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老拜明顯更老了,操心的事太多,其中一件重要的事就是美國的汽車產業。
出口汽車
眼看著大洋彼岸的汽車就要浩浩蕩蕩地越過太平洋,心里著急啊。不僅老拜急,老特也著急。
這不,在任的老拜大手一揮,宣布對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征收100%的關稅,那意思很明顯,就是中國電動車就別來了。老特雖然在野,在對待中國電動汽車這件事上,可是和老拜高度一致,甚至更狠。
電動汽車
老特在一次演講中表示,如果上臺,將對從墨西哥進口的中國電動車征收200%的關稅。連繞道墨西哥這條路老特都不留,不得不說,對待中國電動車,老特真狠。
如果沒有觸碰到核心利益,誰會弄出這么大動靜,很明顯中國電動汽車威脅到了美國的核心利益,不然不會下此狠手。上一個威脅到美國的是中國的信息通訊產業。
新能源汽車
實話實說,在油車時代,隨便挑一個美國汽車品牌,都是響當當的。這些美國汽車越過太平洋,直沖中國市場,所向披靡,沒幾年就確立了老三的地位。可換成了電動汽車賽道,除了特斯拉,其他幾個車企全都蔫了。
前一陣子,美國有好事者買了一臺比亞迪海鷗拆開了,幾個工程師圍著分析了幾天,最后得出結論,以同樣的成本,達到同樣的品質,美國車企造不出來。就算是把關稅加一倍,售價1.2萬美元的海鷗還是能和美國同級別售價3萬美元的電動車一爭高下。
比美國更早,日本好事者拆了比亞迪海豹,在認真詳細地分析之后,得出和美國同樣的結論,以日本現有的制造體系,造不出同樣成本的電動汽車。
據報,日本不僅拆了比亞迪海豹,還拆了吉利的極氪007,得出的結論與比亞迪一樣。看來,成本優勢對中國汽車品牌來說并非個例。
個別的幾個汽車品牌并不能威脅到一個國家的產業,牢牢地控制著汽車產業的日歐美韓,由此感受到一種壓力,壓力來自中國制造業。
有著先發優勢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不僅在20年的堅持下確立了賽道,并且提升了整個制造業體系,形成了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生態。
從某種意義上說,歐洲的壓力更大,汽車產業對歐洲一些國家的意義比美國還要重要,比如將汽車視為支柱產業的德國。
歐盟先前已經公告將針對中國出口至歐盟的電動車加征臨時關稅,根據歐委會目前的裁決,上汽將被額外征收37.6%的關稅,吉利被額外征收19.9%的關稅,比亞迪被額外征收17%的關稅。
德國很著急。就在2023年德國國際車展上中國新能源車企全面展示之后,德國總理舒爾茨當場宣布,德國將推出一項1100億歐元的激勵計劃,以支持德國汽車產業迎頭而上。
然而,中國汽車整體向上的趨勢已經確立,2023年,中國汽車整車出口達到491萬輛,首次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國際市場的變化,是在國內打了一年多的價格戰的同時發生的。
一年多的價格戰,讓曾經掌握了絕對話語權的合資品牌潰不成軍。合資市場份額已經從巔峰時期超過60%,萎縮到現在不足40%。根據乘聯會統計,2024年5月份,大眾、通用、豐田、本田和日產等主流合資車企(不含豪華品牌)市場份額甚至已經萎縮到28.8%。
合資車企衰弱,自主品牌崛起,這些變化同樣是伴隨著價格戰集中爆發的。
中國自主品牌終于攻占了國內汽車市場的山頭。而就在幾年前,打不打價格戰,怎么打,還都是合資品牌說了算,因為技術和專利還都掌握在他們手里。在國內汽車市場,日歐美韓車企的絕對的話語權就這么在汽車升級的大背景下失去了。
由于中國政府提前布局,汽車企業持續跟進,再加上新勢力蜂擁而至,時值鋰電池急速降價,此時,打不打價格戰,由具備技術優勢、成本優勢的企業說了算。
實際上,對于價格戰,多數中國自主品牌并不情愿跟進,但經過幾輪的價格戰后,自主品牌整體向上的趨勢開始確立,同時受傷最重的卻是合資品牌。
進入7月,寶馬奔馳奧迪宣布退出價格戰,上汽跟進。然而,合資品牌似乎已經失去了主動權,退出價格戰,更像是暫時的躺平。打不打價格戰的主動權,正在切換到自主品牌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