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8日,美國國會共和黨領袖Mike Johnson在保守派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發表了一個演講,主題是《美國領導的世界秩序面臨的威脅》。Johnson在這個演講中透露的最重要的信息,是眾議院共和黨人正在規劃一個“中國周”,目的是推動一系列制裁中國、打擊中國經濟的法案,并希望在年底前通過。9月9日,這個所謂的“中國周”將正式開始工作。
Johnson在哈德遜研究所點到了三個“中國周”重點推進的主題:反向投資審查、生物安全法案和800美元小額包裹關稅豁免。
“我們將考慮限制對中國的對外投資的選項,正在制定一項立法,以便在今年秋天采取這一行動。”“我們將對《生物安全法案》進行投票,該法案將停止與受制于對手并危及美國人醫療保健數據的生物技術公司的聯邦合同。我們將限制任何受 301 貿易執法關稅約束的商品的最低限度特權,這將有助于遏制中國利用美國貿易的企圖。”“我們的目標是在今年年底本屆國會期間將一攬子重要的與中國相關的立法簽署成為法律,其中包括這些優先事項以及更多內容,我們將積極努力實現這一目標。”
據了解,“中國周”的立法行動不會采取國會以前提出一攬子涉華法案的方式,而是希望提出一個個單獨的法案并進行投票,這樣可以避免涉及多個國會委員會的管轄范圍,更容易地把共識較高的單個法案作為修正案塞到一些“必過法案”里。除上述反向投資審查、生物安全法案和800美元小額包裹關稅豁免法案外,眾議院規則委員會還準備了20多個其他的法案,涉及出口管制、無人機、電動汽車和動力電池、農地收購、外匯、外國干涉、經濟間諜、臺灣、香港等廣泛事項。
分析認為,由于這些法案鮮明的外交安全屬性和對華競爭色彩,《2025年國防授權法案》(2025 NDAA)最可能成為其“搭便車”的對象。截止到2024年6月21日,眾議院全院會議已通過了眾院版本的NDAA,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也通過了自己版本的NDAA,在7月8日提交到了參院。如果參議院全院會議也通過了參院版本的NDAA,下步會由兩院組成協商委員會談判合并文本。
根據眾議院多數黨領袖Steve Scalise的說法,除了四項法案外,“中國周”大多數涉華法案將適用“規則擱置”(suspension of the rules)程序來審議。這是眾議院進行快速立法的一種常用程序。眾議院表決規則一般是過半簡單多數決,但眾議院規則委員會負責調整法案從常設委員會到眾議院全會的提交流程,并規定這些法案的審議條件,有權就不具太大爭議的法案適用“規則擱置”程序。如果法案適用“規則擱置”,整個辯論時間會壓縮到40分鐘,且不允許對法案提出任何修正案,但最終通過需要出席的議員三分之二絕對多數支持。
看了這些法案的內容后,我感受到了強烈的“新里根主義”的色彩。眾議院里匯集了一批被稱為“新里根主義者”(neo-Reaganite)的議員,前眾議院中美戰略競爭委員會主席Mike Gallagher(目前已經是美國科技公司Palantir國防業務負責人)、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Michael McCaul、眾議員Marco Rubio、Tom Cotton等都是其中代表。這些人認為里根對蘇聯密集的經濟和軍事壓力是美國贏得冷戰、導致蘇聯解體的根本戰略思想,主張和中國在經濟上盡快脫鉤,將摧毀中國經濟作為贏得對華競爭的關鍵。一些保守派外交政策專家,如Randy Schriver,Dan Blumenthal和Josh Young都也認為美國下任總統應借鑒里根應對蘇聯的政策。特朗普的前副國家安全助理博明和Michael Gallagher在近期《外交事務》的文章里也引用里根的觀點,稱“美國不應管理與中國的競爭,而應贏得它。”
主流看法不認為Mike Johnson是個“新里根主義者”,但他在哈德遜研究所的演講卻充滿了“新里根主義”的味道。他強調,,北京是美國頭號的外國威脅,“利用我們金融和經濟體系中的每一個角落進行剝削”,2025年共和黨領導的政府必須利用經濟實力威懾敵人,需要加強國內的實力,并利用所有可用的經濟工具。
