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李鎮西率領的考察團抵達丹麥,對丹麥、芬蘭、愛沙尼亞等北歐國家的教育進行專題考察。飛機剛一著陸,他就從遙遠的哥本哈根發來微信,“昨天一直在飛機上,現在這里是凌晨三點過……”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他再次發出“天問”:“無論老師或者家長,首先應該搞明白:你愛的究竟是孩子,還是他的表現?”這個話題,他曾在多個不同場合提及,可見對此之重視。
李鎮西
四川仁壽人。蘇州大學教育哲學博士。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前校長,中國陶行知研究會蘇霍姆林斯基研究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四川省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先后出版教育專著90余部
教育是慢的藝術
李鎮西特別談到了教育學者張文質先生的一句話——教育是慢的藝術。這里的“教育”,既包含學校教育,也包含家庭教育。這句話里還有兩個重要的關鍵詞,一是“慢”、二是“藝術”。
所謂“慢”,需要平靜和平和、細致和細膩、耐心和耐性……尤其是對待孩子不足甚至錯誤時,“要充分給與孩子犯錯誤的機會和權利。”
而“藝術”一詞,則說明教育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種“獨具個性且富有創意的方式”。李鎮西曾撰文論述教育的藝術性:“他與個性有關、與閱歷有關、與天賦有關;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源于突閃的靈感;大體歸入‘人文’,形象思維,混沌模糊;它妙趣橫生,忽略規則,忌諱雷同,推崇‘教無定法’;所以,其經驗智慧,不可復制,具體方法,難以推廣,無法超越?!?/p>
“教育的確應該盡可能從容一些,應該超越眼前的功利,著眼于長遠的未來?!崩铈偽鲝娬{,“無論是家庭教育,或者學校教育,皆是如此?!?/p>
成績很重要嗎?
“成績很重要嗎?”關于這個問題,不同的家長和老師有不同的看法,網上有一條被很多家長認可的回答:“作為有眼光的父母,應該做到愛孩子,更愛孩子的成績?!?/p>
贊同這種觀念的家長,大體有幾種類型。一是認為看重成績是對孩子負責。這種類型的家長認為,好的學習成績,預示著會擁有好的未來;而放任學習不管,則是極端不負責任的行為。二是認為學習成績是孩子未來的生存保障。這種類型的家長認為,未來社會競爭激烈,好的學習成績,無疑能提升孩子未來競爭的實力和能力。當然,還有一部分家長認為,學習成績是可以炫耀的資本。這類型的家長要么是虛榮心作祟,要么是受社會的裹挾,試圖通過“雞娃”取得好的成績來實現自身的滿足感。
對此,李鎮西指出,如果說“教育是慢的藝術”談的是比較抽象的教育理念的話,那么張文質先生另一句對家長說的話就涉及對具體教育對象的理解了——
“你一定要記住,你愛的是你的孩子,而不是他的表現。無論他表現好還是表現不好,他都是你的孩子。”
愛孩子,無條件
李鎮西認為,張文質這句話雖然是對家長說的,但同樣適合教師。校家社協同育人的理念應是一致的。他解釋,做父母的,因為有血緣關系,即使孩子表現不那么好,總歸還是會愛的。而老師則不同,缺乏了血緣親情的保障,倘若孩子不乖、不聽話、不溫順,還愛不愛他呢?每一位老師都應該問問自己:“我愛的是孩子本身呢,還是愛他的表現?”
李鎮西分享了昆明丑小鴨中學的創辦人詹大年的招聘啟事,第一個條件是:“愛學生,無條件,因為我們的學生還走在成為天使的路上。”既然“還走在成為天使的路上”,就說明還不是天使,那必然有許多缺點許多問題,必然表現不好,所以要求教師必須“愛學生,無條件”!我們愛的是這個人,而不是他的表現。因為他的表現不好,就不愛他,我們就失去了對人本身的愛。
(李鎮西對教育的觀察始終充滿“愛的呼喚”)
容忍孩子的弱點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教師必讀書目,作為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師,家長又何嘗不需要這些建議呢!李鎮西介紹,書中第一條建議是:“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而重點是“認識人、了解人”。蘇霍姆林斯基這樣飽含感情地寫道——
“教育才能的基礎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個兒童……要知道,我們面前的這個人才剛剛開始生活在世界上,我們可以做到使這個幼小的人身上所具有的美好、善良、人性的東西不受到壓制、傷害和扼殺。因此,每一個決心獻身于教育的人,應當容忍兒童的弱點……母親、父親和教師要有一種英明的能力,能夠理解和感覺到兒童產生過錯的最細微的動機和原因……”
李鎮西介紹,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他多次說過:教育——這首先是人學!”“每一個兒童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包括他的弱點、缺點?!?/p>
“應該容忍兒童的弱點!”他感嘆道,“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是真正的愛兒童?!?/p>
讓愛成為“原點”
“學生表現無論多差,你都不會生氣嗎?比如頂撞老師,搞對象,跳墻出校夜不歸宿,玩手機打游戲……”據李鎮西透露,這是最近有朋友對他的質問?!斑@顯然是曲解了教育之愛。真正的愛,包括對兒童的嚴格要求,甚至紀律約束。”他反問,“這難道不是常識嗎?”
