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覽汽車發展的歷史,存在一個矛盾的發展主線。人們對于汽車的要求是:追求效率、需要空間又不能放棄體驗。但這三者其實構成了一個不可能的三角:
在這種需求下,對于不同維度的側重發展出了不同的產品。不同地域消費者對于三者的不同需求,又演化出不同品牌間差異化明顯的策略。
比如在美國流行的MPV、全尺寸SUV、全尺寸轎車,都極致化追求空間的產品。但它們犧牲了能耗與體驗。所以在過去,它們都是一種生活雖然富足,但乏味且缺乏激情的象征。
70年代尺寸達到巔峰的全尺寸轎車,比今日尺寸膨脹的中國電動車還要龐大
MPV此前往往意味著為了家庭放棄個人生活
也有空間和效率可以協同的產品,比如日本的各種Kei-Car,尤其是其中的BOX-VAN。這種可以看作是百寶箱一樣的車型,獲取空間和低能耗的代價是紙板一樣座椅與趨近于0的駕駛體驗。
你不會認為后面的小板凳很舒服吧?
掌握了汽車世界百年話語權的歐洲人,則更為追求的是體驗與效率,因此他們放棄了空間。不可否認,至今歐洲高端品牌仍然代表著高移動效率:高效率的發動機、精密調校的底盤,圍繞駕駛者而生的馬力文化,為汽車世界劃分出三六九等。
在以往澎湃動力與精確操控代表著豪華
可是汽車世界正在從Mobility + Horsepower向著Space + Intelligence的新時代進化。
Mobility VS Space
我們可以在最新的旗艦級產品中看到這樣的趨勢:越來越多的旗艦產品采用了一種圍繞空間做設計的策略。這種變化不僅僅存在于中國市場,也存在于日本、歐洲、美國的概念產品中。傳統的三廂轎車已經在旗艦級愿景中,被各種類似MPV的產品取代。類似的產品,逐漸將空間與體驗的兩個維度拉滿。
奧迪Urbansphere概念車
Lucid Gravity,也是一種模糊SUV和MPV界限的產品
在新的時代里。效率+空間+體驗的不可能三角有沒有機會變成可能?
| 中國汽車的隱藏巨頭
克服不可能的嘗試
在今年的北京車展上,有一臺奇怪的概念車吸引了中外車媒的關注。它是來自于江汽集團的DEFINE概念車。這臺概念車,與以往江淮的產品大相徑庭,是一臺炫酷的四門轎跑車。
概念車往往承載著四個目的:
1. 吸引公眾的注意
2. 為全新技術套上可視外衣
3. 向公眾講述新的價值主張
4. 展示品牌新的設計語言
筆者認為,這些都是江汽集團向公眾展示DEFINE概念車的目的。
這臺車代表著一個隱藏的大佬,要回到輿論場的中心。
江汽集團所在的合肥,正在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一極。合肥,不僅僅是三國時期吳魏相爭的主戰場,也是中國汽車多頭并進的一極。這里匯聚了中國頂尖的智能汽車供應鏈,匯集著眾多中國新科技巨頭,也是中國汽車出海重要的后方基地。
無論是國際巨頭大眾,還是新勢力蔚來,都選擇與江汽進行合作。而科技巨頭華為,也將聯手江汽打造一個比BBA更為豪華的全新品牌,希望挑戰勞斯萊斯在超豪華領域的權威。
如此,DEFINE概念車就是對江汽能力的宣示:江汽的實力之所以被華為與大眾這樣的巨頭認可,是江汽有能力制造一臺高標準的汽車。江汽,在未來的全球汽車爭霸中,也可以是主角團的一員。
這臺車是未來江汽產品的愿景展示。
這一概念車展示了江汽全新電氣化平臺的技術愿景,名曰愿景,實際上諸多技術已經是口袋技術,已經握在手里時刻準備掏出。
這臺概念車也展示了江淮全新造型風格可能的方向。
整個DEFINE概念車圍繞著“星際探索”這一關鍵詞設計。類似的風格已經在中國車企的不斷迭代中,成為一種新能源智能汽車的范式。