民主黨政府未必是里根的擁躉,但至少在經濟和科技領域,我感到它們的對華政策也已經脫離了“小院高墻”,越來越具有里根主義和冷戰的氣息。
反向投資審查
2021年5月,眾議員Rosa DeLauro提出《國家關鍵能力防御法案》(National Critical Capabilities Defense Act,NCCDA),2023年5月,她再次提了一個新的同名法案。參議院也有一個2022年提出的同名法案,提案人是參議員Bob Casey和John Cornyn。
NCCDA的核心思想是讓總統指定一個部門來審查美國個人和企業在美國“國家關鍵能力”領域對中國、俄羅斯等“外國對手”的投資。這些領域包括:芯片制造及先進封裝、大容量電池、關鍵礦物和材料、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學和技術、活性藥成分、汽車制造和“美國總統在相關法規中確定的其他行業”。總體上,這一立法思路是要把目前財政部正推進的反向投資審查規則編纂成國會立法。
我在中提到過,NCCDA目前的這種立法思路,在國會內部存在爭論,特別是眾議院的外交事務委員會和金融服務委員會之間有分歧。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Michael McCaul和資深成員Gregory Meeks是支持的,但金融服務委員會主席Patrick McHenry強烈反對,去年阻止了把NCCDA納入2024年國防授權法的努力。麥克亨利已經明確說自己下屆不會再參選眾議員,如果他死磕該法案,其他人拿他也沒轍。
潛在的折衷方案是眾議員Andy Barr(同時是外交事務委員會和金融服務委員成員)提出的《中國軍事和監視公司制裁法案》(Chinese Military and Surveillance Company Sanctions Act)。Barr不反對反向投資審查,但不主張擴大化,想把美國現有的各類制裁清單整合成一個綜合的清單,禁止美國公司在關鍵技術領域投資上了清單的中國公司。
McCaul和Meeks的NCDDA版本去年11月在外交事務委員會通過,Barr的《中國軍事和監視公司制裁法案》也通過了金融服務委員會,但雙方要達成妥協很就需要修訂合并兩個法案,然后再經過眾議院審議,目前來看時間不一定夠。所以,盡管Johnson很支持、兩黨也有一定共識,反向投資審查的立法能不能在“中國周”通過眾議院,還有待觀察。
800美元小包裹最低限度豁免規則
最低限度豁免規則(De minimis rule)可以追溯到1930年的《關稅法案》,國會希望豁免美國游客從國外旅行回來時對小額購買的稅款,給了200美元的免稅額度。2016年,電子商務蓬勃發展,海關對小額包裹的清關工作量劇增,不堪重負。在此情況下,國會又通過《貿易便利與執行法》(Trade Facilitation and Trade Enforcement Act),把免稅包裹的門檻從200美元提高到800美元,既減少了海關官員的工作量,也使得個人購買的低價值商品等小額貨物能更便捷地進入美國市場。
為實施最低限度豁免規則,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開發了新的電子入境類型(第86類入境),包裹的主人或者海關經紀人使用CBP的電子入境系統自愿申報,提供發貨人和收貨人的信息、貨物描述、價值、數量、原產地等信息,爭取這個小額免稅的資格,但CBP會抽查,如果發現不符合事實情況的會暫停免稅資格,讓整改之后再看是不是恢復。這被稱為“T86清關”。
根據CBP統計,截至2023年財年,超過10億個包裹通過最低限度豁免規則進入美國,是2019年的兩倍。另一項國會研究得出結論,僅來自Shein和Temu的包裹就占總量的三分之一。小額包裹在Shein、Temu等中國電商平臺商業成功中的角色,日漸引起美國政策界的關注。2019年以來,CBD加強了對T86清關的執法檢查,6月份時一度暫停了Shein和Temu小額包裹的T86清關,雖然理由是打擊不法分子利用小包裹向美國運送生產芬太尼及類似物的違禁品材料,但整體趨勢是逐漸收緊。之所以沒徹底停止,實則受限于《貿易便利與執行法》,缺乏新的法律工具。
