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國自然」放榜,華西醫院蟬聯第一,總立項數接近300項。在此背后,華西醫院以「國自然」為基礎研究領域「種子技術」培育重要發力點,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科技部堅持早介入、早溝通、早培育,謀劃實施系列「春耕計劃」,從加強統籌到主動謀劃、全程管理,全方位支持有組織的科學研究。
浙大二院總立項數連續四年全國第二。浙大二院副院長胡新央告訴健康界,近10年來,浙大二院以「國自然」為抓手,逐步構建起系統的基金管理組織體系,形成了鮮明的「浙二經驗」。主要是基金管理體系化與精細化、利用平臺與激勵筑巢育人以及營造「創新為本」的基金文化。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今年以 166項位列全國第三。該院科研科科長苑潔告訴健康界,在「國自然」中的優異表現,首先取決于學科硬實力,以及平臺建設的基礎。她表示,「有很好的平臺以及帶頭人,會使整個科研氛圍帶動起來。」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連續8年保持百項以上。這得益于近年來該院注重頂層設計,逐步構建和完善了「321湘雅醫學創新體系」。湘雅醫院院長雷光華告訴健康界,「321湘雅醫學創新體系」是三大支柱體系、兩大支撐體系和一大驅動體系。
兩大支撐體系一方面是科學嚴謹的科技評價體系,另一方面是科研誠信體系。「誠信是科研的基石,如果沒有誠信的底線做保障,那么所謂的科研成果,也許不僅沒有發揮好的作用,反而可能帶來一些災難。」雷光華說。
8月23日,一年一度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以下簡稱「國自然」)立項結果如期公布后,多家醫療機構紛紛發布喜報,慶賀佳績和突破。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今年總立項數297項,比2023年增加44項,連續八年穩居全國醫院第一;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以183項,連續四年蟬聯第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以 166項位列第三,比2023年立項總數增加16項。
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全國醫院「國自然」立項總數79項以上醫院共31家,多數為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醫院。在立項數前十的醫院中,除了川大華西「斷崖式」領先外,「浙大系」「上交系」「華科系」醫院分別占有兩個席位。
事實上,從數據來看,由于競爭加劇等原因,今年各類別項目資助率相較于往年略低,申請難度更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2024年共接收項目申請384564項,比2023年漲幅約為26%,經初審和復審后共受理383126項。最終49805個項目脫穎而出獲得資助,占總受理項目比例約13%。
此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2024年的改革中取消了面上項目「申二停一」的限制,并且首次面向臨床醫師單獨設立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新賽道,以支持臨床醫師開展創新性研究。
在科研誠信方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強調了科研誠信的重要性,并在年度改革中提到了深入推進評審專家被“打招呼”頑疾專項整治工作,以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生態環境。
基礎研究是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國自然」基金作為國家支持基礎研究的主渠道之一,被廣泛視為衡量基礎研究實力和原始創新水平的重要標志。因此,對于今年「國自然」立項數或者科研經費上的取得新突破的醫院,著實值得肯定。
而對于在「國自然」立項中一直有著穩定表現,且遙遙領先的「尖子生」們,其持續創新的優秀經驗和方法論更值得學習。本文著重分析「國自然」中的領跑者們,是如何通過有組織的科研管理、科研氛圍的營造,提升「國自然」立項數量的?
連續8年穩居第一
華西醫院何以持續領跑?
