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巴黎奧運會,最大的亮點之一,就是表達出了極其強烈的,尊重女性的意愿。
首先是奧運會的會徽,巧妙地融入了法國的國家象征——瑪麗安娜Marianne的形象,圣火下的一抹金色嘴唇,為會徽增添了女性的柔媚,以此向所有的女性運動員致敬。
還有由法伊雙國籍漫畫家 Marjane Satrapi 創作的奧運掛毯,以充滿詩意的手法描繪了文化的交匯和性別的平等,本次巴黎奧運會以1:1的比例向男女運動員平等分配名額,是歷史上首次男女參賽比例完全平等的奧運會。
浪漫薰衣草紫的奧運賽道,也是代表男性的藍色與代表女性的紅色的結合,也象征著男女平等。
在奧運開幕式的尾聲,一名身穿銀色鎧甲的女騎士身披奧林匹克五環旗,疾馳而來。
而最引人矚目的,還是開幕式上冉冉升起的十座杰出女性的雕像。
在被命名為“Sororité”(姐妹情)的章節中,伴隨著法國國歌《馬賽曲》,十座女性鍍金雕像緩緩升起,她們是十位在法國各個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女性。
01 奧蘭普·德古熱(Olympe de Gouges):最早說出“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的女性
奧蘭普·德古熱(1748—1793),文學家、政治家
奧蘭普·德古熱是十八世紀的法國奇女子,她當過路易十六的律師,呼吁婚姻自由,為女性爭取離婚的權力。
奧蘭普·德古熱并不是她的原名,她17歲那年被迫嫁給一個比她大30歲的男子,改名瑪麗·奧布里,冠以夫姓。而她厭惡這個名字,更加厭惡這段婚姻,她把婚姻稱為“愛情的墳墓”。一年后,她生下兒子,丈夫因洪水意外喪生,此后她再也沒有結婚。
19歲,她給自己取了新名字奧蘭普·德古熱,重新創造了自己的身份。她移居巴黎,開始了為女性權利而斗爭的一生。
在巴黎,她用“女性公民”來稱呼自己,她開始寫作,寫兒童的權利,寫失業和社會保障,寫婚姻和女性的掙扎,也寫黑人的困境。
她還起草了《女權宣言》,說女性生而自由,在權利上也應一律平等,女性應該按照其能力,平等地被允許擔任一切工作,所有像男性一樣納稅的女性,都有權知道任何公共部門的行政事務。
可惜1793年11月3日,45歲的奧蘭普·德古熱被送上了斷頭臺,罪名是“煽動叛亂和試圖恢復君主制”。
02 西蒙娜·韋伊(Simone Veil):她為法國女性爭取到了自愿墮胎的權利
西蒙娜·韋伊(1927—2017),政治家、女權主義者
西蒙娜·韋伊是納粹大屠殺的受害者和幸存者,是賦予法國女性墮胎權的立法者,也是致力于實現歐洲和解與團結的政治家。
這位堅韌不拔的女性告訴我們如何帶著傷痛前進:不要停下做事情的腳步,并且相信自己可以擁有正常的生活。
西蒙娜始終記得母親告訴過她和姐姐:要獨立,女人必須工作,從集中營出來后,她很快振作起來進入巴黎大學政治學院學習法律,1956年她通過國家考試成了一名法官,并始終致力于促進婦女權利,特別是曾為推動法國墮胎合法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2017年西蒙娜·韋伊逝世,法國總統馬克龍親自為她舉行國葬,并將她安葬于先賢祠。
03 愛麗絲·蓋伊(Alice Guy):世界上第一位電影女導演
愛麗絲·蓋伊(1873—1968),電影導演、制片人
愛麗絲·蓋伊是世界上最早的女導演,甚至也是最早的剪輯師、制片人,她是電影史上具有開創性的女人,她領先于時代,但卻因為其女性身份,長期不為人所知。
1896年,她拍攝了電影史上第一部敘事影片《甘藍仙子》,雖然時長只有50秒,卻是世界上第一部根據腳本拍攝的有故事性電影。這個故事取材自古老的童話,講一對夫妻在仙女的幫助下,從卷心菜里得到了一個孩子。