過去一兩年,Shein和Temu在美國承受了更多壓力,特別是被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盯上了,出了各種負面的報告。在此形勢下,兩黨就取消對中國和俄羅斯等所謂“非市場經濟”國家最低限度豁免規則,或提高其門檻共識增多,目前已有兩個正在推進的法案:一個是眾議員Greg Murphy的 “結束中國濫用最低限度豁免法案”(End China's De Minimis Abuse Act),已于今年4月份在眾議院籌款委員會通過。根據該法案,受1974年《貿易法》301條款或1962年《貿易擴展法》232條款關稅約束,以及受貿易救濟或保障關稅約束的貨物,將不享受最低限度豁免。這樣下來,可能一半從中國進口并享受最低限度豁免的貨物將被取消豁免。
另一個是眾議院籌款委員會貿易小組委員會資深成員Earl Blumenauer的 “進口安全與公平法案” (Import Security and Fairness Act)。該法案的核心內容是禁止來自非市場經濟體和美國貿易代表優先觀察名單國家(如中國和俄羅斯)的商品的最低限度豁免規則待遇,要求CBP收集更多使用T86清關的貨物信息,以更好地執行包括《維吾爾強迫勞動預防法》(UFLPA)在內的相關法律。該法案獲得了兩黨支持,在2022年一度納入 “美國競爭法案” 通過了眾議院。
還有一個是參議員Ron Wyden的《打擊非法商品,幫助可信進口商并為美國獲取收益法案》(Fighting Illicit Goods, Helping Trustworthy Importers, and Netting Gains, or FIGHTING for America Act),核心思路是收緊可使用最低限度豁免規則的產品資格,對使用該規則的貨物征收費用,增加對小額包裹的信息收集,禁止某些產品(包括紡織品和服裝)通過這一待遇進入美國。
取消最低限度豁免規則的法案在國會也存在爭議。盡管有兩黨不少議員的支持,美國紡織組織全國委員會這些代表美國紡織企業的行業機構也在背后拱火。但小額包裹對抑制通脹有好處,主要受益對象是美國的中低收入年輕藍領、家庭收入較低的人群,取消這個政策對這部分人是個沖擊,也不利于改善高通脹這個讓拜登政府頭大的國內經濟問題。美國商會、快遞協會和全國零售聯合會這些行業組織反對聲音也比較大。
因為Johnson的支持,上述三個法案很可能在“中國周”期間審議,但眾議院和參議院關鍵委員會的領導人可能還沒能就限制或取消最低限度豁免規則的具體方法達成一致。因為參議院已經有Wyden的法案,眾議院的兩個法案在參議院可能會遇到阻力,預計圍繞該問題的談判得拖到11月大選后。
不過,這個問題已經正式擺上了國會的桌面,積累的勢能已比較大,一些分析認為2024年底前或下屆國會期間可能會有實質性進展。但也有觀點認為,現在國會在貿易領域的立法陷入了“戈爾迪之結”(極其復雜難解的問題),最低限度豁免規則就在這個結里,兩黨在這個問題上的談判空間很有限,至少籌款委員會的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就無法合作。
生物技術
《生物安全法案》(BIOSECURITY Act)是Johnson在哈德遜研究所唯一說出了具體名稱的法案,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其高度優先級。法案的政策背景美國所謂中國政府可能利用其生物技術公司獲取美國知識產權、利用美國人基因組數據的國家安全關切。對此,我在曾有討論。
目前,參議院國土安全與政府事務委員會、眾議院監督與問責委員會分別于今年3月和5月通過了各自版本的《生物安全法案》。盡管存在一些具體內容的差異,但兩個法案都要在事實上禁止聯邦政府及其承包商采購中國生物技術公司的設備或服務。關于該法案的具體推進過程,我將在知識星球中詳細分析。
參議院版本主要推手是國土安全和政府事務委員會主席Gary Peters和參議員Bill Hagerty,兩人去年12月率先提出了《生物安全法案》的參議院版本,還有其他八位共同提案人,其中七人是共和黨人,只有“增長俱樂部”的驕子、堅定的經濟自由主義和自由意志主義者Rand Paul參議員投了反對票,理由是擔心有部分議員“利用針對外國的敵意來謀取狹隘的政治利益”。在參議院審議前,代表品牌制藥商的行業機構生物技術創新組織(BIO)和參議院私下達成妥協,納入了一項豁免既有交易的“祖父”條款,使現有合同能繼續履行。眾議院的版本里則沒有這項條款。
