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有關吳三桂反清這件事,在今天有很多的刻板印象。首先就是“吳三桂反清”不得人心,當然了咱們只要翻開三藩之亂的地圖就會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三藩以及孔有德的女婿孫延齡還有南明延平王鄭成功之子鄭經這些人的最大控制區加在一起比當年南明政權所控制的土地面積要大得多。從今天開始咱們就來看一看這場持續八年之久的聲勢浩大的反清戰爭。
明朝中后期的邊軍盔甲。
清前中期史料《清圣祖實錄》記載吳三桂反叛之時“四川湖廣總督蔡毓榮疏報:吳三桂反,偽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以明年甲寅為周王元年,貴州提督李本深叛應之,前同黨務禮等差往貴州兵部主事辛珠與筆帖式薩爾徒不及行,俱不屈死,云南貴州總督甘文焜聞變,倉卒出貴陽府,將十余騎自隨,日夕行數驛。十二月初八日至鎮遠府,鎮遠橋守將已應賊率兵圍之,甘文焜度不免,手刃其子,遂自刎,筆帖式亞圖,華珊,亦自殺。貴州巡撫曹申吉降賊,賊兵遂逼鎮遠,漸入楚境”先說個事兒啊,這里說的黨務禮是個人名,時任清朝兵部郎中。
清朝康熙年間的綠營兵。
咱們可以看一看這段文字,首先這里響應吳三桂的人有原貴州提督李本深,這個也算是南明史的老熟人,當年的高杰舊部;還有鎮遠橋守將,這個沒說人名;貴州巡撫曹申吉,順治十二年進士,這個人最終的下落不好說,而且此人很有可能并沒有像清實錄中說的那樣投降了吳三桂,而是被俘,后來在云南被殺。當然不管怎么樣,吳三桂在起兵的很短的時間之內就幾乎控制了相當于原先永歷朝廷的最大控制區。
清朝康熙年間的綠營兵。
后面對于清廷來說,那“驚喜”算是一個接一個,康熙十三年正月“四川巡撫羅森、提督鄭蛟麟、總兵官譚弘、吳之茂等以四川叛降賊,聲言將分路寇漢中,下夔州,上命調彝陵總兵官徐治都,自常德仍回彝陵防守”。
康熙十三年二月“湖廣總督蔡毓榮疏報:長沙副將黃正卿,參將陳武衡以城叛降賊”。
滿洲八旗兵。
同月“壬子,湖廣總督蔡毓榮疏報:本月初八日吳三桂兵至澧州,城守官兵以城叛應賊,提督桑峨、總兵官周邦寧自常德還至澧州城外孤軍不能迎敵,不得不退回荊州,乞大兵星馳剿御”。
還是這個月 “廣東廣西總督(即兩廣總督)金光祖疏報:廣西將軍孫延齡反,殺都統王永年、副都統孟一茂等,執廣西巡撫馬雄鎮”。
齊腰布面甲。
康熙十三年三月“壬辰,湖廣總督蔡毓榮疏報:襄陽總兵官楊來嘉據谷城叛”同月“庚辰,杭州將軍圖喇疏報耿精忠據福建反,總督范承謨罵賊不屈,賊幽之,巡撫劉秉政降賊”。
康熙十三年四月“湖廣總督蔡毓榮聞吳三桂反叛,不能安民心,固疆圉,又不令提督桑額往守常德致常、澧、長、岳、相繼陷賊,應革職”。
明朝末年的步兵隊伍。
也就是說自從康熙十二年年末一直到第二年的四月份,不到五個月的時間清朝在關內的控制區就已經有小一半要么對清朝統治者舉起了反旗,要么歸順了反清勢力:包括云南、貴州、廣西、福建、湖南、湖北。清朝統治者可能想不到,這些叛亂也只是三藩之變這一場大戰的“前哨戰”而已。隨著吳三桂等人的步步緊逼,有越來越多的曾經效忠于明朝的將領對清朝起了異心,就比如昔日的明鄭將領楊富。
明朝邊軍。
楊富,原明鄭正兵鎮總兵,在南明軍隊進軍長江流域以及廈門海戰中立下汗馬功勞,后來在鄭成功去世之后的混亂期帶領文武官員203名,士兵3200余名投降清朝。楊富等一眾明鄭軍叛將參加了對于廈門鄭經部明軍的圍攻,而且頗有斬獲,彭孫貽《靖海志》云“鄭鳴駿、陳輝、陳一明等犁沉賊舟三,奪獲大舟二,斬百三百,生擒四十余,炮傷溺死無算。楊富炮擊偽總兵謝福船,折其桅,過船殺賊二百人,生擒十八人。閩安水師游擊鄭洪、中軍守備孔應賢獲鳥船一,趕繒船二,水底熕二,殺賊八十余,余皆跳水死”。
