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編者按:
2024年7月23日,“莫迪3.0”燒出了第一把火。減稅、增支和降低赤字,看似“不可能三角形”,在莫迪政府遞交的新預算案里毫無違和感的共存。莫迪3.0的選擇是復刻中國道路還是另辟蹊徑?印度經濟奇跡的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
7月23日,印度總理莫迪領導的聯合政府正式提交2024年大選后的首份中央財政預算。這是莫迪第三個任期,所以新預算案被視為“莫迪經濟學3.0版”的精華預告篇,備受矚目。
莫迪執政以來,印度經濟強勁增長的亮眼表現,全球經濟體系中的地位顯著提高。2023年印度GDP超過了英國,全球排名第五。按照世界銀行的購買力平價計指數,印度已經成為僅次于中美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無論第五還是第三,印度經濟的全球重要地位都是無法忽視的事實。
不過,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在最近的大選中小挫,失去了絕對多數席位,靠盟友支持才順利組閣。執政地位相對弱化的情況下,印度經濟政策是否還能沿著“莫迪經濟學”的軌道繼續推進,也是這份新預算案的看點。
新預算案也的確出現了一些微妙的變化,不過依然保持了加大開放力度、推進市場化改革的大方向。比較有意思的是,減稅、增支、降赤字同時出現在這預算案中,頗有一點“印式奇幻”的感覺。
▲ 圖源Pexels
減稅
這份新預算推出后,一度引起印度股市和匯率的波動。基準股指Nifty 50指數一度下跌1.8%,SENSEX30指數一度跌1.5%,國內媒體第一時間報道了“印度股市跳水”、“印度股市崩了”。不過,印度股市沒有崩,很快跌幅收窄,只是打了個趔趄。
引起“大跌”的原因很直接,新預算案提高了資本利得稅和衍生交易稅的稅率。這不僅對本國投資者的投資者造成了心理陰影,也對涌入印度股市的國際熱錢也有影響,因此印度的股指和匯率受到了沖擊。
不過,印度股市持續25年的“長牛”和近年來的亮眼表現,增稅幾個點不至于傷筋動骨。市場的失望情緒并沒有持續很久。而且,新預算案廢除了創投的“天使稅”,這不是什么“大錢”,卻表明了印度政府堅定支持投資創業的態度,解消了資本市場的疑慮。
增強市場信心的是,新預算案里的全面減稅政策。
外國企業所得稅從40%削減至35%,降幅不大,但體現了印度加大開放的決心。多項進口商品的關稅降低,最引人矚目的是手機和充電器的基本關稅削減至15%。印度的電信領域開放度低,貿易壁壘高,飽受詬病。這一減稅舉措反映了印度政府進一步開放電信產業的決心,這當然是市場投資者樂見的,也證明了莫迪經濟學加大對外開放的既定方針沒有改變。
這輪減稅最大的看點是個人所得稅的調整。個人所得稅是印度政府最重要的稅源,在過去的預算收入中占比高達20%以上。這次推出的新預算案將個稅的標準扣除額度(起征點)提高了50%,從50000盧比提高到75000盧比。這意味著,新稅制下一名受薪雇員的至多可以少納稅17500盧比。也意味著個稅在新財年的預算收入中的比重降低至19%,展現了讓利于民的誠意。此舉不僅受到了印度中產階層的廣泛歡迎,更讓市場投資者看到了印度消費市場的巨大前景。
值得注意的是,給印度中產階層的“減稅大禮包”并沒有出現在“莫迪經濟學”的早期版本中。莫迪的前兩個任期,大打“底層牌”,強調對“底層”的傾斜。因此,被視為“民粹政客”。盡管他的經濟政策整體上促進了經濟發展,客觀上對中產階層有利,但是這些新興的社會中堅并不是莫迪的政治基本盤。與城市中產的疏離,是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選舉中小挫的原因之一。
因此,“莫迪3.0版本”及時為中產階層送出了“減稅大禮包”,還特別強調了“這份預算將賦予各階層權利”,其敏銳的政治嗅覺可見一斑。不過,這一政治立場的微調,也符合經濟發展的規律。
莫迪執政十年,印度經濟歷經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與增長,主要動力來自基建投資和吸引外資。不過,受限于政府投資的效率低下,基建投資的增長動力不可持續。加之近因各種因素影響,莫迪第二任期的外資增長也進入了瓶頸期。因此,促進消費為印度經濟注入新的增長動力,就成了莫迪經濟學“版本更新”的必選動作。促進消費,還有比大幅降低個稅更直接更有效的選擇嗎?
