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從上周發布的7月最新金融數據,我們看到的是,居民的縮表行為大大超出了預期(點擊:)。而有關居民新增貸款和房價的關系,我們過去曾多次用下圖來表示過。
也就是說,居民部門的超預期縮表,將在今年下半年推動房價進一步下行。這個是我們目前對于樓市的結論。
但是,居民的超預期縮表并不是重點。我們關注的重點是,上面打算怎么做,是會出一系列政策去扭轉這個趨勢,還是等待市場的自然出清。
我在上周末,在我們的私域知識星球發文,用更大尺度詳細補充了超預期縮表的證據和事實,并提出要時刻關注操盤手在這之后的應對,然后有人問道,這是不是在隱喻后面會有政策出來?
并不是!
我知道市場上已經有很多聲音在預期新的政策的出臺。但我依然對此持保守態度。因為無論是從過去李總的“固本培元”的表述,還是從數據發布當天的“擠水分”的說法,又或是事后他們的分析,忍受短期陣痛去達成長遠的發展,都是上面更加可能會選擇的一條道路。
比如說,上周第一財經的評論。
把居民部門縮表評價為積極的活動,認為居民縮表是非常正常的,反而,如果居民的新增債務在擴張,才值得高度警惕,因為可能會導致失控。
那么既然他們認為居民縮表是積極的活動,自然也就不用出什么刺激政策,去扭轉這一趨勢了。
那么問題就轉變為,如果居民縮表持續,我們該做怎樣的應對,才會使得我們在縮表的過程中減少損失并受益。有關這一點,我過去曾多次發表過的總結如下。
在他人擴表之前去擴表,我們稱之為抄底,在他人擴表之后才擴表,我們就稱之為接盤。
反之,在他人縮表之前去縮表,就是高位套現,在他人縮表之后去縮表,就是賤賣資產。
既然居民縮表會持續,那么現在賣房,也就依然是高位套現,雖然跟過去比現在算不得高位,但如果跟未來比,只要居民縮表持續,那么現在就依然是高位。
也就是說,居民持續縮表的情況下,房價下跌就是確定性的趨勢。但居民縮表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此。其更重要的意義,在于會造成很多意料之外的清盤和爆倉。
什么叫意料之外?
比如我最近接到的好幾例來自小企業主的咨詢,都遭遇到了同一個困境,也就是當事人原本在買房時,是仔細核算過月供的負擔并認為可以正常歸還的。但這幾年卻意外的遭遇了收入下滑。導致月供開始變得額外艱難,那么他們現在面臨的兩難抉擇,就在于到底是該立即賣房,還是扛過這個周期。
從情感上,他們很難接受賣出自己的房子,并且房價相比去年下跌很多,覺得現在賣是虧損出局,所以更加愿意硬扛周期。
但一個成年人的決策,重點在于依據數據和事實,而不在于依從情感。在縮表的大環境下依從情感去硬扛周期和債務,是非常危險的。這種危險來自于收入的趨勢性崩盤。
也就是,一個預期正常用收入去支撐月供的行為,卻因為居民縮表而導致自己的收入持續下滑,以至于無法繼續支撐債務而不得不在周期底部被動縮表。于是意料之外的爆倉和清盤便發生了。
對此,我們可以稍微展開做一下解釋。
擴表的本質是什么?
是收入小于支出。
比如一個賺了30萬并貸款70萬買入100萬房子的行為,表面看是擴表了70萬。但實質則是在收入30萬的情況下支出了100萬。而一個人的支出是另一個人的收入,擴表行為就是提升他人收入的行為。
也就是說,在擴表行為下,我們會看到如下的交易鏈條。
A收入100元,擴表支出200元變成B的收入;
B收入200元,擴表支出300元變成C的收入;
C收入300元,擴表支出400元變成D的收入。。。
收入節節攀升。
反之,縮表行為下,我們看到的則完全相反。
A收入400元,還貸100元,支出300元變成B的收入。
B收入300元,還貸后支出200元變成C的收入。。。
收入持續下降。
由于在整個社會中,擴表和縮表的人都存在,互相抵消后,如果是擴表占優勢,那么就會導致全體居民的平均收入上升,反之,則會導致全體居民的平均收入下降。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是有不少數據指標可以用來衡量擴表縮表行為的,并由此可以預測出居民的收入增速。
比如,當居民杠桿率維持不變,則代表居民債務增速等同于GDP增速。這個是最理想的情況。美日歐近20年都屬于這種情況。
此時,居民收入增速 = GDP增速;
而當居民杠桿率上升,則代表居民債務增速超過GDP增速,這種情況透支了未來,并會在當下導致居民收入更快速增長。這是我們過去20年的情況。
此時,居民收入增速 =GDP增速 +擴表增速;
