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歷時三年,《范迪寬畫集》終于和讀者見面了。
作為中國當代軍旅畫創作領域的代表人物之一,原武漢軍區美術創作的領軍人,范迪寬為湖北現代美術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湖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湖北省美術家協會、湖北省文聯文學藝術院,精心策劃編撰的《范迪寬畫集》,不僅是對畫家個人的深切緬懷,更是湖北美術史進程中那一代藝術家們珍貴的共同回憶。
著名畫家周韶華、唐小禾、孫恩道為畫冊傾情撰寫了紀念長文。范迪寬的家人對畫冊的出版表示誠摯的感謝,女兒范春歌也用文字深情的懷念了父親。
《范迪寬畫集》裝幀設計精美大方,內容豐富,整體設計與畫家作品相得益彰。由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
范迪寬藝術簡介
(1932-1991) 籍貫河南汝陽縣。中國當代軍旅畫創作領域代表人物之一。1947 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跟隨二野九縱隊二十六旅前線戰斗部隊,在中原戰場、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和解放福建、廣東、廣西以及進軍大西南等歷次戰斗中做戰地宣傳工作。為部隊采寫、編繪、刻印《前進》畫刊及火線傳單。新中國成立初期,進入西南人民藝術學院美術系(現四川美術學院)學習。朝鮮戰爭爆發,他被派返回原部隊十五軍四十四師一三0團,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954 年回國,同年二次入朝參加了舉辦朝鮮衛國戰爭勝利紀念館的展覽工作。1955 年調武漢軍區政治部,負責中南地區部隊美術攝影工作,并組織部隊的美術、攝影創作。范迪寬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全軍畫展,多幅作品被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和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美術館收藏。歷任湖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湖北省文聯委員。曾兩次參加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一次參加全國美術工作者代表大會。
唐小禾為畫冊撰寫紀念文章
憶20世紀中國杰出的軍旅畫家范迪寬
文 |唐小禾
湖北美術學院教授、原院長
湖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原主席
湖北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
中國美術家協會壁畫藝術委員會名譽主任
在我從藝的成長過程中,曾受到幾位著名軍旅畫家的幫助和影響,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就是范迪寬先生。
他去世不知不覺已有31個年頭,但他高挑、偉岸的軍人身材,英俊、內斂而真摯的面容仿佛還在眼前。我最喜歡的他的一幅照片上,他穿著志愿軍軍服,手拿著畫夾,神色凝重地佇立在陣地之上。這是那個時代奔走于戰場的中國軍旅畫家的典型形象和真實寫照。
然而,最具感染力的是他傳奇的人生、正直的人格,還有對藝術的執著和熱愛。
他是從革命戰爭中成長起來的軍旅畫家,在15歲剛知事時就能懷抱正義與理想投身于中國人民的解放戰爭。作為一名前線宣傳戰士轉戰大江南北,親歷了中原戰場、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解放福建、兩廣,直至解放大西南,足跡遍布半個中國。他還兩次入朝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他所在的第十五軍參與了世界戰爭史上最為激烈的戰斗之一——上甘嶺戰役。
如果把他早期成長的這些經歷寫下來,就是一本書。
根據他的繪畫愛好和藝術天分,1950年部隊安排他進入西南人民藝術學院美術系(四川美術學院前身)深造,為他打下了堅實的專業基礎。從此他走上了文藝創作道路。
他的作品形式非常豐富,主要是油畫與木刻版畫,還有大量的生活速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油畫作品就是收藏和陳列于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英雄陣地上甘嶺》。
