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5 日,寶馬正式官宣與中國智能駕駛公司 Momenta 達成合作,雙方將共同開發面向中國市場的新一代高階輔助駕駛系統,該系統首搭于 2026 年國產的寶馬新世代車型。這一消息引發行業關注,此前奧迪預售的 Q6L e-tron 搭載華為乾崑智駕系統,奔馳早已與 Momenta 合作,德系 BBA 三巨頭均選擇中國智駕技術,但寶馬與奧迪卻選擇了不同供應商。
此次寶馬與 Momenta 的合作,讓不少人感到意外。畢竟華為作為智駕領域的技術領先者,已與奧迪達成合作,而寶馬卻選擇了同樣與奔馳有合作的 Momenta。業內人士分析,這一選擇背后,是寶馬對智能駕駛的底層態度和自身戰略的堅守。
寶馬集團董事高樂(Jochen Goller)今年 3 月曾明確表示:“我們永遠不會把未經驗證的技術裝到車上,讓消費者去做實驗。” 他強調 “ADAS 永遠是安全第一,而非能力上限”。這一表態道出了寶馬選擇供應商的核心標準:優先考慮經過量產驗證的技術,而非單純追求技術的先進性。
Momenta 在安全驗證方面有著豐富經驗,此前已與廣汽豐田、東風日產、上汽大眾等多家傳統車企合作,其智駕方案在復雜工況下的穩定性和系統冗余設計經過了長期檢驗。鄭州車主李先生開了 5 年寶馬,他告訴記者:“買車還是看重安全,特別是智能駕駛這種技術,要是沒經過多少測試就裝上車,誰敢放心用?寶馬這么選,我覺得挺靠譜。”
相比之下,華為乾崑智駕系統雖技術領先,但此前主要搭載于問界、阿維塔等新勢力品牌,尚未在德系豪華車的安全體系內深度磨合。對寶馬而言,更需要的是能 “零風險適配” 的系統,而非 “顛覆式創新”。河南汽車行業分析師孫先生認為:“寶馬的謹慎不難理解,德系車向來重視安全口碑,尤其是在智能駕駛這種新興領域,一旦出問題對品牌影響太大。”
寶馬一直引以為豪的 “駕駛樂趣”,在智能化時代也未被放棄,反而升華為 “駕控超級大腦”(Heart of Joy),通過協調驅動、制動、轉向、底盤響應等參數,延續寶馬特有的操控感。這一系統被視為新世代車型的 “靈魂”,因此寶馬對智駕供應商的核心要求是能與之協同,而非覆蓋。
Momenta 的定位更接近 “純軟件方案商”,其飛輪大模型強調算法適配性,允許車企保留底盤控制等核心接口。而華為乾崑系統則以 “全棧式” 見長,從激光雷達到芯片再到算法深度耦合,形成軟硬一體的封閉生態。一位接近寶馬項目的人士向記者透露:“寶馬希望智駕系統開起來‘像寶馬’,而非千篇一律的科技感。Momenta 更愿意做配角,華為則習慣當主角。”
鄭州消費者張女士打算明年換車,她對記者說:“我開慣了寶馬,就喜歡那種操控感,要是智能駕駛系統把這種感覺弄沒了,再先進我也不太想選。”
奔馳與 Momenta 的合作,也為寶馬的選擇提供了參考。2024 年,奔馳宣布與 Momenta 合作,計劃在 2025–2027 年推出至少 4 款智駕車型,并追加投資 7500 萬美元。當奔馳以嚴苛的德系標準完成對 Momenta 的 “認證” 后,寶馬跟進的風險顯著降低。且奔馳首款搭載 Momenta 系統的全新 CLA 將于 2024 年四季度上市,早于寶馬新世代車型,這為寶馬預留了觀察窗口,既能參考實際表現,又無需承擔 “首吃螃蟹” 的未知成本。
若選擇華為,寶馬則需獨立驗證全套技術鏈,這在寶馬 “安全冗余” 的文化中,決策成本過高。河南某奔馳 4S 店銷售經理表示:“奔馳用 Momenta 后,客戶反饋還不錯,系統挺穩定,寶馬可能也是看到這點才更放心合作的。”
奧迪與華為的合作則呈現出不同的路徑。奧迪 Q6L e-tron 憑借華為乾崑實現無圖城市領航,硬件上采用雙激光雷達與 800V 快充,試圖以 “科技豪華” 對標新勢力。但這也意味著奧迪深度綁定華為生態,從智駕到座艙均喪失主導權,且高成本硬件推高了整車售價,同時華為為多品牌賦能,也讓技術同質化風險加劇。
相比之下,寶馬采取了 “分散合作” 策略。在智駕領域選擇 Momenta 的同時,寶馬座艙系統接入華為鴻蒙生態(新世代車型搭載 HUAWEI HiCar),AI 大模型則聯合阿里開發。這種 “分模塊擇優” 模式既避免了被單一供應商 “綁架”,又保留了自身技術定義權,Momenta 僅提供軟件層,硬件平臺仍由寶馬自主掌控。
鄭州從事汽車銷售的陳先生告訴記者:“消費者現在越來越懂車,既想要智能配置,又不想車子失去品牌本身的特點。寶馬這種分散合作的方式,可能更能平衡這兩點。”
成本方面,華為方案的高溢價可能對奧迪的市場拓展產生影響。華為乾崑系統需雙激光雷達支撐高階功能,單顆雷達成本約 5000 元,而 Momenta 的 “無圖 + 純視覺” 方案通過大模型降低了對硬件的依賴。這一差距直接反映在車型定位上:奧迪 Q6L e-tron 主打 40 萬 + 高端市場,而寶馬新世代 iX3 預計價格在 25 萬 - 35 萬區間,瞄準大眾豪華市場。
隨著智能化從 “炫技” 走向 “普惠”,成本控制能力成為影響市場滲透速度的關鍵。Momenta 已服務超百款量產車,其數據閉環系統基于廣汽豐田、東風日產等合資車企的實戰數據迭代,更貼合寶馬對合規性與適配效率的要求。而華為的智駕數據主要來自問界等新勢力,與德系豪華車的安全標準存在體系差異。
一項調查顯示,在 25 萬 - 35 萬價格區間,消費者對智能駕駛的接受度較高,但對價格敏感度也更強。“如果智能配置能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會有更多人愿意嘗試。” 參與調查的鄭州消費者劉女士說。
寶馬的選擇并非否定華為技術,而是對自身戰略的堅守。當奧迪選擇用華為 “重塑智能” 時,寶馬在用 Momenta “進化駕趣”。這種分化也印證了中國智駕產業的成熟:本土供應商已能提供 “技術路徑菜單”,供國際車企按需選擇。
未來,隨著 Momenta 推進 2026 年 IPO 及華為擴大生態,中國智駕公司將從 “方案輸出者” 升級為 “標準定義者”。德系三巨頭集體擁抱中國技術,不僅體現了中國智駕產業的進步,也反映出全球汽車產業智能化競爭中,中國市場的影響力不斷提升。
業內普遍認為,BBA 與中國智駕企業的合作,將加速智能駕駛技術的迭代和普及,推動整個行業向更安全、更智能的方向發展。對于消費者而言,更多元的技術選擇也意味著能買到更符合自身需求的車型。“不管是寶馬選 Momenta,還是奧迪選華為,最終受益的還是我們消費者,有競爭才有更好的產品。” 鄭州車主王先生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