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歐廷君 來源:國研網 2015-04-08 原載:人民網論壇
摘要:根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對國企改革的指示精神,國企改革須解開國企內部密碼,才能使國企改革順利完成,也是目前國企改革的當務之急。同時,國企改革須克服與排除“時運不濟論”、“全盤私化論”,內部“任命論”、人才引進“海歸論”、全日制“高學歷、高職稱論”等思維。根據國情國企內情與市場競爭需要進行量體裁衣,著力解決企業內部經營管理與技術創新上的問題,才能重振國企往日雄風。
關鍵詞:國企改革 新常態 中國經濟 新活力
據新華網2015年03月31日報道,中國石油2014年年報顯示煉油和化工業務虧損人民幣235.6億元,是該公司四大經營板塊中最大的“出血點”。《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發現,過去四年里中國石油煉化業務的經營虧損累計超過了1500億,令人痛心,令人費解!中石油作為在中國石油勘探與開采領域內的主導者,更具領先優勢,屬幾家大型央企和地方國企掌控絕大多數中國陸地和海洋石油開采區塊權,居寡頭地位。
然而,由于該企業在市場化經營程度不高的情況下,戰略上盲目實施規模經營而跨入煉油和化工領域,導致企業嚴重虧損。有中石油公布的數據顯示,撫順石化公司現有在編全民所有制員工22766人,集體企業在職職工11293人。撫順石化管理人員達到5850人。而占四分之一龐大的管理隊伍,卻未能帶來撫順石化效率的提升。
時代周報于2015年3月31日披露,一汽三十多年的合資卻無法如愿掌握核心技術,只是付出了市場。正如有一次生產線發生機械故障時,一汽轎車的工程師竟然束手無策,只能求外聘的德方工程師幫助,他們只用了1個多小時就解決了這一故障,核心技術緊緊被外方控制。
2015年1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銷量數據顯示,一汽集團銷量被遠在西南的長安汽車集團超過,在車企排名中從第三滑落到第四。3月20日,中國民營自主品牌吉利汽車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正式交付了首批20輛博瑞轎車作為外事禮賓定制用與駐華使節用車。 數十年來,一汽引以為傲的紅旗轎車獨享的國賓車地位將不復存在。
如果一汽能充分利用企業先天優勢資源,走自主技術、品牌經營創新之路,抓住中國私有車這一龐大市場。開發高端,以高端品牌帶動企業整個中低檔車市場的拓展,拓寬公車消費市場。這樣,國內外其他企業還能瓜分與取代該企的汽車市場嗎?
今年是國企改革的關鍵之年,中石油和曾是引領中國轎車行業的一汽紅旗出現這樣局面,足以映射出目前國企內部技術創新與經營管理現狀。其根源究竟在哪?筆者認為,主要是機構臃腫,用人機制僵化,但在技術與品牌經營創新等關鍵部門人才又嚴重缺失,科技與品牌經營創新機制不完善,企業創新乏力,經營思維難以適應競爭新常態,這是我們國企受困的根本導因。
根據今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深化國企國資改革。打造市場化運作平臺,提高國有資本運營效率。有序實施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強國企體制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和健全企業經營者激勵約束機制。加強國有資產監管,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切實提高國有企業的經營效益。”在此,國企改革須解開國企內部密碼,才能使國企改革順利完成,也是目前國企改革的當務之急。同時,國企改革須克服與排除“時運不濟論”、“全盤私化論”,內部“任命論”、人才引進“海歸論”、全日制“高學歷、高職稱論”等思維。根據國情國企內情與市場競爭需要進行量體裁衣,著力解決企業內部經營管理與技術創新上的問題,才能重振國企往日雄風。
因此,在著力解開國企改革密碼的同時,首先, 國企改革應建立以“國家重點領域,國企主導不動搖”為原則。“抓大放小”實行整體推進,對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關鍵行業和重要領域(主要包括國家核心尖端科技、新型能源、礦產、空、陸與城市公共交通、地鐵等)。毫不動搖地堅持以國企為主導地位的前提條件下,對各級有關部門規定時間、明確責任。對所屬國企內部進行全面性、系統性改革創新,加快國企內部在新技術、新產品與經營上創新求變,做大做強國家戰略性主導產業。
在競爭性領域內,須大刀闊斧地實施“大開放戰略”。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改組國有企業,推進國有資產合理流動與重組,著力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嚴防國有資產權力交易下的腐敗,堅決杜絕以各種形式、各種手段侵吞國有資產而造成國有資產流失。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鼓勵和引導民間與外來資本對企業兼并重組。積極推進所有制多種實現形式,完善和建立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規范企業破產、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和再就業工程。著力強化各級有關部門及社會各界的通力合作,擴大就業門路,確保國企下崗職工再就業及基本生活保障。讓各種所有制經濟實現公平競爭與共同發展,使民族工業與國有經濟運行在整體上迅速提高。