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國人民志愿軍與所謂的“聯合國軍”在朝鮮上甘嶺展開激烈爭奪戰,在43天的戰斗中,志愿軍以無比頑強的意志奪回陣地59次,雙方傷亡均過萬人,志愿軍最后取得勝利!作品《英雄陣地上甘嶺》中戰斗的場面在一片被敵方炸成焦土的陣地上展開,畫面構圖氣勢恢宏,高潮迭起,人物形象刻畫真實而有沖擊力,暗紅的色調厚重濃烈。從畫中可看出畫家在創作過程中對自己的英雄戰友始終飽含深厚的情誼。
軍事繪畫史上,由親身經歷一場戰爭的畫家來刻畫那場戰爭,這樣的案例有沒有,我不了解。但身為上甘嶺戰役主力部隊十五軍中一員的軍旅畫家范迪寬創作的《英雄陣地上甘嶺》,卻使我真切感受到了一種少有的震撼!這件作品在我國的軍事繪畫史上,應有重要的意義和地位。
現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館的油畫《劉鄧大軍挺進中原》表現的是在解放戰爭中他所在的第二野戰軍的戰斗歷程。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逐鹿中原,在解放戰爭中拉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這是一個重大的歷史題材,也是他親歷的戰爭生活。作品非常真實地表現了真實場景中指揮員身處部隊和群眾之間貫徹戰略方針的場景。沒有浮華,沒有刻意的夸張,表現的就是歷史事件本身。又如他的油畫作品《激戰前夜》和《山重水復》,這兩幅畫都表現的是其所在部隊在祖國山川大地上轉戰奔襲的場景,寂靜的夜色和晨曦中涌動的鐵流,呈現出詩一般的意境。而他,就是走在這支隊伍中的一員!他的油畫技法嫻熟,刻畫深入,并且善于把握情景的總體氣氛。
如果以武器來比喻畫種,油畫猶如重炮,黑白的木刻版畫就是輕武器,它尺幅不大,在戰斗力上如投槍匕首,我國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革命版畫就是如此。范迪寬也擅長木刻版畫,留下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大部分作品表現的是和平年代的國防建設和軍營生活。
他的木刻版畫主題鮮明,富有濃郁的部隊生活氣息。畫面黑白關系簡約,形象生動,刀法干脆、有力。如《祖國的兒子》,是一位佩戴著軍功章的戰士的胸像。背景風云變幻,軍人在國旗下巍然屹立,目光堅毅,畫面動靜相宜。看著這祖國的衛士,責任感、光榮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螺絲釘》表現的是一位守橋衛士,其構圖十分別致。頂風而立的戰士,披風如江鷗般揚起,堅韌不拔的身姿猶如緊緊擰在巨大鋼梁上的一顆螺絲釘。《知音》則是一個具有故事性的畫面:水岸邊,新戰士獨自吹著竹笛,是否思鄉呢?連隊干部帶來剛剛收到的戰士的家信,正好談談心。這件部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卻蘊含著人民軍隊干群關系的大事。
他也作套色木刻,如《春天》,長江邊,龜蛇山,保育員帶著一大群天真活潑的孩子春游。嫩綠的底色上陰刻的大橋和江景,襯托出前面的主體,簡潔的套色使一片春意盎然呼之欲出。多么巧妙的匠心和創意啊!
都說他的速寫畫得好,報刊上也看到過,但我還是想看他的原作。我到他家里,他一下就拿出好幾摞,有關于部隊訓練的,有關于部隊文化生活的,有關于社會生活和經濟建設的,還有大量西藏采風的作品。這些鮮活的畫面,表現了畫家對現實生活的敏感和激情,留下了時代的印記。常畫速寫和會畫速寫,是對一個畫家最基本的要求,是畫家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之一,也是從生活到創作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范迪寬畫速寫的勤奮值得后來者學習,他的速寫畫也是一筆寶貴的藝術財富。
從朝鮮戰場回國之后范迪寬不僅領導著一個大軍區的部隊美術宣傳工作,還投身部隊文化建設,舉辦軍區展覽,活躍部隊文化生活,培養部隊文藝骨干。
我與他相識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我那時在藝術學院學習,就知道他是我們武漢軍區著名的軍旅畫家。他之所以知道我,后來聽說是因為當年他到學院來為軍區美術組挑選畢業生,曾在軍隊服役并與他熟識的雕塑家張祖武教授推薦了我。雖然隔著專業,但張教授對我知根知底。
