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心理學家亞伯拉軍·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孩子在生理和安全需求滿足后進而追求歸屬、尊重與自我實現。
但大腦里負責控制情緒、決策和規劃的前額葉皮層還沒能跟上心理及身體的發育速度,讓孩子在求知欲變強烈的同時,無法很好地控制自己,也產生對家長約束的反抗。許多家長也生出疑問:乖孩子為什么變成“小刺猬”?
崔宏晶
國家心理咨詢師,西南大學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師元班實踐導師和班主任導師,重慶市優秀班主任,重慶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賽全能一等獎,西南大學畢生心理發展實驗室主要成員。
案例一
“如何豐富二次元少女的著裝審美?”
提問人: 玲玲父母(玲玲 14歲 初二)
玲玲很喜歡漫畫,把零花錢都用來購買假發、動漫服裝,不接受其他風格的著裝。父母不知道怎樣溝通,才能引導她接受多樣的穿衣風格,怕念叨多了,損害親子關系。
專家支招:“二次元文化”作為孩子眾多興趣愛好之一,與讀書、追劇、看短視頻或演唱會等一樣,都屬于正常范疇,家長無需持有偏見。
家長也可以嘗試融入“二次元”世界,尋找契機正面引導與激勵,不要簡單粗暴地干涉或禁止,以免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尋找雙方溝通的平衡點,比如陪伴孩子參加漫展,探討角色及周邊商品的價值,鼓勵孩子用合理的零花錢額度,管理自己的“二次元”開銷。
引導孩子理性對待興趣,認識到個人愛好豐富多樣,但不能沉迷其中以致荒廢學業、擾亂心智。確保學業優先的前提下,合理規劃時間,將興趣作為學習之余的積極驅動力。
案例二
“父母如何應對孩子中考后的叛逆和堅持?”
提問人:阿澤父母(阿澤 15歲 初三)
阿澤癡迷架子鼓,父母擔憂影響中考備考,用切斷經濟來源的方法禁止他練習。中考后,阿澤堅決表示放棄高中,自食其力努力成為專職鼓手。父母非常震驚,家庭關系也變得緊張。
專家支招:叛逆期是孩子自我探索與成熟的必經階段,家長強硬干預反而適得其反。建議家長在中考后的暑假,采取溫和策略,以退為進,增進溝通。孩子成長中渴求正面激勵,家長應避免過度批評,試著支持孩子興趣,滿足孩子自主掌控需求。
親子關系永遠放在第一位,家長也要自省、成長通過參與孩子的興趣活動,增進理解,展現包容與支持,以柔軟姿態應對青春期孩子的鋒芒,助力孩子平衡學習與興趣,將興趣愛好作為釋放壓力的途徑,促進全面發展,確保孩子順利過渡到高中生活,實現學業與興趣的雙贏。
案例三
“為什么父母總是揪住小事,理解不了我的真實需求?”
提問人: 牛牛 10歲 四年級
媽媽認為我玩手機,爸爸也說我不努力,我突然就崩潰了,大喊大叫:“你們從來看不到我的努力,只會批評我,只知道看分數,從不信任我,從不表揚我,從不關心我學習壓力大不大……期末復習很辛苦,你們知不知道?”
專家支招:孩子情緒崩潰常源于長期累積的壓力釋放。家長應耐心傾聽,無評價地接納孩子的情緒,引導其認識自我情緒。通過共情理解孩子的執拗,積極回應需求,避免冷處理。與孩子共尋解壓之道,鼓勵表達,分享支持,并開放討論家長需要改進之處,促進相互溝通。
最關鍵的是,家長要理解孩子背后對關注、陪伴、鼓勵、認可、接納與信任的深切渴望,敏銳捕捉孩子亮點,給予正面反饋,全心陪伴,讓孩子感受到愛與價值。通過這些措施,有效緩解孩子情緒壓力,促進其健康成長。
案例四
“家里的‘開心果’為何變身為‘酷女孩’?”
提問人: 葉子媽媽(葉子 11歲 五年級)
葉子媽媽很苦惱,在她的記憶里,女兒從小性格隨和,親子關系也非常親密。但10歲后,女兒就經常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出來也“全副武裝”,帽子、口罩、大罩衣。
和父母之間的“好好說話”也成了奢望,火藥味十足。
專家支招:青春期荷爾蒙變化會導致致孩子身心發生變化,性格急躁、情緒不穩且敏感。想要改善親子關系,家長要充分尊重孩子的變化,適時溝通正視成長挑戰。
考慮用書寫的方式鼓勵、贊美孩子,溫柔呵護,建立信任,提供支持。同營造和諧家庭氛圍增進親子互動,促進情感交流。
積極開展家校合作,鼓勵孩子參與集體活動釋放情緒,提升自尊自信。整合家庭與學校資源以理解和支持為基石,共同助力青春期孩子平穩度過這一特殊時期,健康成長。
來源 | 《新家長報》第1472期
編輯 | 本報編輯部 賀洪媛(實習生)
審核 | 李星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