其次,強化監管執行力,完成國企瘦身。正如國資委主任張毅在去年12月22日國務院國資委一年一度的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時強調:“對于國有企業來講,適應新常態,關鍵是加快推進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做好加減乘除”。這項重點工作是切實加大減虧扭虧力度,對低效無效、長期虧損、不屬于國家產業政策支持發展的不良資產,應果斷進行“關停并轉”,重組整合內部資源,清理不必要的參股公司和殼公司。
用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新華社高級記者、教授李錦的話說,“央企加快‘瘦身健體’,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瘦身的目的就是清理不能產生效益各子公司與各部門,解決國企歷史包袱,減清企業負擔。徹底杜絕過去機構臃腫、人浮于事,觀念僵化,形式主義、機關作風嚴重而形成的“一人干活二人看,還有一個在搗蛋”的“養尊處優”和“不思進取”的現象,全面提升國企的市場競爭力。同時,應立足兩個市場、統籌兩種資源,提高國企國際化經營能力。使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真正成為適應市場競爭新常態的主力軍,造就一批以國企主導國家經濟核心地位的大企業、大品牌。
另外,完善用人機制,人才實現市場化。在國際競爭新常態的環境中,人才資源是國家與企業的第一資源,是企業發展的核心所在。近幾年來,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在用人上開拓了視野,適當放寬了用人標準,國企人才素質整體上相應得到提高。但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特別是在國企中高管任用上,大多數仍是內部任命。正如國內外專家、學者與國民普遍認為:“國企中高層管理人員,有多少人具有企業品牌經營管理和創新能力?如不是靠壟斷及良好的資源優勢支撐,國企將是沒法與其他企業展開公平競爭的。”這話聽起來也許有些偏頗,但細究起來卻是現實所在。
據筆者多年在地方國企工作與調查中發現,某些國企對人才使用標準嚴重扭曲,表面上天天講人才的重要性,其內心則是“葉公好龍。”國企用人其主要表現為“關系化”、“圈子化”、“平庸化”、“平衡化。”經營管理與技術創新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錯失市場發展機遇,導致國有資產貶值而變向損害國家利益。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盡快完善評價人才的方式方法,更好地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已成為一個亟待突破的現實課題。”對此,有關部門很有必要對國企用人機制上深化改革,改變唯高學歷、職稱論而缺乏實際能力的用人弊端。下足功夫,對國企中高層管理與技術創新人才,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為企業選賢用能。把那些忠于黨、熱愛祖國,有志于振興民族工業,且具有真才實學的職業經理人與技術創新能手選入國企中來。為企業與社會創造財富,確保國企在市場激烈的競爭中永立不敗之地。
再次,加快科技創新,提升國企競爭力。作為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來說,須迅速建立一支綜合素質極高、創新能力強的科研團隊。根據自身發展要求,投入一定比例的科研經費,專門從事對原有產品、設備進行改良和創新。以企業長遠發展和市場競爭需要為出發點,不斷開發一系列高、精、尖且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高附加值產品。
在產品開發時,要防止主觀意識的盲目性,前期必須對預計開發的產品概念進行科學論證。每開發一個產品,須建立在切實可行的前提下,進行小批量生產,對產品實行市場試銷,通過市場試銷測試其產品功能、質量與產品在市場上的適應性、可行性。根據市場反映,進一步完善產品各項功能,使產品功能、質量等方面均達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理想境界。在產品市場測試準確無誤后,通過全方位市場經營策劃,及時組織人力、物力大批量生產,向國內外市場成功推出。及時使科技開發轉變為企業與社會效益成果,增強國企在國內外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提高國企經濟效益,真正釋放中國經濟發展新活力!
作者系全球品牌、創新、人才、企業家概念科學闡述第一人。國內財經、品牌、管理實戰著名專家、企業經營戰略顧問、亞洲經營智庫首席研究員、湖南安邦農業研究院(與湖南農業大學共同創建)專家顧問、研究員、中經專家智庫特約專家、首席研究員。
擅長領域:城鄉區域規劃、定位與品牌塑造、品牌科學發展研究、鄉村振興潛在人文、產業特色開發與匠心錘煉、民族產業、企業品牌經營戰略創新創意管理與運作指導工作。國內多家權威媒體專欄作家,通過調查研究與實踐總結所發表的許多文章觀點與建議,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眾多著名權威專家的贊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