在「國自然」醫療戰線上,華西醫院是當之無愧的標桿,該院已經實現連續14年立項數超100、連續8年蟬聯全國醫療機構第一。究其持續領跑原因,得益于華西醫院良好的創新氛圍、開放的創新政策,科研人員的不懈付出,也得益于科研管理人員的持續服務和支撐。
在「國自然」基金申報上,華西醫院黨政領導將其納入醫院年度重點工作,每年召開全院動員會,分析現狀、查找差距,全面營造科學基金文化。華西醫院科技部堅持早介入、早溝通、早培育,謀劃實施系列「春耕計劃」,從加強統籌到主動謀劃、全程管理,全方位支持有組織的科學研究。
科技部圍繞基金申報形成全程培訓與常態化學習模式。以「基金學術大講堂」為重要抓手,通過線上線下多種形式,面向全院基金申請者和項目輔助人員。交流活動幾乎場場爆滿,單次培訓人數最多時達5000余人。
既有「請進來」,也有「走出去」。科技部還堅持每年常態化走訪臨床醫技科室及研究所室超50個,同時邀請數十位管理專家、學術大家走進科室,進行基金項目標書的交流分享及寫作指導。
聚焦人才,科技部從人才項目及科室發展角度提出并實施「一對一導師制」「結隊子輔導制」的系列激勵和獎勵政策,從制度層面確立了一批有評審經驗的學術大家和管理專家等成為青年人才申請者的專業指導老師,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同時從申報和輔導兩個方面落實相應的獎勵。
科管人員立足崗位出新招。為避免集中形審期的人群聚集,科技部創新開發「基金預約形審程序」,實現申請書「即來即審」;同時在申請書集中受理期,院科技管人員同時運維數個百人級的通訊群組,實現申請疑惑「即問即答」,真正為臨床研究人員帶來了便捷、靈活、專業的服務體驗。
聚焦全力推進世界一流醫(學)院建設任務,華西醫院堅持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作為基礎研究領域「種子技術」培育的重要發力點,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加強有組織的創新研究。
醫院不僅重視基礎研究,更是著眼于醫學創新的全流程,構建了涵蓋基礎研究、臨床研究、轉化研究、產業化研究、上市后研究的創新平臺,形成了完整的醫學創新與成果轉化的服務鏈,并推出了有足夠力度的激勵政策——比如為業內所熟知的「華西九條」。
有平臺、有資金、有政策,華西已經形成了較為領先的創新土壤和文化。
浙大二院以「基金文化」激發創新動力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以下簡稱「浙大二院」)「國自然」立項總數連續14年穩居浙江榜首,連續4年蟬聯全國第二。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大二院黨委書記王建安表示:「醫生要善于把臨床問題轉化為科學問題,最終通過創新研究找到破解之道。多年來,浙大二院始終致力于培育新時代‘臨床科學家’,搭建完整科學研究鏈和高端產學研合作平臺,圍繞重大疾病進行高水平聯合攻關,不斷釋放科學研究潛力、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凝聚高質量發展合力,堅守為民初心,增進百姓福祉。」
「從治愈一位患者,到治愈一類患者,這就是‘臨床科學家’的使命。」浙大二院副院長胡新央告訴健康界,王建安書記十幾年前就持續倡導和培育以創新精神為核心的「基金文化」,激勵醫務人員對醫學創新不斷追求的內生動力。
近10年來,浙大二院以「國自然」為抓手,逐步構建起系統的基金管理組織體系,形成了鮮明的「浙二經驗」。胡新央介紹,主要是基金管理體系化與精細化、利用平臺與激勵筑巢育人以及營造「創新為本」的基金文化。
在利用平臺與激勵筑巢育人上,醫院搭建起從基礎研究到小動物、大動物研究平臺,臨床研究平臺,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平臺等完整研究鏈,并成立技術轉化辦公室和細胞治療中心,為科研人員提供了堅實的平臺支撐,為科研助力加碼,激發學科潛能。醫院還在全院范圍內開展臨床研究培訓、創新大賽、發起創新俱樂部,并通過設立科研榮譽墻、頒發「科研青年先鋒獎」等舉措,在院內營造了創新爭先的良好氛圍。
「科學研究是推動醫院破浪前行的強大動力,奮進世界一流,我們更有底氣。」王建安表示。
