,在校生110.02萬人,畢業生29.94萬人——在校大學生較2017年猛增了35萬以上,正式躋身“百萬大學生城市”之列。
去年,在對接高端資源上,重慶又一個標志性事件是,在北京舉行了重慶與央企攜手合作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戰略共建現代化新重慶座談會。
此后,重慶與央企的合作也進入加速期。
據報道,僅2023年,重慶就與國家電力投資集團、中國五礦集團等35家央企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加快了重點央地合作項目的謀劃推進,形成254個在談項目,120個儲備合作項目。
據界面新聞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至少有20多家央企子公司在重慶成立,其中6家公司注冊資本在1億元以上。
另外,自2023年以來,重慶引進36家建筑央企入渝落戶。
也就是說,在這次天津之前,重慶的各類政策資源、央企資源的導入,也出現了一個明顯的高峰。這與其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工業成功轉型,及整體發展速度,形成了直接呼應。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重慶GDP再度反超廣州,有望坐穩GDP第四城之位。
04
可能有人疑問,為何在此時,政策的天平要向“二線直轄市”作出傾斜?
首先要指出的一點是,物以稀為貴,國內僅有四大直轄市,它們在政策爭取上的話語權,一直是第一梯隊。
哪怕是天津、重慶,這兩個“二線直轄市”,也非一般城市可以比擬。
隨便舉幾例:
九大國家中心城市,四大直轄市全部入列。
19個國家級新區,天津濱海新區是1992年浦東新區成立之后,全國第一個獲批的。緊隨其后的,就是重慶兩江新區。
5個國際消費中心試點城市,廣州之外,就是四大直轄市。
所以,天津、重慶一直以來都享有較明顯的政策優勢。
當前進一步強化對“二線直轄市”的政策支持力度,則或有兩個方面原因。
一是,支持大城市發展的政策導向進一步明確。
前不久公布的重磅文件指出:
引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集約緊湊布局;
深化城市建設、運營、治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
推動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體系,建立都市圈同城化發展體制機制。
剛剛公布的《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明確:
有效集聚各類要素,促進城鎮發展與產業支撐、就業轉移、人口集聚相統一,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格局,推動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
立足我國國情,遵循自然規律、經濟規律特別是城市發展規律,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這些都被視為支持大城市發展的思路進一步明晰。
在這個大背景下,有著多方面綜合優勢的重慶、天津這樣的“二線直轄市”,也是超大城市,當然有理由發揮更大的作用。
要知道,即便是最年輕的直轄市重慶,恢復直轄到今天也已經27年。它們長期以來在人口、產業、區位等各方面都有著不錯的基礎,進一步支持這些城市利用既有的稟賦、資源發展好,對于提升大城市的帶動輻射作用,有著很強的必要性,也符合經濟和城市發展規律。
二是,從具體情況看,重慶和天津也分別承擔著特殊的重任。
重慶,作為內陸唯一直轄市,其地位級別放在整個中西部地區都是首屈一指的。其之所以成為直轄市,本身就不只是為了一城一域的發展,而是肩負著更好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的重任。
之前,四川廣安被列入重慶都市圈,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
特別在當前“建設國家戰略腹地和關鍵產業備份”的大環境下,充分發揮好重慶的綜合優勢,就更顯重要。
天津,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國家戰略的重要一員,也是北京之外,京津冀區域最重要的龍頭型城市,并被確立了“一基地三區”的定位——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改革開放先行區。
對照現實,目前這些定位顯然還有待兌現,政策的支持也就有了必要性。
頗為巧合的是,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成渝,作為中國城市群的“四極”,其中京津冀、成渝,相對來說在整體產業發展水平、區域協同發展水平上,都與長三角和大灣區有一定差距,天津、重慶分別作為它們的中心城市,進一步增強在金融、貿易、工業等方面的綜合實力,對于提升整個城市群的發展水平,同樣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甚至,天津作為北方第二城,重慶身為內陸唯一直轄市,其綜合發展水平,還關乎南北及沿海與內陸經濟的平衡。
就此可以說,天津、重慶這樣的“二線直轄市”,在未來的發展走向,也將給國內城市格局的洗牌,再注入新的變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