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大家一定都聽過:陪伴是最長情的愛。
但很多人都會抱怨,現(xiàn)在工作都壓得我喘不過氣了,哪來的時間去陪伴侶陪孩子?
其實,大多數(shù)人都不懂陪伴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陪伴并不是把自己犧牲,將對方控制,把彼此綁架,這樣的陪伴只能感動自己、卻不能感動他人的傷害。
陪伴,是兩個人,心甘情愿、饒有興致地待在一塊。
01
真正的陪伴
有一對夫妻來做心理咨詢,雙方都受過很好的教育,郎才女貌。
老公抱怨妻子不接納自己,對自己挑剔;妻子總抱怨孤獨寂寞,缺少陪伴。
老公一聽寂寞這個詞就火:“我在家工作,1周7天差不多天天都和你在一起,你卻總是不滿足,你這絕對是心理有問題!”
妻子非常委屈,卻說不清楚到底痛苦在哪里。
細細了解這個老公的成長史:
從小跟父母一起生活,沒分離過,父母也幾乎不吵架,更是從來不打罵說教孩子。他從小就很懂事,成績優(yōu)異,長大后工作體面收入頗豐,家庭關系看上去非常“和諧”。
咨詢師詢問這個老公:
在童年時,你有和家人在一起很快樂很high的記憶嗎?
他低下頭,想了一會說:
沒有。
在記憶中家總是很清冷,客人很少,每個人都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細細了解這個妻子的成長史:
她是家里獨生女,出生后一直是媽媽帶。
除了喂奶,媽媽總是把她放在床上,自己在一邊看著,卻不抱不哄,就是面無表情地看著孩子,跟孩子沒有任何互動。
孩子也變得面無表情,直到其他人過來抱孩子逗孩子,孩子才會活躍起來,露出笑容。
這么一看這一對夫妻的關系,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在關系里各自完美輪回了自己童年的劇本。
老公就像老婆的媽媽,一直在身邊,卻對老婆“不抱不哄”,就是說沒有交流互動。老公對待妻子,就像自己父母對待自己,也是不打不罵,物質充分滿足。
誰都說他倆是模范夫妻,然而關系中的孤獨冷漠,只有深入其中才知滋味難熬。
這種關系,在中國家庭,絕對不是少數(shù)。
比如過年怕回家。回到家,除了有對象了沒、收入怎么樣、要保重身體,其他時間在一起也無話可說,氣氛尷尬很多中國人,并不知道如何與家人創(chuàng)造愉悅的、有情感流動的關系。
這個情況怎么辦,說實話并不太容易解決。
比如這對夫妻,老公并非有意冷漠妻子,只是無意識地重復童年的關系模式;
妻子也被困在嬰兒期的痛苦里,精神上不能獨立存活。總渴望冷漠的老公能夠擁有熱情,把自己帶離死寂的孤島,于是不停地想要改造老公,讓老公覺得不勝其煩。
想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雙方得意識到,自己童年的關系模式,復制到今天的親密關系中,不會獲得幸福。
幸福的關鍵,不在于陪伴時間多寡,而是陪伴質量高低。
這對夫妻童年都沒有和父母之間親密流動的關系體驗,需要從零開始學習,這需要很大的勇氣和覺知力。
02
高質量陪伴的前提
是不想改變對方
當我們想要改變對方時,無論出發(fā)點多么好,道理多么正確,其實都在傳遞:
我不喜歡你現(xiàn)在的樣子,你應該變成另外一個樣子。
這個改變對方的能量本身, 就會讓對方抗拒。沒有人喜歡被說教、被要求改變。
很多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幾乎不停地挑剔指揮孩子:
- 孩子玩水,嫌孩子浪費水;
- 孩子玩土,嫌孩子弄臟衣服;
- 孩子開心地跑過來要媽媽抱,媽媽卻要孩子先去洗手,才能碰媽媽。
這種“陪伴”下來,大人小孩都很累,而且不開心。
為什么想要改變對方?
因為看不見對方的真實存在,只能看見我們頭腦中想象出來的、正確的對方應該是怎樣。頭腦想象是最可怕的東西,因為頭腦會造出一萬種理由,證明自己的想象就是真理。
比如:看見孩子彎著腰玩iPad,頭腦立刻會說,這樣會把眼睛搞近視,這樣對身體不好,所以我要糾正他。當父母去糾正孩子,結果必然是,孩子不開心,和孩子關系進一步疏遠。
看到這里,有人可能會說,難道我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錯了嗎?長時間彎著腰玩iPad,就是對身體不好,這個還有疑問嗎?
問題是:人不是機器,人是不能拿來糾正的。問問自己,你也知道晚睡不好,可是你真的能做到從來不晚睡?如果你晚上失眠,伴侶在旁邊不停教育你:晚睡對身體多么多么不好,這樣有助于你安然入眠嗎?
如果伴侶理解你的晚睡,肯陪著你失眠,抱著你輕聲聊天。
這就是真正的陪伴:我不要改變你,我只是如你所是地愛你。
同理,看到孩子彎著腰玩iPad,不妨去看看孩子在玩什么讓他這么聚精會神,有興趣的話可以一起玩。心疼孩子弓背彎腰,那么去愛撫他的背,孩子的脊柱在愛的灌注下,自然會挺直。
這就是真正的陪伴:關注 ,而不打擾。
03
高質量的陪伴
是看見對方
一位來訪者喜歡打籃球。小學時候,有一次打完籃球身體暢快淋漓,帶著這份滿足和快樂,兒子迫不及待地想回家和爸爸分享。
剛說沒兩句,爸爸立刻接過話鼓勵孩子:
打籃球,這個愛好很好啊,鍛煉身體,培養(yǎng)意志力,你要好好堅持下去,打好籃球!
聽完這句話,兒子很多想說的話全被憋回來,他想告訴爸爸他有多快樂、他投進球的那一刻有多驕傲……然而這些話卻淤堵在心中,憤怒又從中生起,因為爸爸沒有說錯任何話,他根本無法反駁。
這個例子里最本質的含義是:父母看不到孩子本身,父母看到的是孩子的功能價值。
父母能否看到孩子本身的存在,而不是用外在價值去定義的物質性的“它”,決定孩子的心能否直接感受到愛。
若孩子本然的存在不被看見,即使父母為孩子傾注一切,孩子也只是父母表達愛的道具。
孩子也許頭腦上承認父母為自己付出很多,承認父母很愛自己,但心知道那份恒久的孤寂。孩子打籃球的體驗、滿足的表情,流動著一個生命的存在感。
打籃球帶來的功能價值,是頭腦總結出來的“它”,“它”并非不能存在。
打籃球確實附帶強身健體等很多好處,但如果你只能看到“它”,聽不到孩子快樂而急促的呼吸、看不見他滿足的表情,孩子由內而外散發(fā)的快樂也不能共振你的嘴角上揚,那么,你和孩子根本不存在于一個空間。
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說,關系分為兩種:我與你,我與它。
當我放下預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與一個人或事物建立關系時,我就會與這個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這種沒有任何預期和目的的關系,即是我與你的關系。
去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不是父母的延續(xù),不是一個實現(xiàn)我們想象中功能價值的“它”。
你睜著眼,卻是全盲的。
當我們放下所有的要求、控制、評價,只是單純看見對方當下的樣子、當下的感受、并愿意和這個真實的人在一起、分享時光,這就是真正的陪伴。
這種陪伴,無論對自己還是對方,都是巨大的滋養(yǎng)療愈,是我們存在的證據(j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