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版張,也叫做整版郵票,是還未撕成單枚前的郵票版式。
2000年后隨著小版的興起,套票版張也默認加了一個大字,近些年更是因為版式的增多,名稱也變成了版式一、版式二、版式三這種編號的形式。
2006年中國集郵總公司第一次推出了全年郵票大版冊,俗稱大版年冊,冊內包含了當年紀特郵票的所有大版,減少了收集難度,也讓更多人見到了全張郵票的風采。
大版張是曾經能夠在郵局買到的最大郵票單位,因其包含了廠銘、色標、版號等多個印刷信息,使其成為研究郵票印刷的重要素材。
不過也因為面值較高,那些年甚少有人專門進行收集,倒是讓同樣擁有這些信息的四方聯成為不少集郵者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早期大版在郵局是可以按照面值購買的,受限于當時人們普遍沒有較多閑錢,所以這些大版成為當時不少人的遺憾。
如今網絡交易發達,這些曾經遙不可及的版票也陸續出現在收藏者的視野里,泡椒雪梨根據發行時間,收集整理了120張1990年以前發行的郵票大版圖,一起來欣賞下樸實無華卻又充滿回憶的時代印記。
與如今大版不同,五十年代大版沒有色標,絕大多數也沒有廠銘,較為普遍的邊紙信息是橫豎枚數統計和總面值統計。從中也能看到,一版7.2元的價格在當時絕不是個容易接受的數字,這也是當時很少有人去收集大版的一個重要原因。
六十年代廠銘才作為版票的標配,而色標,在同時期也是簡單的一條橫線,1962年的《梅蘭芳舞臺藝術》就很好的表現了色標最原始的狀態。
2000年開始,配套發行的小版數量明顯增多,為了控制郵票總量,大版也開始逐漸變小,曾經白色的邊紙也印上了豐富多彩的圖案。
2002年《中國南方喀斯特》郵票更是出現了小版比大版面值還高的奇葩安排,集郵者所需消費的額度越來越多,售賣窗口能夠買到的郵票卻越來越少。
設計精美的大版從下發之日起,就變成了剪角斷齒的殘廢品,說是為了防止炒作,卻又擋不住出售完整大版的各地郵商,唯有在總公司官網售賣的版票冊還在堅持著高傲的價格,想要完整版就要付出50%以上的溢價,這就是如今大版的現狀。
曾經,無論是1980年猴票還是1968年的全國山河一片紅,這些郵票都是寄信寄包裹時使用的工具,反倒是物流壯大發展的今天,作為郵政工具的郵票卻走向了墜落的深淵。
淘汰郵票的也許是時代的步伐,也許是銷售的思維,可無論是哪個,走向這條路的方向都很難改變了。
大版縮小沒有錯,大版增加邊紙設計也沒有錯,可連郵局寄遞柜臺都不出售的寄遞工具郵票,還能用什么支撐起圖案上一筆一劃寫出的面值?
郵票,到底是郵寄工具,還是紙質商品?俗話說腦子決定步子,想來看到了現在的步子,也就知道腦子是如何想的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