Mike Gallagher在今年年1 月份提出了《生物安全法案》的原始眾議院版本,大約在他4月19日辭職前三個月。眾議員Brad Wenstrup接管了該法案,并提出了法案的最新版本。Gallagher的法案最初有四位共同提案人:共和黨眾議員Neal Dunn和民主黨眾議員Jake Auchincloss, Seth Moulton和Raja Krishnamoorthi。目前共同簽署人有 11 人,其中五個共和黨,六個民主黨人。
由于藥明康德和華大基因在美國創新藥供應鏈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因為法案受到影響的阿斯利康、因美納、福泰制藥和默克雪蘭諾等十多家美國和歐洲制藥及生物技術公司就該法案展開了積極游說,但在當前的形勢下都采取了極為低調的方式。生物技術行業的知名游說機構生物技術創新組織(BIO)最開始也堅決反對法案,但在被Gallagher公開指責為中國辦事,以及參議院納入“祖父”條款后,立場轉變為支持,并取消了藥明康德的會員資格。
盡管藥明康德和華大基因強調法案只影響跟美國政府資助項目的合作,不影響不涉及美國政府資助的項目,但法案對其商業上的負面傷害還是很快顯現。2024年初以來,藥明康德的股價一度跌至近年來的最低谷。藥明康德聯席首席執行官陳民章不久前也坦誠,法案確實對業務帶來了不確定性,有不少客戶已經表達了擔憂。法案也對整個生物技術和制藥行業的商業格局產生了深刻影響。一些美國和歐洲的生命科學公司現在和中國生物技術公司合作,已經都要求在協議中增加預防條款,防范法案通過后對合同履行的影響。
眾議院版本的《生物安全法案》一度被認為很有希望納入《2025財年國防授權法案》,但最終卻沒有獲得眾議院規則委員會的批準。法案的主要推手Brad Wenstrup當時放言要繼續推動國會審議該法案,“中國周”顯然又給了他一次絕好機會。
不過,據Endpoints News報道,對《生物安全法案》一直沒有表態的眾議院規則委員會資深成員、民主黨眾議員James McGovern最近公開表達了對法案的反對。他在過去幾個月聽取了關于該法案的機密和非機密簡報及討論,認為法案不僅“寫得一團糟”,采取的方式也非常“目光短淺”;“簡而言之,在沒有為所列公司提供正當法律程序的情況下,國會正依賴不可靠的數據做出重要的國家安全決定。可能確實有些公司應該被列入名單,但其他無辜的公司可能會受到不應有的懲罰。”McGovern本人和其辦公室都證實,正試圖說服其他議員共同反對《生物安全法案》。
McGovern是眾議院極具影響力的老資格,1996年就當了眾議員,2001年進入眾議院規則委員會,2018年成為委員會資深成員,一年后就當了主席。2023 年共和黨奪回眾議院后,他再次成為委員會資深成員。McGovern一直關注所謂中國的人權問題,特別是西藏和新疆,是UFLPA和《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的重要推手。2024年7月31日,中國外交部公布第11號部令,稱McGovern“近年來頻繁采取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言行”,依據《反外國制裁法》相關規定決定對其采取反制措施:包括凍結在中國境內的動產、不動產和其他各類財產;禁止中國境內的組織、個人與其本人進行有關交易、合作等活動;對其本人及其配偶、子女不予簽發簽證、不準入境。
盡管如此,McGovern還是在這個時候突然跳出來激烈反對《生物安全法案》,更加耐人尋味。據報道,藥明康德旗下的藥明生物計劃在McGovern的選區馬薩諸塞州伍斯特市建造一座價值3億美元、面積達19萬平方英尺的工廠,但后來因為《生物安全法案》導致相關工廠建設停工。McGovern此舉或許是出于選區利益或者美國藥企的游說,和中國及對藥明康德的看法無關。
以上主要討論了Mike Johnson在哈德遜研究所明確點到的三個法案。其他“中國周”法案的情況,我做了一個全面梳理和前瞻,連同“中國周”法案清單、文本都放在了知識星球。接下來這一周,會集中跟蹤最新的情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