1910年,愛麗絲·蓋伊成為了第一位經營自己電影工作室的女性。在她一生中,共經手了將近750部影片,題材包括反串喜劇,探討婚姻中的性別角色,及聚焦英雄形象的動作片等。
由于女性身份,愛麗絲·蓋伊的大部分成就都被她的雇主和丈夫所取代,她作為影片的制作者,名字并不會出現在電影上,后來因為離婚、身體等原因,愛麗絲漸漸淡出了電影界。
明明早在19世紀就擁有一位如此高產的女性導演先驅,但女性導演始終在電影業舉步維艱,如今,仍然只有7%的導演是女性。
04 愛麗絲·米利亞特(Alice Milliat):將女性帶進奧運會的第一人
愛麗絲·米利亞特(1884—1957 ),運動員、社會活動家
一百年前,世界體育運動幾乎沒有女性的身影,更別說奧運會了。
但身為運動員的愛麗絲·米利亞特堅持要求國際社會允許女性運動員參加重大體育賽事,參加奧運會。為此,她經歷了漫長的抗爭。
1921年3月24日至31日,愛麗絲·米利亞特干脆自己辦了一屆女子奧林匹克運動會,來自五個歐洲國家的約100名女運動員參加了運動會,。
1928年女性運動員終于獲準參加阿姆斯特丹奧運會,雖然僅能參加五個項目,但總算有了開始。
在100年后,人類史上第一次有了數量相當的男女運動員參加奧運。這一切,都要歸功于她。
愛麗絲·米利亞特曾這樣期待著體育的未來:空氣、光、水是我們實現和保持健康最寶貴的幫助,它們是每個人的財產,無論是為了女性利益,還是為了男性利益。
05 吉賽爾·哈里米(Gisele Halimi):始終為女性發聲的律師
吉賽爾·哈里米(1927—2020),律師、活動家和政治家
從少女時代開始,吉賽爾·哈里米就一直承受著父母不公平的對待,他們強迫她遵循傳統的宗教習俗,放棄教育,10歲的她就用絕食的方式,為自己爭取到了繼續接受教育的權利。
15歲時,她拒絕了和一位石油商人的包辦婚姻,隨后前往巴黎學習,她考取了法律和哲學的學位,29歲,她在巴黎獲得了律師資格證,之后,一直以律師的身份為女性辯護。
博比尼審判,是法國甚至世界上為了女性爭取墮胎權最經典的案例。
1971年秋天,16歲的女孩瑪麗·克萊爾被一名高中男生強奸后懷孕,但墮胎后,克萊爾和她的母親,以及幫助她們的三位女性都被起訴。為五位女性辯護的律師,正是吉賽爾·哈里米,在她的辯護下,最終,五位女性,一位被判緩刑,其他四位女性當庭宣判無罪釋放。
1981年到1984年,吉賽爾·哈里米當選為法國國民議會議員,她為政治中的性別平等做了許多努力。
2019年9月,92歲的吉賽爾·哈里米最后一次接受采訪,她建議所有的女性:保持經濟獨立才能自由。不要容忍對自己尊嚴的任何攻擊。永遠不要放棄。
06 保萊特·納達爾(Paulette Nardal):黑人和反殖民運動先驅
保萊特·納達爾(1896—1985),記者、作家
保萊特·納達爾是一位出生在馬提尼克島的非洲裔女性,她家境優渥,在巴黎念完大學后,并沒有混跡上流社會,而是選擇成為了一名記者,一頭扎進各個貧民區,去深入了解非洲裔民眾的苦難。
保萊特·納達爾還創辦文學沙龍,辦了一本名為《黑色世界評論》的雜志,專門報道黑人文化。
除了為黑人群體爭取權利,保萊特·納達爾也長期關注和推動女權運動,經常鼓勵女性積極投身政治活動,爭取屬于自己的權利。
2019年,隨著《黑人女性的驕傲》一書出版,保萊特·納達爾的故事才慢慢被世人所知。
07 珍妮·巴雷特(Jeanne Barret):第一位環游世界的女性
珍妮·巴雷特(1740—1807),探險家、植物學家
珍妮·巴雷特是全球第一位完成環游世界的女性。當時的法律禁止婦女登上皇家船只,作為植物學家助手的珍妮·巴雷特化名為“讓·巴雷”(Jean Barret),偽裝成男子混入船隊。
為數不多的留存資料記錄了珍妮在船上的日常:她不太起眼,在男性視角中,就是一個仆人。