李鎮西介紹了自己曾經的經歷。1995年8月,成都玉林中學挑選了一批優等生,開設從初一到高三“六年一貫實驗班”,指定他擔任班主任。
他卻向校領導提了另一個要求,把倒數較差的學生也編一個班,同樣由他做班主任。
為了激發所謂“后進生”的積極性,李鎮西在日??荚囍袨樗麄兞可矶ㄖ齐y度偏低的試卷;為了讓他們學會集中注意力,讓學生上課抄寫自己喜歡的課外書。“老師的愛是不是真心的,就看他對待后進生的態度。”他說。
后來,這些所謂的“后進生”在他的影響下,有的成為知名音樂制作人;有學生成長為電影《中國機長》角色的原型人物;更多的學生成為公務員、醫生、工程師、教師、公交車司機……
“其中一位叫張凌的同學,”李鎮西記憶深刻,“成績非常差,幾乎每次考試都是倒數第一。”這樣一位幾乎每天都要違紀的學生,李鎮西同樣平等對待,每次照相都摟著他的肩膀?!俺踔袥]有畢業就輟學,去學足球了。但他舍不得我,常常給我寫信。我也回信鼓勵他?!崩铈偽鹘榻B,后來張凌成為了一名球員,應聘去日本去踢球,還考上了大學——并且在高中和大學都同時兼任足球俱樂部教練?;貒螅闪怂拇ㄊ∽闱蜿牭慕叹?。
李鎮西對教育的觀察始終充滿著“愛的呼喚”?!皭凼墙逃撵`魂?!彼麖娬{,“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p>
在他看來,“教育之愛”不是口頭之語,而應化為行動的力量之源,只有當愛成為了“原點”,才能以一種一往無前的勇氣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對待每一個孩子,以及孩子的每一次“無論多差”的表現。
無論如何,不能以兒童這些缺點為理由而削弱我們對他們的愛。還是那句話——
我們愛的是孩子這個人本身,而不是他的表現,也不是他的成績,更不是他將來的地位。
鏈接:北歐三國的教育特色
芬蘭:將課程與生活結合
芬蘭教育因“輕負擔、高質量”而聞名,被稱為“幸福教育”,是公認的理想教育模式。芬蘭教育注重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例如,學生要學習如何繪制鏟子的圖紙,然后在專用教室里通過機器制作出鏟子的每個零件,并將其拼裝組合起來。學生甚至可以把摩托車帶到教室,完成維修和零件的打造。
愛沙尼亞:沒有明星學校
愛沙尼亞在PISA國際教育排名榜上名列第五,位居歐洲國家之首。愛沙尼亞的義務教育,從7歲實施至16歲。沒有所謂“明星學校、貴族學?!钡拇嬖?,而是讓成績各異的學生,共同學習。愛沙尼亞的官方課綱,給予教師相當程度的發揮空間,可以自由設計授課方式與內容,同時也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丹麥:可在青年學校緩沖一下
丹麥教育有一道非常獨特的風景,就是自由學校體系。丹麥每一個人都可以自由選擇學校,孩子可以上公立學校,也可以選擇私立或自由學校,但育人目標是一致的。丹麥的自由學校體系分三段:0-9年級,叫自由學校;9-10年級,叫青年學校;18歲以后叫民眾學院。一般而言,孩子從0到6歲在幼兒園,10年級之前是義務教育;10年級之后選擇高中,或職業教育,或個人其他的什么成長方案;20歲以后可以選擇讀大學。有人9年級后直接讀高中,有的讀青年學校,也有的留在本校讀10年級——所謂“10年級”,是指九年級結束后還沒做好讀高中準備的孩子,留在本?!熬彌_”一年的學習階段。
文/范時勇
來源/《時代信報·新家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