1965年,我畢業后去了中國革命博物館歷史畫創作組。后來創作組解散,我回到湖北。正在這時,武漢軍區要辦展覽,大量的版面需要繪畫。是范迪寬先生出于對我的基本了解,將我借調了過去。能夠重新畫畫,使我如魚得水,創作得以持續,并且很有成效。特別是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舉辦獨臂營長王英洲事跡展時,我的畫受到了大家的肯定。接著,他又安排我到野戰部隊協助美術工作。返漢后,我又與他合作過大型油畫。在他的幫助和指導下,我前后約有三年時間在部隊工作。他在全軍的畫家中有較高的威信,人緣也好,通過他,我又認識了我國最優秀的軍旅畫家何孔德等,有了直接向他們學習的機會。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在人民軍隊的懷抱中,我在繪畫實踐經驗上,特別是在工作作風與素質上得到了錘煉,進步很大。從某種意義上,這改變了我的命運。
初識范迪寬先生時,我才30歲出頭,而他在部隊的資歷和級別已經很高,師級干部,領導一方。結識之初感到他高大嚴肅,只能仰望。但不知是不是出于緣分,我很快就感受到他親切的一面,見面直呼“老范”,成為忘年之交。
老范是個實干的人,辦展覽的時候,他要統籌調度整個展覽工作。他雖然本身就是畫家,卻把創作和畫畫的機會讓給年輕人,自己事無巨細地做起事務性的工作。做展覽墻面要攪拌涂料,他看到有人怕臟怕累,索性自己挽起袖子將整個手臂伸到顏料桶中去攪拌。為了趕進度,他還發明了一些小工具,我至今還保存著他送給我的一個往墻上釘大頭針的小工具。
我與程犁常去他家。他的夫人李莉也是一位畫家,時任《長江日報》美術編輯,同樣也是對我幫助很大的“貴人”,她見證了我和程犁的每一步成長,在媒體上最先給予了我們支持和肯定。
我們也看著他們的兩個女兒長大。他們對孩子要求嚴格,并以自己的人格影響著孩子。在他們的倡導下,范春歌6歲就開始寫日記,從小培養觀察生活、描述生活的能力。當時他們還給我和程犁看過她寫的日記,生動有趣。后來范春歌成為我國的著名記者,曾獲范長江新聞獎。范春雨能歌善舞,15歲就考入武漢空軍政治部文工團,轉業后到武漢電視臺工作,主持文化專欄節目,是湖北武漢美術界親密的朋友。
得知老范生重病,我非常揪心。去看望他時,他表現得平靜而堅強。手術后,他在床上堅毅地挺過數年,醫生都說是奇跡。他熱愛生活,不能畫畫就寫作,還時而在報紙上發表一些富有文學性的美文。有回憶童年和故鄉古鎮生活的,有回憶戰爭經歷的,有一篇《你也有過的往事》卻寫的是一件藝術藏品的得與失,折射了一個時代的美好與謬誤。此文還獲得了刊登報紙當年的優秀作品獎。
難忘的是,一次我去看他時,他拉著我的手說:“你真是我的好弟弟!”我想起來就落淚了。他是二十世紀中國人民軍隊中特有的軍旅畫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正直、善良、疾惡如仇、熱愛生活、有同情心,我感謝他,并以他為榮!他去世的時候,我在國外,沒有與他做最后的告別。他并沒有離我們而去!
2022 年5月20日于湯遜湖居
與畫冊出版同時,由湖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湖北省美術家協會、湖北書畫院等單位舉辦的“歲月如畫——著名軍旅畫家范迪寬、李莉伉儷作品展”在武漢東湖聽濤景區屈原美術館(屈原紀念館二樓)展出。
點擊海報,可觀看展覽詳情、藝術家簡介
范迪寬代表作品選登
《英雄陣地上甘嶺》 范迪寬 油畫 330cm×200cm 1976年
《山重水復》 范迪寬 油畫 108cm×110cm 1981年
《祖國的兒子》 范迪寬 木刻 61cm×52.5cm 1979年
《螺絲釘》 范迪寬 木刻 52.5cm×38cm 1980年
《知音》 范迪寬 木刻 46cm×54.5cm 1980年
《東湖初雪》 范迪寬 國畫 50cm×67cm 1979年
《武漢港口》 范迪寬 速寫 1972年
《緊張的戰斗》(武漢鍋爐廠) 范迪寬 速寫 1972年
《從龍王潭看布達拉宮》 范迪寬 水粉 39.5cm×54cm 1963年
《藏民的雞群》 范迪寬 水粉 38.5cm×54cm 1963年
范迪寬時代留影
范迪寬在朝鮮戰場廢墟
范迪寬在上甘嶺
范迪寬在西藏
范迪寬在鄂豫皖
范迪寬在長城
范迪寬與妻子李莉
展覽地點
開放時間
周二至周日 9:00—17:00
周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聯系電話
027-88739422
交通信息
公交:乘坐402路、411路、552路、578路、709路、810路至東湖路知音傳媒站下
地鐵:乘8號線至梨園站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