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9日,在第七個中國醫師節到來之際,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發布20名首屆“全國醫務名匠”選樹宣傳名單。北京醫院副院長、風濕免疫科張烜教授榮膺該稱號。
此次選樹宣傳活動以“弘揚工匠精神 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為主題,堅持優中選優,面向臨床一線、突出創新匠心、注重解決“卡脖子”難題、聚焦重點學科和人民生命健康需求。從29個省(區、市)和國家衛健委直屬系統醫院推薦的人選中,最終遴選產生20名在醫療衛生領域具有較高知名度、基礎扎實、行業示范引領作用突出的首屆“全國醫務名匠”。
該項榮譽的獲得,彰顯了以張烜教授為代表的北京醫院人事必盡善的專業素養與迎難而上的使命擔當。初心如磐,行穩致遠。北京醫院人將堅持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重大使命,深耕醫療衛生事業,矢志以老年醫學和各項事業新的進步、新的突破,凸顯國家級醫學中心的綜合實力和引領地位,不斷以新的成績助力健康中國建設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
錨定國際標準
建樹“中國方案”
——北京醫院副院長張烜教授先進事跡
作為醫務工作者,他秉持仁心和悲憫之心,待患如親,想盡一切辦法為病患解除病痛。作為科研學者,他錨定國際水準,開展高質量“中國研究”,聚焦臨床轉化研究,獲得一系列世界領先的原創性成果。作為帶隊導師,他指導團隊不斷優化,刻苦攻堅疑難危重癥患者的診治思路與策略。作為北京醫院風濕免疫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學科帶頭人,從事臨床及教學工作30年來,張烜低調謙虛,一心為民、無私忘我,牽頭研究確立了中西藥聯合治療自身免疫病的“中國方案”,創建出靶向免疫治療自身免疫病新技術,引領我國自身免疫病診治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他通過精湛醫術率團隊成功救治逾10萬例疑難危重自身免疫病患者,以一名醫生的赤子情懷和積極作為凸顯新時期首都健康衛士的大愛與風采。
“中國方案”盡顯“中國智慧”
作為北京醫院風濕免疫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學科帶頭人,我國風濕病學領域唯一的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十三五”“十四五”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張烜經過數十年如一日的拼搏與積淀,在自身免疫病專業領域練就出了過硬本領。
在患者眼中,張烜不僅醫術高超,而且態度好,責任心強,全心全意為患者著想。他常說,“作為一名醫者,首先要有仁心和悲憫之心,要學會換位思考,對待每個病患都像自己家人一樣,想盡一切辦法為病患解除病痛。存有這份仁心,就會激勵自己不斷磨礪提升醫術,尋找對病人最合適的診治方案”。張烜教授從醫30年,不斷精研醫術成功救治逾十萬來自全國各地慕名求醫的疑難危重自身免疫病患者,無數次將危重患者從死亡邊線搶救回來,挽救了無數家庭的幸福。“看著經自己的手全力救治的疑難危重患者抬著進來走著出去,那種快樂和成就感是最純粹和最簡單的,是任何其它都換不來的。”對于危重癥患者,張烜平時再忙也時刻牽掛著他們,不斷指導并調整治療方案,讓更多自身免疫病患者從中受益。
以往,西醫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藥物價格昂貴,中醫常用中藥雷公藤雖然物美價廉,但因缺乏高循證等級臨床研究證據而不被國際認可。張烜教授通過研究首次發現雷公藤多苷獨特的通過調控腸道菌群改變異常免疫炎癥應答新作用機制(Nat Med 2015)。為減輕患者負擔,扭轉西醫藥物價格昂貴療效卻不理想的問題,張烜教授發揚醫者仁心,克服經費等種種困難,歷時12年,研究者發起和完成系列多中心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創建中西醫治療風濕病研究新模式,首次以高等級循證醫學證據提出中西醫聯合“中國方案”療效優于國際經典方案,顯著降低了患者經濟負擔。“太便宜的中藥,沒有任何報酬和好處,也不是布置的任務,沒有人愿意做,不僅沒有報酬沒有經費支持,還要用工資收入填補。12年堅持如一日,這是我干的一件呆事,是一件平凡但是有利國家有利病人的事,就是覺得在國家級醫院如果我不去組織做,誰去做。要感謝參與這項工作的可敬的同事們,可能是被我的呆感召吧,沒有大家的齊心協力,這件工作是做不下來的。