在航行中,珍妮·巴雷特收集了超過6000個植物標本,她的航行故事曾出現在報紙、哲學討論和傳記中,但關于珍妮本人的細節卻記錄不詳,所幸后來的研究者們接力般努力拼湊出了她的故事。
遺憾的是——如今,在巴黎,博物館和植物園呈現的數千份植物標本或許都與珍妮·巴雷特有關,但只有極少數標有她的名字。
08 克里斯蒂娜·德·皮桑(Christine de Pizan):歐洲第一個靠寫作養活自己的女作家
克里斯蒂娜·德·皮桑(1364—1431?),職業作家
克里斯蒂娜·德·皮桑是中世紀第一位女性職業作家,也是法國第一位女作家,她是歐洲歷史上第一位以寫作維生的女作家。。
15歲時,克里斯蒂娜·德·皮桑結婚,十年間生下了三個孩子。1386年,克里斯蒂娜的父親去世,留下了一些債務。1389年悲劇再次發生,克里斯蒂娜的丈夫病逝。
沒有了經濟來源的克里斯蒂娜不打算尋找第二任丈夫,而是做了個了不起的決定:拿起筆,通過寫作來養家糊口,她不僅寫作,還想辦法賣出自己的作品,這在當時是史無前例的。
克里斯蒂娜的作品題材豐富多樣,體裁有小說,史詩,傳記,內容涵蓋政治、軍事、教育、倫理、女性等多方面。
她為女性說話,在書中呼吁,“一位自立自強的女性比任何宮廷中的珠寶更加耀眼和珍貴”“如果我們認為女性不能做某些事情,這是因為她們沒有學會做這些事情,而不是因為她們沒有天生的能力”。
她的作品《女性之城》,被稱為是“藝復興時期女性的第一聲吶喊”,講述一位女性在散步時,被三個男性侮辱,于是她來到一個只有女性居住的城堡——女性之城,在這座城堡里,女性享有自由和自主權利,她們能夠獨立生活、學習、思考。
09 路易絲·米歇爾(Louise Michel):巴黎公社的女英雄
路易絲·米歇爾(1830—1905),社會活動家、革命者
路易絲·米歇爾被稱為“紅色圣女”,她曾以革命者身份參與巴黎公社,是法國大革命期間難以被抹去的記憶。
路易絲·米歇爾熱愛寫作,但她的夢想并不是成為作家,而是更加宏大,她為蒙馬特區工人階級的孩子開辦學校,積極倡導女孩接受教育,教貧困婦女讀書寫字。
1871年3月,巴黎公社誕生,路易絲·米歇爾積極參與其中,她走上街頭,呼吁女性有權積極參與政治活動。
最終,米歇爾被流放海外,1905年在貧困中死于馬賽。
大文豪維克多·雨果對路易絲·米歇爾十分,曾為她寫了一首詩——《比男人偉大》。
10 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法國存在主義作家,女權運動的創始人
西蒙娜·德·波伏瓦(1908—1986),法國存在主義作家,女權運動的創始人
巴黎奧運會開幕式上,波伏瓦的雕像原本應該在第五位被升起,但升降裝置出了機械故障,她的雕像沒能升起,更多的人認為,這是一個有趣的隱喻,暗合了波伏瓦的名言:“我絕不會讓我的生命屈從于他人意志。”
波伏瓦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法國名人了,她于1908年出生在巴黎一個保守的天主教家庭,因從小獨立反派。為了早早脫離家庭控制,她先是當了老師,后來又兼職寫作。
1949年,《第二性》的出版,讓她聲名鵲起,這本書次從全方位視角對女性的性別、角色、家庭與婚姻關系等作了詳盡的哲學式論述,成為“有史以來討論女性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滿智慧的一本書”,被認為是女權運動的圣經。
今天,無數她的讀者正致力于做出一項改變,將她一直以來的中文譯名“波伏娃”修正為“波伏瓦”,因為,翻譯女性名字沒必要特意使用帶有女性特質的字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