此前不同時代的美學巔峰都被那個時代的技術領先者定義。比如30年代-40年代豪華轎車的造型基礎是率先考慮風阻的克萊斯勒Airflow。50年代的美學被車身技術革命的引領者意大利定義。而70年代技術爆發的德國汽車定義了汽車的簡潔美、現代美。
如今,中國掌握著智能汽車的話語權,也將爭奪智能汽車造型的定義權。
最為核心的是,這臺車嘗試傳遞一個主張。
我們與江汽集團技術中心整車設計院負責人任平面對面交流,他也認為汽車此前存在效率、科技和體驗的不可能三角,但他當面和我說:“江淮汽車有著60年造車底蘊,也已經擁有打造高端車的能力。雖然不可能的三角存在,我們就要從最難的地方入手,挑戰自己。”
高效率是這臺車出發原點。風阻是電動車效率的核心指標,這臺車采用了經典的低風阻造型——半水滴式設計。
在很早時候,人們就發現:水滴造型是風阻系數最低的造型。但完整的水滴造型明顯難以大批量制造。因而早期,人們嘗試將水滴一分兩半,半水滴型就成為了人們努力的方向。長長的尾巴無法利用,人們就將尾巴直接截斷。
而DEFINE概念車通過一系列的優化,將風阻的系數降到了0.176。我們不能在后燃油時代跑車類目里解讀概念車DEFINE的形態,而是在技術革新背景下,重新定義產品形態:空間(內部)+效率(風阻能耗)+平臺布局=新的比例姿態。
效率體現在外,而空間體現在內。在燃油車時代,空間靠“偷”,復雜的動力機構占據了大部分空間,讓用戶可感知空間依賴于細節的優化。而電驅動的平臺,讓空間可以重塑。在一個為風阻極致優化的外形下,也可以從容布置四座空間。
但智能時代,也要求設計師更多思考空間的合理布置。在燃油車時代,人們強調L113,因為這是發動機浪費的空間,側面反映著發動機的“大”,是Horsepower鄙視鏈的體現。DEFINE則努力把L113做小。這樣的思路也體現在以空間見長的日本車企中。如本田的0 Saloon概念車,這個部分處理可以說是靈魂相通。
回到不可能三角形,最后一個維度是體驗。
體驗的一個維度是靜態的,不僅僅是車停下來的時候,還包括在自動駕駛的過程中。或者我們可以重新定義為“非動態互動”的體驗。傳統的跑車,強調駕駛者需求,圍繞駕駛者進行內飾布局的設計。而智能時代的到來,讓這樣的車型也可以滿足乘客側的需求。每一個乘客都可以是這臺車的參與者,而非僅僅是副駕上的體驗者。
這一理念體現在天際屏中。IP遠端屏幕作為外艙和內艙之間的橋梁,代替傳統的HUD顯示,將視野的縱深中軸 線與外界自然有機結合了起來,形成了自然屬性與物理屬性融合的交互體驗,即視覺天際線 的功能。顯示內容有速度,AR實景導航,音樂,視頻,游戲,天氣等。和中控屏幕在交互上形 成了多種交互場景,既開機待機,智能駕駛,沉浸觀影,互動游戲,小憩聽音,篝火露營。
至于動態的體驗,智能不僅僅是更多、更大的屏幕與更為擬人的語音助手,而是物理層的智能,這也是所有面向未來的新能源產品平臺的共同追求,相信對于DEFINE背后的全新平臺來說也不意外。
| DEFINE背后
我們還可以看到什么?
科幻的故事中,別人強調冷酷,我們強調溫度。
從整體外形、內飾、細節都是有溫度的科幻感的呈現。例如可實現與外界溝通的車燈、圓潤不具有攻擊性的前臉、主副駕平權結構布局......與目前市面上一些同樣追求科幻感,但給人們帶來冰冷恐懼感的產品設計形成反差。
極致的體驗,而非極致的人群。
技術定義新產品形態,DEFINE不是一臺純粹的電動超跑,它是平民可以擁有的下一個時代的“極致專業”的體驗,美與實用兼容。這種形態的極致與平權二重性,是上一時代的技術下無法實現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