全面實施每年中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可節省數百億元直接醫藥花費”,張烜教授如是說。CNN、ABC、彭博社等四十余家國際媒體,他們以“中藥打敗關節炎西藥”為主題進行了廣泛報道,評述“這一研究結果或將從根本上改變全球幾千萬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治療策略”。為滿足國際標準要求,他牽頭歐美亞太頂級專家經過系統評價、證據整合分級和反復討論甚至激烈的辯論,共同制定首部中西醫治療類風濕國際指南,開啟了價格低廉且安全有效的“中國方案”以規范化、標準化向全球推廣的進程,實現中醫藥國際指南零的突破。
原創性研究提高診斷正確率
為改變自身免疫病高致殘率、致死率的治療現狀,張烜與團隊共同努力,長期刻苦鉆研,在發病機制和診治研究取得一系列原創性成果。成功建立多項全新有效診斷標志物/治療技術,顯著提升自身免疫病早期和正確診斷率,挽救了大量危重患者生命。
張烜從不滿足于停留在前期臨床研究取得的多項成果上, 始終不斷努力,從臨床最關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出發,主持發起多項全國多中心臨床研究,力求通過最嚴格的循證醫學證據,尋找破解自身免疫病治療難題的方法。他帶領團隊創建自身免疫病高敏感性和特異性診斷技術,多維度全鏈條建立自身免疫病創新診斷體系,明顯提升自身免疫病早期正確診斷率,降低自身免疫病誤診漏診率。
精準調控靶向治療
在醫生與業界同行眼中,張烜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導師。他在精心做好每位患者的診治的同時,還要指導團隊的醫生,不斷優化疑難危重癥患者的診治思路與策略。
張烜認為,開展高水平的臨床研究,最重要的是臨床研究思路。“臨床研究思路需要在實踐中一點點地積累,絕不能一蹴而就,要務實奉獻,舍利忘我,才能追求學術進步。”他發現,低劑量注射IL-2可有效抑制病理性免疫應答從而達到治療自身免疫病的效果。然而,不適劑量的IL-2會同時非靶向地激活效應細胞,導致嚴重副反應。另一方面,IL-2半衰期短,故需頻繁給藥以維持自身免疫病治療所需要的低劑量有效濃度。
針對此亟待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張烜帶領團隊與藥學家合作,在IL-2上的特定位點引入了含有特殊基團的非天然氨基酸作為修飾“把手”,進而對IL-2進行了精確的聚乙二醇修飾,使其具有持久且靶向性激活調節性T細胞,減輕炎癥反應的效果。此IL-2修飾產物兼具長效、調節性T細胞偏向的作用,突破了目前IL-2臨床應用的瓶頸問題,使其能高效靶向結合并選擇性修正免疫細胞缺陷,為自身免疫病精準治療提供了新手段。
張烜在國際上首創基于自身抗原肽的可控通用型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的技術,并用于自身免疫病的精準治療。首次引入的“開關”分子控制免疫反應進程,實現了精確調控,顯著降低炎癥風暴反應。實現CAR-T對自身免疫病的靶向定制化治療,并可有效控制不良反應,被評為2020年度中國十大醫學進展。
張烜教授率領團隊在自身免疫病發病機制和診斷治療的多項原創性研究成果在國際上居于領先地位,在Nat Med、NatImmunol、Nat BE、Sci TM和Ann Rheum Dis等頂級期刊發表逾百篇論文,成果先后被19部國內外診治指南及共識等政策文件引用。突出的學術成就被國際臨床免疫聯盟旗艦期刊ClinImmunol和SCLS、Aging Med等6種SCI期刊和歐美經典自身免疫病教科書聘為主編副主編和血液免疫主編,先后30多次應邀為國際一流期刊撰寫專論和前沿進展綜述,介紹中國在自身免疫病機制研究和診斷治療中的成果和經驗。張烜教授常說:“做研究不能有功利心,要能坐得住冷板凳,不能以發文章為主要目的,尤其是不能做哪些低水平浪費國家資源的研究,而是想我們今天做的研究能不能幫助到明天我們看的病人。并要不斷努力,引領提高業界在發病機制和診治方面的研究水平。”
與此同時,張烜通過牽頭實施“國家標準化風濕病診療中心工程”項目、舉辦全國高水平培訓和會議會診等,積極幫助基層醫院提升疾病診療及規范化管理能力,普及自身免疫病診治新理念新方法,將醫療經驗與學術成果誠懇無保留地分享給業界同行。為解決“自身免疫病患者輾轉就醫難、看專家難”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來源:中工網
審校:工會 李晶
宣傳處 孔競 賀鵬
主編:孔競 監制:杜元太
編輯制作:宣傳處 吳一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