明朝晚期的武將盔甲。
清軍攻克金廈之后,楊富先擔任清浙江水師右路總兵,到三藩之變開始前,楊富正在江西南瑞總兵任上。
江西巡撫董衛國在康熙十三年七月十三日題本曰“照南瑞總兵官楊富身受朝廷厚恩,不思捐軀報效,乃敢包藏禍心,形跡詭譎,臣向因無有實據,不敢輕舉,于本年五月二十五日具有密奏事一疏入告矣”董衛國稱楊富“隱匿在官盔甲,私置竹炮器械,暗招閩兵千余,藏于私衙演習滾牌,不令人知,此其蓄謀不軌”私自藏匿官造盔甲,私自購買各種火炮器械,暗中招募了上千名福建兵,在自己的衙門之內練習滾牌,而且力求不為人知。而此時耿精忠部開始進攻江西建昌等地。
清朝綠營兵將領。
但這消息最終還是泄露了,董衛國和清定南將軍熙爾根秘密商議,將在武陽渡構筑陣地的輔將軍哈爾齊哈所統領的滿洲兵中的一部分調回省城。七月十一日,董衛國和熙爾根先設計活捉了楊富以及其一部分親信,然后率領滿洲兵直撲南瑞總兵衙門,衙門內隱藏的義軍發現事情已經敗露,于是發射火器迎戰,滿洲八旗兵與之激戰了一天一夜,將南瑞總兵衙門攻破,衙門之內的義兵千人全部被殲滅,楊富本人也在一天之后被處決,其反正計劃宣告失敗。
董衛國寫到“隨據楊富親信家人倪成龍面首,楊富蓄謀已久,于本年正月即私置炮火器械,暗召閩省壯丁千有余人,與逆賊常通書信往來,惟俟逆賊臨城,即為內應助逆等語”可見楊富反正是蓄謀已久,吳三桂起兵之后,楊富多次與之書信聯絡。
清朝八旗兵。
當然楊富的失敗只能說是未能抓住時機的結果,畢竟在駐守武陽渡滿洲八旗兵回援南昌之前,南昌城內的駐防情況是這樣的,先是綠旗漢兵的人數“再,照臣標(江西巡撫董衛國標鎮)綠旗官兵俱已調撥貼防,惟余在省兵丁六十余名,令守備佟國棟統領,藉大兵軍威俱各鼓勇協剿逆賊,相應一并題明”然后是武陽渡滿洲八旗兵沒有回防南昌之前,南昌城內的滿洲八旗兵的情況“輔將軍哈爾齊哈已統兵前去武陽防御,隨定南將軍熙爾根防省兵馬每佐領雖有一名,染病者多,恐兵力單薄”而楊富自己在城內就有新練福建精兵1000余人,如果能提前發難,拿下南昌估計不難。
清朝八旗兵。
吳三桂起兵之后,除了南昌的南瑞總兵楊富之外,準備響應的鄭軍舊部將領還有原銅山守將蔡祿以及上文所述的占據谷城的襄陽總兵楊來嘉。不過很不幸的是,準備起兵反清的河北總兵蔡祿也沒有成功。三月,清廷接到舉報說“頃安塘筆帖式,向侍衛觀寶言:河北總兵官蔡祿潛通叛鎮楊來嘉,令兵丁借稱捕魚,披甲行走,有叛狀”于是清議政王大臣會議命令內大臣阿密達率領滿八旗兵進軍懷慶,當然并未做好動武的準備的,結果還沒到達其官署,蔡祿就“施放火炮拒敵”蔡祿被活捉之后,阿密達又從蔡祿部下口中得到了蔡祿謀反的證據“據其兵丁家人口供:俱稱蔡祿造鳥槍,購騾馬,與楊來嘉往來同謀,約應吳逆,謀反情實”于是蔡祿和其兒子以及侄子蔡鼎席還有同謀之人都被清廷處決,其反正計劃徹底失敗。
明朝中期用紅布纏頭的浙江明軍。
到這,咱們就看一看到康熙十三年的五月份,清朝相對比較穩定的控制區還剩下多少?如果說吳三桂起兵反清真的不得人心,會有這么多前明的漢兵漢將漢官在幾個月的時間之內一起響應嗎?當然咱還是必須要強調一句,那就是雖然說此時各派反清勢力控制的地區但面積要遠遠大于當年南明政權的控制區,但這并不意味著三藩的表現就一定比南明政權好。
推著大炮的清軍步兵。
三藩之變這場大戰在其開戰后僅僅幾個月就已經讓康熙朝廷失去了大量的城市,這是因為這些昔日的明朝城市中的絕大多數本身就是明軍降兵為清廷所攻克,而有些投誠將領的安排本身也頗有意思,就比如上文所述的楊富,楊富原先在浙江擔任水師將領,后來居然被調到了江西擔任總兵。蔡祿是福建的將領,結果居然被調到了河南擔任總兵,這種安排現在看來也是挺有意思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