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產品有經典的不可能三角理論:流量、黏性、社區氛圍,三者不可能兼得。
??懂財帝出品 · 作者|嘉逸
資深小紅書用戶發現,在平臺刷到視頻的頻率越來越高,往往幾條圖文筆記中,就有一條視頻筆記,且點贊量比很多圖文還高。
小紅書官方數據顯示,今年8月平臺上的直播創作者總數是去年同期2.48倍,視頻偏好創作者是去年同期的1.43倍,增速超過整體創作者數量增長。?
當視頻內容肉眼可見的爆發,小紅書終于明確鼓勵創作者發視頻。
近期,小紅書首次向社區創作者頒發“熟人300”獎項,類似于B站評選出的“百大”,其中90%創作者的視頻筆記占比超過30%。
內容“擴圈” 在提速,但小紅書從未徹底解決圖文的虛假、炫富、軟色情等老問題,短視頻又新增了新的潛在風險。
社區產品有經典的不可能三角理論:流量、黏性、社區氛圍,三者不可能兼得。問題是,小紅書如何平衡。
01 | 抖音化,不得已的冒險
事實上,就像小紅書對商業化充滿謹慎,小紅書對視頻化也十分猶豫。
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到2020年,小紅書平臺有97%的創作者發布過視頻筆記,視頻發布量增長了4倍。
但小紅書沒有選擇及時抓住這波紅利,等到2020年下半年,小紅書以開通視頻號的形式,宣布去往“更多元化視頻內容表達的社區2.0”。
這意味著,小紅書并未對APP內的算法邏輯“動刀子”,產品的社區生態沒有根本性改變。
直到2023年初,小紅書APP才進行版本更新,“視頻”出現在首頁底部第二欄位置,代替原本的“購物”。點開“視頻”欄目,頁面會自動播放短視頻。這時,除了界面排版,小紅書跟抖音類似,只是內容風格上有所區別。
但今年筆者發現,小紅書的“購物”已回到首頁第二欄的位置,“視頻”則被挪到首頁頂部的副導航第二欄,和直播、影視、穿搭等細分內容分類并排。字更小,存在感也沒有此前強。
圖:小紅書首頁第二欄位置多次變動
同時,首頁的視頻筆記和圖文筆記混雜,用戶無須特意點開視頻專欄,就能刷到視頻。
小紅書的搖擺仍在持續。7月初,在其內測新版本中,部分用戶底部通欄的“購物”又改回“視頻”頻道, 并在首頁為視頻另開辟了一個流量場,且該頻道罕見地選擇單列展示,跟抖音如出一轍。
之前小紅書堅持雙列排版,鼓勵用戶在多個內容之間進行切換,推動平臺的內容生態更均衡和健康。現在,小紅書似乎在收回一定的選擇權,希望視頻內容更容易被用戶看到。
小紅書加碼視頻化,與電商業務“熄火”不無關系。
作為內容平臺,小紅書的盈利主要靠廣告和電商。盡管小紅書早在2014年就切入電商賽道,但探索了10年,電商業務屢戰屢敗,對其總營收的貢獻非常有限,廣告則占據80%。
分水嶺出現在2023年初,董潔、章小蕙在小紅書帶貨直播間爆火,創造了內容直播的新樣本,又與平臺堅持的社區調性符合,小紅書陰差陽錯找對了路子。
當年3月,小紅書正式將直播業務提升為獨立部門。8月,直播業務部門、電商業務部門整合為全新的交易部,成為與社區部、商業部平行的一級部門,頗有大干一番的氣勢。
但經歷了短暫的絢爛后,小紅書電商歸于沉寂。在今年618大促的關鍵節點,章小蕙入駐淘寶直播,帶走了一波流量。目前小紅書最火的帶貨主播李誕,GMV不到300萬元。在電商大盤放緩的大環境中,小紅書的買手電商沒逃過被拖累的命運。
公開資料顯示,2023年小紅書首次實現盈利,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為37億和5億美元,出彩的依然不是電商,商業化廣告業務貢獻最多。
既然再度在電商賽道受挫,小紅書便選擇擁抱流量邏輯,試圖通過視頻內容提高用戶規模,換取更大的廣告空間。
短視頻是互聯網行業為數不多的增量,以快手財報為例,其Q2在線營銷服務收入為175億元,同比增長22.1%;而直播業務收入93億元,同比下降6.7%。
圖文內容是小紅書的強項,但圖文內容在商業價值存在先天劣勢,價格一般比視頻內容低,且因短視頻更容易占據用戶注意力,品牌商更傾向選擇視頻投放。
此外,資本的壓力也逼得小紅書不得不轉型。小紅書還沒正式赴港上市,就有老股東急著退出,其最新估值為170億美元,較2021年200億美元的巔峰,縮水200億元人民幣。
02 | 破圈之痛
2020年是小紅書視頻化的分岔口,也是小紅書破圈的轉折點。
截至2020年,小紅書的女性用戶比例達到90.41%,內容主要集中在生活、美妝、穿搭等領域,但這種社區生態很快發生了重大變化。
2021年初,為吸引男性用戶,小紅書推出“男性內容創作者扶持計劃”,鼓勵創作者發布體育、潮流、數碼、汽車、科技等內容,并在央視融媒體矩陣砸錢投廣告。
與此同時,小紅書還到男性社區打擦邊球廣告,招攬用戶,其在虎撲、知乎、貼吧等打出“超多美女盡在小紅書,免費看,不花一分錢”、“性感美女車模、氣質美女,等你來看”的廣告。
