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詩,藏著命運的秘密,卻無人敢直言。
算命先生將一首預言詩送給吳三桂,詩中暗藏了江山興衰、忠奸難辨的玄機。
吳三桂翻來覆去讀,卻怎么也弄不明白其中深意。
唯有身旁的陳圓圓,眼中閃過一絲驚恐——她似乎懂得其中的暗示,卻為何沉默不語?這首詩究竟預示了什么樣的風云變幻?
那是個寒風凜冽的冬日,京城的街頭行人稀少。
陳圓圓拉著吳三桂來到一個破舊的算命攤前。
攤主是個瞎子,頭發花白,衣衫襤褸。
吳三桂剛想轉身離開,老人卻開口了:"好大的殺氣,來人必是征戰沙場的將軍。"
這一句話讓吳三桂停下了腳步。
他坐下來,報上生辰八字。
老人摸了摸他的手掌,沉默良久,拿起毛筆在紙上寫下四句詩:
吳三桂反復看了幾遍,完全不明白什么意思。
他問老人這詩句何解,老人只說:"日月并行為之大明,日出月升,乃是天地造化。
天地造化之功,非我可算,你也是如此。"
陳圓圓接過紙條看了一眼,臉色瞬間變了。
吳三桂問她看懂了什么,她連忙搖頭說不懂。
幾天后,吳三桂領兵前往山海關,陳圓圓站在城門口,看著遠去的軍隊,眼淚止不住地流。
她當然看懂了。
"天門之上一張口"是個字謎,答案就是"吳"字。
"青猿"指的是甲申年,也就是1644年。
"裹尸收"預示著有人要死。
"馬嘶雙聲"的"馬"字上面加兩個口,就是"罵"字。
整首詩在說:吳三桂會在1644年面臨生死抉擇,如果不死,將會背負雙重罵名,遺臭萬年。
吳三桂的命運從出生那一刻就注定不平凡。
他老爹吳襄是錦州總兵,舅舅祖大壽更是赫赫有名的大將軍。
從小在軍營里長大的吳三桂,耳濡目染的都是兵法戰術。
崇禎年間,吳三桂憑真本事考中武舉人。
那時候的他意氣風發,一心想為國效力。
可是好景不長,袁崇煥被冤殺,他老爹吳襄打仗時臨陣脫逃,被崇禎皇帝撤了職。
更讓他震驚的是,一向敬重的舅舅祖大壽竟然投降了清朝。
杏山之戰,吳三桂第一次和清軍正面交鋒。
雙方打得難解難分,誰也占不到便宜。
戰后,吳三桂開始琢磨起來。
大明江山風雨飄搖,清軍虎視眈眈,自己該何去何從?
崇禎十六年,吳三桂做了一件事。
他派人給在盛京的舅舅祖大壽送了封信。
信里雖然沒明說投降的事,字里行間卻留足了余地。
這小子開始給自己留后路了。
崇禎皇帝對吳三桂那是相當信任,不僅讓他鎮守山海關,還賜給他尚方寶劍。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的農民軍逼近京城,崇禎皇帝把最后的希望都寄托在吳三桂身上,急召他進京勤王。
1644年三月,北京城里一片混亂。
李自成的大軍已經兵臨城下,崇禎皇帝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他天天盼著吳三桂的援軍,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來。
吳三桂的大軍才走了四天,就接到了驚天消息: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殺了!按理說,聽到這消息應該加快行軍速度才對。
可吳三桂偏不,他反而放慢了腳步。
接下來的三四天,大軍只走了十幾里路。
這哪是行軍打仗,簡直就是郊游踏青。
吳三桂心里打著小算盤。
李自成想當皇帝,清朝也想入主中原。
自己手握重兵,該投靠哪一邊才最有利?正在他猶豫不決的時候,手下帶來了兩個消息:他老爹吳襄被李自成抓了,他的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霸占了。
吳襄這人,除了會投降和逃跑,別的本事一概沒有。
落到李自成手里,立馬就投降了。
他還給兒子寫了封信,大意是說李自成是真命天子,對他特別好,讓吳三桂趕緊來投靠。
吳三桂看完信,心里已經有了決定。
既然老爹都發話了,那就投李自成吧。
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劉宗敏抄了他的家,還把陳圓圓搶走了。
這下吳三桂徹底怒了。
憤怒的吳三桂做了一個決定,這個決定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他提筆給睿親王多爾袞寫了一封信。
信的內容很簡單:我愿意歸順大清,請速派兵支援。
多爾袞收到信后喜出望外。
山海關是通往中原的咽喉要道,有了吳三桂開門,清軍就能長驅直入。
很快,清軍和吳三桂的部隊形成合力,對李自成形成了前后夾擊之勢。
李自成哪里料到會有這一出。
他的農民軍雖然人多,但戰斗力和裝備都比不上正規軍。
在兩面夾擊下,很快就潰不成軍。
李自成倉皇逃出北京,逃跑時把搶來的財寶和女人都丟下了。
陳圓圓就這樣又回到了吳三桂身邊。
清軍入關后,愛新覺羅家族入主紫禁城,建立了大清王朝。
吳三桂因為開關有功,被封為平西王,坐鎮云南。
表面上看,他達到了人生巔峰。
可實際上,他的噩夢才剛剛開始。
陳圓圓雖然回來了,但吳三桂對她的態度已經大不如前。
他在王府里納了幾十個姬妾,陳圓圓逐漸失寵。
年老色衰的她看破紅塵,最后選擇出家為尼。
那個曾經讓吳三桂"沖冠一怒"的女人,就這樣淡出了他的生活。
吳三桂投降清朝后,清廷對他并不完全信任。
為了試探他的忠心,讓他做了一件事:親手殺死南明永歷帝。
這是要斷了他的后路,讓他再也沒法反復橫跳。
吳三桂照做了,從此徹底成了漢奸。
時間一晃到了康熙年間。
年輕的康熙皇帝雄心勃勃,決定削藩。
三藩手握重兵,對朝廷是個威脅。
吳三桂接到削藩詔書后,知道自己的好日子到頭了。
這時候的吳三桂已經老了,但野心卻沒有減少。
他決定再賭一把,舉起了反清的大旗。
更可笑的是,他還打出了"興明伐虜"的旗號。
一個親手引清兵入關、殺死明朝皇帝的人,現在說要恢復明朝,天下人都當他是笑話。
戰爭打了四五年,吳三桂一度占據了半壁江山。
他在衡陽稱帝,建立大周政權。
可惜好景不長,沒多久他就病死在了衡陽皇宮。
康熙二十年,清軍攻破昆明,他的孫子吳世璠自殺,吳家滿門被誅,一個都沒留下。
回頭看看那首預言詩,每一句都應驗了。
"天門之上一張口"——吳三桂;"相逢青猿裹尸收"——1644年本該為崇禎帝盡忠而死;"青猿啼畢若不死"——他沒有死,反而背叛了崇禎;"馬嘶雙聲萬世留"——先背叛明朝,后背叛清朝,雙重叛徒的罵名流傳千古。
吳三桂這一生,說到底就是個利益至上的投機分子。
他不是沒有能力,也不是沒有機會,只是每次都選擇了對自己最有利的那條路。
結果呢?聰明反被聰明誤,最后落得個身敗名裂、滿門抄斬的下場。
歷史給我們的教訓很簡單:做人還是要有底線,否則機關算盡也是一場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