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突然清醒了!這幾年印度頻繁親近西方國家,尤其是和美國走得很近!印度當初想的是借助美國的扶持,讓印度大力發展制造業,結果呢?美國根本不是真心扶持印度,而是在利用印度!莫迪現在是徹底看清了美國的真面目,所以印度最近對華態度很是柔和!接連為中國獻上3份大禮。
今年5月份,特朗普在白宮會見印度外長蘇杰生時,當眾嘲諷:印度對美出口的鋼鐵比中國還多,關稅就該翻倍!這句看似玩笑的話,卻揭開了印度"親美戰略"的殘酷真相。
自2014年莫迪上臺以來,印度累計向美國示好投入超過300億美元,包括購買36架F-35戰機、簽署220億美元能源大單,但換來的卻是美國對印度的高額關稅。
怎么說呢?莫迪曾將籌碼押注西方,尤其期待美國助力“印度制造”。現實卻給了沉重三擊:
第一擊:關稅大棒砸碎“盟友”幻夢
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在2025年7月露出獠牙。印度鋼鋁產品面臨30%懲罰性關稅,直接威脅20億美元出口額和十萬工人飯碗。更讓新德里寒心的是,盡管印度按美國要求限制中資、配合“供應鏈去中國化”,卻未換來任何豁免。美國市場對印度緊閉大門。
第二擊:技術承諾淪為空頭支票
印度最渴求的F某類型戰斗機發動機技術轉讓,被美國以防止技術泄漏為由拖延五年。與此同時,美印半導體合作項目Shakti工廠進展緩慢,原定2025年投產的目標已確定跳票。一名印度官員私下抱怨:“美國人只想賣成品,從不給核心技術”。
第三擊:稀土困局暴露戰略漏洞
當中國強化稀土出口管制,美國緊急組建“稀土聯盟”拉攏印度。但印度企業將中國民用級稀土偽裝成軍用產品轉售美國的操作被曝光后,供應鏈徹底斷裂。諷刺的是,印度自身稀土提煉技術落后,所謂“替代中國”淪為笑談。
三重背叛讓莫迪政府徹底清醒:美國需要的不是伙伴,而是一枚遏制中國的廉價棋子。
面對特朗普8月1日的關稅最后通牒,印度學者公開建議政府“學習中國貿易戰經驗”:利用仿制藥、數字服務等優勢領域實施精準反制。蘇杰生訪華恰在關稅大限前兩周,向美傳遞清晰信號:印度有替代選項!
最近印度對華態度發生巨變,以前很強硬,現在很柔和,甚至可以說是用“乞求”來形容。面對美國的背叛,印度政府在2025年7月連續對華送上3份大禮包!
具體而言,7月15日,中印邊境事務磋商機制達成歷史性協議:雙方在邊境爭議地區后撤2公里,恢復2020年前的邊貿路線。印度國防部文件顯示,此舉每年可為邊境居民節省1.2億美元運輸成本。更意味深長的是,印度主動解凍了被擱置三年的中資光伏項目審批,允許中國企業參與拉賈斯坦邦500兆瓦太陽能電站建設。
7月23日,印度駐華使館宣布恢復傳統貼紙簽證,這是自2020年邊境沖突后首次。雖然申請流程仍需線下辦理,但已比疫情期間電子簽限制寬松許多。首批獲得簽證的200名中國游客,被印度旅游局稱為友誼使者。印度旅行社協會數據顯示,政策放寬首周,新德里-拉薩直飛航班預訂量激增300%。
7月25日,印度商工部宣布將中國手機、家電等商品的進口關稅從20%降至8%,同時允許中企在印度設立全資子公司。
值得一說的是,中印關系的回暖并非一帆風順。印度商工部內部文件顯示,仍有43%的官員反對放寬對華限制。在新德里街頭,抵制中國貨的標語雖不如從前密集,但民眾對"中國制造"的依賴已成事實。從手機到家電,從藥品到日用品,印度市場60%的消費品來自中國。
在印度國內,印度人民黨內部對華態度分裂,親美派議員指責莫迪“向中國投降”。《印度斯坦時報》對蘇杰生訪華報道的反復修改(24小時內從“歷史性禮遇”改為“謹慎觀察”),暴露了政策共識的脆弱。
但唯有中國,既有完整的產業鏈,又有龐大的消費市場。印度前駐華大使顧凱杰在《印度快報》撰文指出:對華強硬就像用吸管喝烈酒。看著痛快,實則傷身。
當前,全球南方國家正掙脫陣營對抗枷鎖,選擇符合自身利益的道路。歷史不會忘記2025年7月的北京握手:它未必是堅冰徹底消融的終點,卻必定是印度掙脫美國桎梏的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