總之,新預算全面減稅,既起到了釋放政策信號的作用,也增加了外界對印度消費市場增長的信心,是“莫迪經濟學3.0版本”最精華的部分。
▲ 圖源Pexels
增支
當然,“莫迪經濟學”也沒有放棄此前一直強調的基礎建設投資和民生支出,保持了政策的連貫性,不過側重有所調整。
新預算案中,基礎設施投資保持2月份臨時預算案提出的11.1萬億盧比不變,占GDP的3.4%。考慮到印度GDP 7%左右的強勁增長,新財年中印度政府的基礎設施投資實際上是降低了。考慮到過去三年印度政府在基建方面的支出增加了一倍,大量項目的進度、質量良莠不齊,不再向基建領域增加投資的決定是明智的。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莫迪經濟學”始終強調基礎設施投資的重要性,甚至被視為“中國模式”的效仿者,但是印度政府的基建投入規模與中國大基建差甚遠。比如2019年,印度政府在基建領域的投資占GDP的1.7%。同年,中國僅中央財政預算內的基建投資資金為3.2萬億元,占GDP的3.3%,幾乎是印度的一倍。更重要的是,印度政府不具備中國政府那樣強大的資金運作能力,調動各邦政府、銀行“加杠桿”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印度那些低效的基建項目并沒有占用過多的資金。
“莫迪3.0”沒有強行增加低效的基礎設施投資,增支的主要方向是民生領域。新財年里,印度政府將為為教育和農業分別提供1.48萬億、1.52萬億盧比。新預算新增了2萬億盧比的支出,用于增加就業、刺激經濟。這是新預算案中最大的新增支出項。作為“經濟刺激計劃”,2萬億盧比是有點雷聲大雨點小。不過,考慮到印度政府的低效和腐敗,投入更多的資金也很難指望“刺激”出多少成果。好在印度政府的財政規模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屬于墊底的“前現代水平”,其經濟增長本來也不是靠財政投入刺激出來的,印度國民對此向來沒有多大的期待。
此外,有意思的是,新預算為安得拉邦撥款1500億盧比作為特別財政支持。該邦的地方性政黨是莫迪政府重要政治盟友,這筆“特別財政支持”無疑是為盟友量身定制的“開小灶”。這種公開的利益交換在印度政壇是司空見慣的動作,花點“小錢”換取政治穩定,不算很出格。
總之,這份新預算的財政支出與此前“莫迪經濟學”的野心勃勃相比,是相對保守的。沒有大幅增加的基建投入,也沒有超預期的財政刺激計劃。畢竟“聯合執政”的地位更容易受到議會各方勢力的掣肘,財政增支是要慎重的。即便如此,新預算中軍費占比過高依然遭到輿論的批評。
▲ 圖源Pixabay
降赤字
實際上,除了大幅減稅的“意外之喜”,外界對這份新預算的最大興趣是赤字。高赤字率是印度財政的多年痼疾,困擾印度經濟多年。不過,1991年改革為界,印度財政長期赤字的形成原因有所區別。
1991年前,印度政壇處長期執政的是“尼赫魯-甘地王朝”,尼赫魯、英迪拉.甘地和拉吉夫.甘地祖孫三代推行計劃經濟模式。大規模國有化、限制民營企業,追求對外封閉的自給自足,把印度經濟搞成了一個爛攤子。全國一半以上人口處于極端貧困線以下。無財可取的政府財政,赤字率高到夸張,常年處于GDP10%以上的高危區。
1991年拉奧總理啟動了對外開放、對內市場化的改革,印度經濟逐步有了起色,貧困人口占比大幅降低,財政赤字有所降低。2000年后基本上都能控制在8%左右,也只能說是差強人意。
經濟有了起色,財政卻遲遲未能得到改善的原因是,財政汲取能力弱,支出包袱重。印度實行聯邦制,各邦有較大的自治權,民眾的國家認同水平也較低。增稅的阻力很大。1991年改革后的印度歷屆政府也沒有改變這一狀況。
這就造成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盡管印度長期貧困,但是印度人的國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很高。2020年IMF的統計數據顯示,印度的國民可支配收入占GDP高達76.9%,不僅遠高于發展中國家50%的水平,甚至比發達國家的60%還要高出一大截。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僅次于美國的83.4%。美國有美元國際地位和全球金融中心的特殊性,所以這一比例特別高。而印度的“藏富于民”則是單純因為政府財政汲取能力不強,給國民留下了更多的GDP份額。
