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貓智深的《時政記者讀歷史》系列文章之一。
前言
一直居于最上層社會的人和底層拼殺上來者,思維模式上有什么不同?
吳三桂有兩個重要謀士,分別是原明朝東北地區一把手的公子方光琛,以及曾在嗜血狂人張獻忠大西軍中混日子的劉玄初。
兩人都參與到吳三桂一系列重大決策中,但卻提出截然相反的意見。從中或許能看出兩種出身者思維有何不同。
影視劇中的吳三桂和關于他殘存的畫
一、方家才子與“玩蛇大師”
方光琛出自才子之鄉徽州歙縣,是胡書記的老鄉。
方才子是遼東巡撫方一藻的兒子,高官之子自然不用跟平民一起肝應試教育,他少年時便善奕、能詩、多游談,常常以管仲、諸葛亮自比。
方光琛在遼東時,與吳三桂十分投機,便結拜為兄弟,“締盟為忘形交”。
一系列滄海桑田后,吳三桂成了鎮守云南的滿清平西王,方光琛入其幕中,參贊機務。
方才子之前長期居于上層,懂得頂層是運作規律和政治規矩,因此深受吳三桂重用。
吳三桂的另一個謀士劉玄初的經歷則更坎坷。他是四川人,只是個底層書生,連舉人都沒中。
沒有史料說他怎么加入大西軍,大概率是被擄進來的。劉最初在張獻忠義子劉文秀手下當幕僚,在劉文秀大敗后,竟能死里逃生,還能獲得吳三桂信任,進入核心層,怪哉!
“玄初”是道教詞匯,一些資料認為劉玄初是吳賬下用宗教搞輿論攻勢的“九天紫府劉真人”,大概類似朱棣旁的姚廣孝,某富豪旁的玩蛇王林大師這種人物。
玩蛇的大師
二、以為康熙是聰明人
康熙十二年,小玄子干掉鰲拜后好自信,遂定計削藩。壓力之下,尚可喜與耿精忠先后上疏請搬家歸遼東,康熙欣然答應。
康熙決策
若繼續發展,吳三桂擔心尚可喜與耿精忠乖乖回東北,僅憑自己一藩會獨木難撐。
在此關頭方光琛獻計,勸吳三桂也上奏要撤藩,要求跟尚可喜與耿精忠統一步驟,一起回東北老家。
方光琛太聰明了,此策是標準的以退為進:
1、此時上疏能顯示吳三桂忠誠,加深信任。而且西南地區確實需要一個大佬鎮著眾多能歌善舞的民族,比如明朝就是沐王府。
2、讓其他兩藩看到吳三桂跟他們一起同進退。如果康熙同意吳三桂回來家,風險太高了。
壓力到了康熙這邊。
如果康熙是經濟學中的“理性人”,即使他真要削藩,最好的決策是再等等。吳三桂都62歲了,等吳跟手下那群東北軍頭死掉,再來削藩最劃算。
方光琛從小在官宦世家混,認為那幫理智的政界大佬不會冒這么大的風險。
吳三桂欣然同意依此上疏。
劉玄初提出不同的看法。他勸吳三桂不要上疏,“彼二王辭者自辭,王永鎮云南,胡為效之耶?”
劉玄初可是跟著大西軍混的,見識過太多狂人。劉玄初認為高官們不一定是理性人,此時上疏風險太大了。
吳三桂聽罷大怒,“你好歹還是幫我做決策的,怎么水平這么低。”然后解釋了方光琛的那套理論,斷言“就憑康熙那小子,也敢調我回老家?”(予疏即上,上必不敢調予;具疏,所以釋其疑也。)
最后的結果,康熙同意了吳三桂的撤藩請求...
三、臉皮不夠厚
那就只能開打了。
吳三桂問計于方光琛,方才子準確推斷出戰爭之后的進程,認為湖廣、四川、陜西這些地方可以傳檄而定,再加上廣東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戰爭將演化為南北對峙。(湖廣、四川、陜西等地,不動一兵,傳檄而定,聲勢日振,南方郡邑太半歸順)
吳三桂很快占了半壁講啥(中期廣東的尚可喜也反了)
大家隨后爭論的焦點在于起事的政治目標,即要不要打明朝的招牌,再擁立個姓朱的皇帝出來。
方光琛比較樂觀,認為此次起事結局光明。他臉皮又太薄了,稱“之前已經殺了一個皇帝了(永歷),還是吳三桂您親手拿弓弦勒死的,這下再立一個,難道事成之后還要再勒死么?”