反之,如果居民杠桿率下降,則代表居民收入可能下滑,那么就是在周期的調整期。
此時,居民收入增速 =GDP增速 - 縮表增速;
這正是日本90年代之后和我們當下面臨的問題。此時,居民收入增速可能為負。
下圖,我對比了美日歐和中國的近20年的居民杠桿率對比圖(可點擊放大)。
可以看到,歐洲日本近20年杠桿率維持平衡,美國相比20年前甚至略有下降。而中國則是從10%的低位持續上漲到60%以上。目前已追平美日歐。也因此在近幾年杠桿率增長中陷入停滯(房價也開始轉而下跌)。
但要注意的是,這里的杠桿率衡量尺度,是以GDP為分母的,但如果以各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為分母(事實上更準確的應該是可支配收入),則中國的居民杠桿率就遠遠超過了美日歐等國。以2023年數據計算,每100元的GDP,轉化為居民可支配收入后,中國只有43.89元。
從這里,我們也可以得出結論,為什么我們這次這么有定力,不搞大規模刺激。
因為2008和2016,我們的居民杠桿率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可以通過居民擴表拉升大家的收入,走出經濟的泥潭。如2016,央行行長在鼓勵加杠桿。
但現在,和美日歐各國對比,我們沒有這個空間了。
如果以日本為鑒,我們可以看到日本在90年代后,也是一路飆漲的居民杠桿率停止了增長。
于是日本居民縮表(盡管日本政府在擴表對沖)也造就了長達20年的收入下滑。
那么中國目前處于什么階段?從7月的金融數據看,我們出現了近20年來的首次貸款負增長(居民企業均縮表)。這個本來我不敢在公眾號寫,后來發現第一財經已經寫進公眾號文章了。以下是節選。
那么,既然上面已經認識到了企業和居民的縮表,并且認為這種行為是積極的正常的,不打算干預。那么,也就意味著,我們要準備好承擔居民和企業縮表可能會導致的一切后果。
也就是,你必須充分考慮到,在承受收入下滑的情況下,你是否依然擁有足夠的現金流,來支撐你的債務。
你要清晰的知道,正如在居民擴表期,每一個擴表的居民,都在增加市場的貨幣,增加大家的收入,并以此來稀釋你的債務(這一點,很多人誤以為是貨幣超發導致的債務稀釋,其實不對的,真正導致債務稀釋的,是他人的擴表)。
反過來,在縮表期,邏輯就是完全反過來的,每一個縮表的居民,都在減少貨幣,減少大家的收入,也就是加重其他居民的存量債務負擔。
所以你如果感受到風險,那么最佳的策略,也就只能是縮表并轉移債務,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賣房。
誰先縮表,誰就能獲得更高價格的套現機會,誰也就加重了其他債務持有者的負擔。
你指望大家一起扛債務扛周期,但先跑的人就會把后跑的人當作血包。
什么是囚徒困境?
這就是囚徒困境。
后記:
知識星球的同學都知道,我們在5月初分別統計過一季度滬深300和中證500的營收總和,其同比2023一季度是雙雙下跌的。
企業營收下滑,那么員工工資的下滑也就可想而知。
盡管二季度的上市公司財報還沒發完,需要到9月1日我才可以開始統計并分享給大家,但從我們看到的居民縮表數據,想必不會太樂觀。屆時我會抽取幾個和居民收入強相關的行業(比如消費)做行業統計,希望能更精準的反映居民的消費和縮表傾向,星球的同學可以關注下并做出決策。
其實早在去年的公眾號發文中,我就曾力勸高債務的同學賣房縮表,并告知大家不要和操盤手對賭放水。從這一年來的趨勢看,所有事實都在兌現我當初的預判。但畢竟有很多新粉絲,不曾在去年看到我的文章。
雖然不少新粉絲錯過了去年的縮表,但如果我們把目光聚焦到當下,我們依然不能憑感覺就認為,房價跌得差不多了,差不多觸底了。
我認為我們依然要認清的一個事實就是,一個人要減少債務,只能依靠收入提升和賣出資產。
可只要居民縮表的行為在持續,那么就會導致收入和資產的持續下跌,但唯獨債務是剛性的。而這必然會加速部分人的收入下滑甚至破產。
就目前我們看到的數據,在政策降首付降利率的背景下,居民的縮表卻愈演愈烈。從這個數據出發,我們依然觀測不到房價觸底的任何跡象。
這一輪的債務強制出清,必然是慘烈的。
根據杠桿(或者說債務)和確定性必須成對出現的原則,我建議所有背負債務且支撐困難的同學,可以慎重考慮主動縮表的可能性。
因為一旦到了被動縮表,那就是強制出清,那就是破產了。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