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而育之(教而不育謂之術,教而育之謂之道!聊身邊教育,分享育人之道)
在“杜郎口”模式風靡的時代,有多少校長帶著學校領導班子、骨干教師,到山東杜郞口中學學習。當大家看到如此高效的課堂模式,確實被震驚了,不管是校長還是一線教師,都發誓回去后要進行教育改革。
于是,學校教室的講臺拆了,教室四周的墻上全部安裝了黑板,每個班級里的座位也變了,把學生分組,一堆學生圍在一起,看上去非常“杜郎口”。
結果一學期不到,教室四周的黑板全部拆了,座位又恢復了原狀!
學杜郎口、學洋思、學衡水……,教育一直在改革,老師們也一直在學習的路上!
大單元學習、核心素養、項目教學、Pbl學習、深度學習、綠色學習、生態學習、社會化學習、微課、微格教學……。這些年,各種“改革”、“模式”、“特色”層出不窮,每個理論總能實施幾年,而幾年后就會被新的概念所淘汰。教育改革花樣繁多,搞得令人目不暇接。但熱鬧過后,大多歸于沉寂。但是在所謂教育改革的過程中,老師們被挾裹其中,不僅沒有在改革中獲取新的能力,甚至連最基本的適合本地教育教學的優良傳統也給弄丟了。
這不,某地又推出的教育新政策:“雙向任教”!這絕對是一個新名詞,到底什么是“雙向任教”?這項改革是教育創新嗎?能否落地生根?
教育新政策:“雙向任教”!
某地為了解決部分學校超缺編嚴重、教師年齡結構不合理、人才梯隊建設不完善等問題。實施了教育新政策:“雙向任教”!
什么是“雙向任教”?
“雙向任教”是指城區學校與鄉鎮學校之間教師雙向交流支援教學,初中學校與小學學校之間教師雙向交流支援教學。
讓城區教師到鄉村任教,以起到示范引領作用;鄉村教師到城區任教,是為了調控鄉村超編教師。有初中教師資格證但是在小學任教的老師,可安排至初中學校任教,優化部分初中學校老師年齡結構。
參與“雙向任教”的老師必備條件:在編在崗、工作已滿三年的初中、小學專任教師。任教期限一般為一個學年(自當年的九月份到次年的八月份),鼓勵具有初中教師資格的青年教師到初中學校進行三年一個周期的任教。
是否參與“雙向任教”,老師們可自愿報名!如果老師們不自愿報名,不想參加“雙向任教”怎么辦?學校可采取談話、評選等多種方式篩選雙向任教教師。出臺的文件中有這樣一句話“嚴格按照最低指導要求選出雙向任教教師”,也就是說,相關學校分配有參與“雙向任教”的指標數!
“雙向任教”期滿之后,還要回原學校嗎?
原則是需要回到原學校,但是規定中有這樣一句話:表現優秀的可根據個人意愿和學校意見連續任教。能讀懂什么意思嗎?如果你特別優秀,你自己想留下,學校也愿意留下你,是可以繼續任教下去的。
對于“雙向任教”政策,還有人文關懷。對于孕期、哺乳期的女教師暫緩參加雙向任教;因患重大疾病經指定醫院出具診斷證明的,或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50周歲不再參加雙向任教。
為了鼓勵老師們參與“雙向任教”,當地規定中小學教師申報高級職稱的,原則上要有1年以上在薄弱學校或農村學校任教經歷;申報一級、二級教師職稱的,優先評聘有雙向任教經歷的教師。
看起來很美,但是也有“變味”可能!
關于“雙向任教”,出發點很好,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卻有變味的可能性。
如果每個學校都有參與“雙向任教”的指標,大家說城區學校的老師愿意到偏遠農村學校任教嗎?
假如某個城區學校的老師不愿意報名參與,學校只能通過談話、評選方式篩選出相關人員,這就有相當大的想象空間,城區學校會把自己學校的優秀教師給交流出去嗎?如果讓本就不優秀,還不愿意被交流的老師派出去,對于受援學校來說,意味著什么,大家心里應該都清楚。
農村年輕老師主動報名參加“雙向任教”,學校領導敢不放人嗎?這可是當地的教育新政策!如果農村老師主動報名交流到城區學校任教,任教期間特別“優秀”,交流期滿后城區學校也愿意繼續使用,農村學校又能怎么辦?
年輕教師主動向城區流動,這是不可逆的現實。會不會有年輕教師借助“雙向任教”實現到城區學校長期任教的可能?“雙向任教”會不會變成農村年輕教師“單向流動”到城區學校的一個合規通道?
有些事不必說得太明白,大家心里都清楚答案。
從來不反對“教學改革”,但是如果所謂的“教學改革”是專家們沒有經過實踐坐在辦公室里想出來的,或者把舊的思想或模式起個新名字,然后冠冕堂皇地推行,這種改革只能變成一線教師的磨難。不搞這種“改革”,對一線教師來說,也是一種善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