IMF的數據顯示,2013-2024年印度政府稅收占GDP比重保持在20%的水平,比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低了10%。而且,印度還存在大量無法征稅的“地下經濟”。稅率低再加稅源流失,導致印度政府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不匹配。因此,2013-2024年印度政府支出在GDP種占比26-28%。入不敷出,又省不下來,印度的財政赤字長期處于6-8%的風險區。
莫迪為了解決財政收入不足的問題,在第二個任期內大力推進稅制改革。不過,莫迪的稅制改革并不是簡單粗暴的增稅,而是以簡化稅制、限制大企業的減稅特權的溫和策略,實現降低稅收成本和稅負公平的效率提高。上一財政年,莫迪稅的改終于“修成正果”。強勁的經濟增長擴大了稅基,新稅制有了用武之地,印度政府的稅收同比增加了20%。這給了新預算降低財政赤字目標的底氣。
新預算將財政赤字目標設定為GDP的4.9%,比2月份提交的臨時預算還低了2個點,接近歷史最低水平。而且,因為對經濟保持高速增長有充分的信心,莫迪政府的財長還宣布將在下一財政年度把赤字率進一步降低為4.5%,與3%安全線明顯接近。財政狀況持續改善的趨勢明顯,體現了印度經濟已經進入良性循環。
▲ 圖源Pexels
結語
厚積薄發、水到渠成的印度經濟
減稅、增支和降低赤字,看似“不可能三角形”,就這樣在莫迪政府的新預算案里毫無違和感的共存,確實有點像是奇跡。
然而,經濟沒有奇跡。印度經濟并不是奇跡,更不是“莫迪經濟學”的奇跡,而是厚積薄發的結果。
印度經濟一路走來,所有發展中國家踩過的坑,諸如計劃經濟、強行平均、經濟排外,印度都踩了一遍,甚至有的坑至今都沒爬出來。但是,印度避開了財政汲取度過高的“大坑”。這并不是哪位政治家的天才設計,而是印度的散裝體制和政治生態造成的。沒有給政治強人施展的空間。
印度政壇不乏尼赫魯、英吉拉甘地這樣的政治強人,野心勃勃的莫迪也在此列。他們不是不想提高財政汲取度,不是不想“花大錢辦大事”的大有作為。可是這在“散裝印度”做不到。
財政汲取度低造成了正反兩方面的后果:一方面是行政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經濟政策的試錯成本很低。
有限的財政能力限制了印度政客的發揮,干不了什么大事,但也壞不了什么大事。昔日尼赫魯、英吉拉.甘地對印度經濟的蘇式改造有心無力、中途半端。今天,雄才偉略的莫迪不能孤注一擲地搞印度版大基建,也不能恣意地發動軍事冒險。這對印度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現代國家的財政汲取能力極強,政府財政在經濟中的比重超過了任何企業,甚至超過了絕大部分行業。因此,財政政策一旦出錯,對經濟的打擊超乎想象。
因此,財政羸弱、行政效率低下的印度經濟沒有一夜爆發的奇跡,但是等得起。等到了“莫迪經濟學”的厚積薄發、水到渠成。
“莫迪經濟學”其實無甚神奇,“1.0版本”時還捅出了貿然推行貨幣改革的簍子。不過,“莫迪經濟學”的大方向是沿著1991年拉奧改革的軌跡,因勢利導地擴大開放、推進市場化改革,持續更新的新版本漸入佳境。雖然加了些外來“秘方”——諸如基建投資、財政刺激等。可是,受制于有限的財政能力,那些也只是佐料而已。印度經濟真正的“大菜”是對外開放和市場化改革到位,經濟發展提速、財政質量提高的水到渠成。
新預算案及時主動地減稅、降赤字,說明“莫迪經濟學3.0版本”的成熟穩健。經濟增長強勁的“潑天富貴”,莫迪政府保持了冷靜。這體現了莫迪敏銳的政治嗅覺、靈活的政治走位。
不過,即便莫迪沒有采取這些明智之舉,印度也可以繼續等下去。任何國家的經濟發展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曲折和挫折是免不了的。遑論印度這樣龐大、駁雜的大經濟體?只不過,大方向不錯,試錯成本足夠低,總有人會在正確的時間做出正確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