「醫師-科學家」雙軌制培養模式下
中山醫院青年項目取得新突破
縱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發展史,同樣是一家將創新的基因融入血脈的醫院。正因為如此,近年來中山醫院「國自然」立項數穩中有升,今年更以 166項位列全國第三,比2023年總數增加16項。
「科技創新是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生命線。」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曾表示,成為國際一流的創新型、智慧型現代化醫院,必須鼓勵醫務人員將科研思維貫穿在臨床工作中,做既懂臨床又懂科研的「研究型醫生」和「醫生科學家」。
中山醫院科研科科長苑潔告訴健康界,中山醫院開展科研工作,一直是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并舉。她介紹,該院在「國自然」中的優異表現,首先取決于學科硬實力,以及平臺建設的基礎。
苑潔介紹,去年心臟病全國重點實驗室落戶中山醫院,2020年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落戶中山醫院。這兩個和心血管、泛血管相關的平臺,皆由葛均波院士領銜開展工作,對我國心血管醫學科研創新發揮重要引領和輻射作用。因此,今年醫院僅循環系統就拿到了30多個國自然立項,貢獻很大。
此外,中山醫院也是樊嘉院士領銜的癌變與侵襲原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依托單位,多年來在肝癌的基礎研究與臨床轉化取得很多重大成果。肝腫瘤相關的「國自然」成績也非常突出,立項數量僅次于循環。這些都是以平臺為依托的典型例子,她表示,「良好的平臺支撐以及帶頭人的引領,會帶動學科科研創新氛圍。」
其次,科研論文的質量也非常重要。苑潔告訴健康界,近年來中山醫院一直在強調論文的質量、科研的誠信。醫院每年發表的SCI文章數量不斷增多,單篇影響因子也在不斷增加,為申請國自然項目打下良好基礎。
再者,重視青年人才的培養也很關鍵。苑潔介紹,醫院今年「國自然」青年項目中標率比去年有了很大提升,這得益于中山醫院「醫師-科學家」雙軌制的人才培養模式。
醫院一直對青年醫生有科研經費的支持,去年又重新完善人才培養制度,加大了對國家級人才培養的力度。對標國家杰青、優青設立院內人才培養基金,給有能力沖擊國家級人才的青年更多支持。
在這些平臺基礎、學科實力、管理措施的基礎上,醫院科研管理部門也開展了不少工作,幫助科研人員開展課題申請、提升科研素養。
苑潔介紹,中山醫院對于「國自然」項目申請會提前布局,每個申請周期都有三輪輔導,第一輪從每年的九、十月份啟動。期間會邀請拿到過杰青或優青項目的人才,或者復旦大學相關領域專家來院輔導。還會舉行各種科研沙龍,每個月至少一次。
「321」創新體系持續發力
湘雅「國自然」連續8年過百項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今年「國自然」立項數125項,已經連續8年保持百項以上,項目總數和經費總數連續14年穩居中南大學各二級單位之首。這得益于近年來湘雅醫院注重頂層設計,逐步構建和完善了「321湘雅醫學創新體系」,極大推動了該院科研創新工作高質量發展。
湘雅醫院院長雷光華告訴健康界,「321湘雅醫學創新體系」是三大支柱體系、兩大支撐體系和一大驅動體系。
三大支柱體系,就是覆蓋醫學科技創新全鏈條的工作,包括基礎研究、臨床研究和成果轉化。
兩大支撐體系,一方面是科學嚴謹的科技評價體系,另一方面是科研誠信體系。「誠信是科研的基石,如果沒有誠信的底線做保障,那么所謂的科研成果,也許不僅沒有發揮好的作用,反而可能帶來一些災難。」雷光華說。
一大驅動體系,是激發廣大醫務人員和醫學科學工作者的創新動力。雷光華介紹,湘雅醫院推出了交叉融合驅動創新的體系,通過交叉協作,用融合驅動創新。
今后,湘雅醫院將持續加強「321湘雅醫學創新體系」建設,深化基礎研究體系,聚焦青年科研人才培養,啟動「湘雅優秀青年基金培育計劃」,從經費投入、平臺支撐、政策支持、績效激勵等方面,激發青年人才科技創新活力,實現國家優青、杰青資助新突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