這種主動彎下腰“討好”男性的姿態,引起眾多女性原住民用戶的抗議。但從結果來看,上述措施起效明顯,僅半年時間里,小紅書就將男性用戶的比例提高了20%,年內上升至30%。
小紅書“向男”帶來的變化是雙重的。
一方面,男性用戶的增加使小紅書的用戶群體更多元,拓寬了內容生態的邊界。
另一方面,每一個社區在變大后,其核心文化與氛圍勢必遭到異化,小紅書同樣如此。
短時間內引入大規模男性用戶,軟色情等低俗內容泛濫,破壞了女性用戶的體驗。
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小紅書因軟色情等擦邊球內容多次陷入輿情危機。雖然小紅書長期社區生態放在首位,但社區治理后知后覺,經常犯了錯才去補課。
2021年12月,央視新聞報道稱,四川成都的一位小學生家長在小紅書搜索親子樂園時,發現小紅書會不時推送大量明顯泄露未成年人身體隱私的視頻。微博話題“小紅書被曝存未成年人性暗示”沖上熱搜,閱讀量高達8.5億。
隨后小紅書官方火速回應致歉,并聲稱平臺將啟動新一輪未成年人治理專項。2021年以來,小紅書為此封禁了4000多個不良賬號,但沒能根除問題。
2023年,小紅書又因#旅游搭子費用全包#引發爭議,鋪天蓋地的相關帖子通常注明“僅限女生,各取所需”。對此,小紅書表示開展全量檢查,將嚴肅處理。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以前,小紅書內容生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虛假筆記,比如2019年7月底被曝成了黑醫美產業的“集散地”,公然展示售賣國家違禁藥品,隨后被下架整改,2個月后才重新上架。
小紅書的“軟色情化”矛頭,指向其增長困境。
數據顯示,小紅書積累一億月活用戶,花了8年;從1億月活到3億月活,只用了不到3年。男性用戶是其近幾年成長曲線斜率極陡的重要變量。
而小紅書想要做大電商,也需要用戶規模。用戶規模足夠大,需求轉化成購物行為的機率就會更大。
03 | 內容治理難題
據媒體報道,今年7月,小紅書電商產品部門、商業化部門以及社區技術部門等多部門開啟裁員,裁員比例最高達到20%,其他職能線也有裁員情況。
也就是說,小紅書最核心的資產——社區不是個例外。
作為一個UGC比例高達90%的內容平臺,小紅書天然承擔著極重的內容治理責任。這是流量生意的必然產物,凡是靠流量為生的平臺,一般需要吸引眼球的內容來生產和傳播,以激活更多的流量。
“虛假種草”幾乎伴隨了小紅書成長的全過程,但小紅書在這些問題還處于萌芽階段、用戶規模還很小時,沒有及時探索出治理方案。等它成為社區的普遍現狀,再試圖去解決,虛假筆記早已變成牛皮膏藥,撕也撕不掉了。
2024年5月21日,知名打拐志愿者上官正義發微博稱,小紅書長期存在所謂送養孩子、領養孩子,販賣出生證以及上戶口等違法行為的信息,“這些送養,實為明碼標價的金錢交易”。他向小紅書呼吁,希望切實履行平臺的管理責任,不給買賣、販賣人口的違法行為生存的土壤。
又一次,小紅書官方賬號迅速發布“關于非法領養違規內容的治理公告”,稱一旦發現違規內容將從嚴處置下架。
但據南風窗報道,該公告發布后的第二天,平臺上仍可以聯系到送、領養人員。
在不少小紅書用戶看來,平臺的內容審核其實很嚴格,發正常的旅游筆記都可能顯示違規,甚至筆記文案提及其他平臺名稱也很可能被判違規。反而,涉嫌犯罪的送養信息卻成了漏網之魚,能暢通無阻地發布。
審核機制錯位背后,是小紅書缺乏穩定的盈利模式,人員規模有限,跟不上膨脹的用戶和筆記數量。
盡管為了用戶體驗,小紅書在商業化方面自縛手腳。連其賴以為生的廣告筆記,都是低調植入,只在封面右下角,用又小又淺的字體標注“贊助”。用戶點進去發現是廣告,容易感到反感,又或者用戶根本沒意識到是廣告,整體變現效率較低。
這也造成了某些商家為了流量,發布引流帖,被騙的用戶甚至會咒罵發帖人。
而小紅書的估值主要由單個用戶價值驅動,用戶的存留與活躍又取決于內容生態。此前以小紅書200億美元估值計算,其單個用戶價值約為100美元,遠超B站的35美元上下,知乎的10美元左右,以及微博的約8.6美元。
商業化沒有交出亮眼成績的同時,社區內容的治理問題層出不斷,小紅書估值縮水并不意外。
如今,小紅書向短視頻挺進,除了要考慮如何維持健康的內容生態,還要避免和抖音的同質化。
2020年推出短視頻后,平臺傳遞“有用”信息的視頻權重高于消磨時間的泛娛樂視頻。現在鼓勵視頻內容,小紅書稱相比發布圖文,發布視頻不會有所謂的“基礎流量保障”。
另外,小紅書繼續推動內容多元化。在這次的創作者頒獎名單中,被選出的最能代表社區的創作者,很大部分來自美妝、時尚等類目以外的“綜合”領域,比如戶外運動、數碼測評等,包括不少男性用戶。
內容、用戶都在變,流量分發機制不變,小紅書恐怕在開始新的試錯。
說明:數據源于公開披露,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