劉玄初提出反對意見,他認為既然開打,就要不擇手段,集中一切力量。立姓朱的皇帝,能團結殘明勢力。
至于日后若大局已定,再殺一個明朝皇帝,那又何妨?
最終吳三桂聽了方光琛的,自立為王,打出了“大周”年號,甚至后期還稱帝了。
四、敢于梭哈,善于梭哈
1673年十二月,吳三桂起兵北伐。翌年三月,吳三桂盡得湖南、貴州、云南、四川,還占領了湖北的松滋等地,兵臨長江。
康熙急忙調集八旗精銳,在長江北岸的荊州布防,與吳軍隔江對峙。
這時吳三桂又面臨是否渡江決戰的選擇。
吳一輩子老謀持重,這時他做了風險最小的選擇:與康熙談判,讓其送回吳應熊,兩方劃江而治。
當時滿族人剛入關20年,以小族而臨大邦,上層沒有信心能長期執政,多爾袞就過說:“何言一統?但得寸則寸,得尺則尺耳!”。因此,吳三桂認為康熙會接受和談。
即使康熙不接受,吳三桂也認為時間在他一方,自起兵以來,康熙后院處處著火,甚至連北京都有人起事,滿清早已焦頭爛額。
如今自己頓兵長江,必然會吸引滿清大部分兵力,可以方便福建耿精忠、臺灣鄭經、廣東尚之信、以及陜西等地的盟友們有所作為。若天下繼續亂下去,自己機會將更大。
而如果渡江,吳三桂認為風險太大。吳三桂認為清朝有騎兵優勢,“你等不知虛實,我與他(指八旗軍)同用兵多年,其騎射是最不可當的。如今我們依山阻水,還可以自守,若到平原,你們如何敵得過他?”
八旗騎兵
沒有史料記載方光琛此事有何建言,那大概也是跟吳三桂統一了思想。
劉玄初又持不同意。他勸吳三桂北上跟康熙決戰,一把梭哈,搏一搏,單車變摩托,輸了大不了全家死光光。
劉玄初親身參與過大西軍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以及殘明諸將之間明爭暗斗,覺得別人都靠不住,歸根到底還是憑自己的實力。但吳三桂的基本盤顯然很小,無非是貧瘠的云南一省,以及那幾千個東北老兵。
劉玄初認為,別人團結在吳三桂身邊,無非是因為吳三桂勢頭好。因此必須趁此時要一把梭哈,現在也是梭哈的最好時機,“此時當直搗黃龍而痛飲矣”!
沒有人會幫我們!“夫弱者與強者斗,弱者利乘捷,而強者利于角力”,我們就是弱者,梭哈吧!
吳三桂享了一輩子富貴,哪里有這種膽量。再加上一家老小幾十口,外面還有跟隨他多年的幾萬人指著他吃飯,當然不肯行此梭哈大計。
然后吳軍就在長江頓兵了5年,康熙不斷調集一波波部隊來駐防,終吳三桂在世,再也無能度過江去。
5年后,吳三桂老死,整個集團再無能被眾人信服的領袖人物,很快崩盤。
貓智深的偏見:
世界在方光琛和劉玄初的眼中是如此不同。
在方才子眼中,世界是有序的,眾人是理性的。
方才子是樂觀的,認為只要按照世界運行的規律行事,都會有一個還不壞的結果。
而劉玄初認為,世界是無序的,是血腥的,別人是靠不住的。
他認為風險是不可預知的,可既然做了造反這勾當,那關鍵時刻只能梭哈,這時再求穩,不過癡人說夢。
可最終兩人都沒有好結果。
劉玄初見吳三桂不用己謀,郁郁而終;方光琛則堅守到最后,直到昆明城破,與子侄8人一同被剮。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部分參考資料:
《吳三桂大傳》李治亭
《徽州府歙縣人方光琛吳三桂的徽州“大腦”》合肥日報 方光祿
《南明史》顧誠
《論吳三桂叛清》楊洪波
《從桐城桂林方氏家族看清朝前期滿漢民族磨合》金衛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