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蘭,道德與法治教師,大學專科,一級教師,1994年被巴南區教委評為《巾幗建功》活動積極分子;2004年在重慶市課程改革實驗區優質課競賽中榮獲區二等獎;被評為2007年教育系統建功立業新女性;2009年6月被評為巴南區家庭教育工作先進個人;2010年被巴南區木洞片區教育督導室評為優秀輔導教師;2016年榮獲重慶市巴南區中小學校醫輔導獎;2018年被中共重慶市巴南區教育工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2022年被巴南區教委評為“優秀德育工作者”;年度考核獲得8次優秀。
“三線精神” 浸入骨子里
處暑已過,炎熱的夏季即將結束,新的學期開學在即。
作為剛剛調整崗位的辦公室主任,李祖蘭在開學前幾天提前步入了校園,進行書本、清潔用具等物資的清點發放和各班桌凳、電燈和風扇的檢查,設備的維修。
“我來到學校的時間不短,已經十幾年了。”晨光微熹,天色尚早,走在清風習習的校園,李祖蘭介紹道,“學校前身是重慶大江車輛總廠子弟學校,是中國三線建設的參與者,見證者。”
來到這所充滿紅色基因和傳承著三線精神的學校后,李祖蘭聽說了一個又一個三線人的奮斗故事,看到了在“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影響下,學校一批又一批教育工作者以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奉獻精神投身教育的感人場景。她也在無形中被這股精神所深深感染,將“三線精神”帶入教書育人的工作之中。
踐行三線精神 敢于擔當責任
無論是擔任辦公室主任,還是擔任德育主任,李祖蘭養成了一個習慣,堅持每天6點多鐘到校做好辦公室清潔,巡查校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默默無聞,無私奉獻。
“校園安全很重要,只有仔細檢查,才能把安全隱患消除。”李祖蘭深有體會地說,這些意識都是從學校傳承三線精神中學來的,作為辦公室主任,就是看好學校這個家,愛護學校,多干一點工作,多細心一點,減少學校的安全隱患,這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學校負責。
在李祖蘭長達34年的教學生涯中,她有著小學和初中的教學經驗;既包班當過全科班主任,也擔任過德育主任。在學校需要的時刻,她總能臨危受命挑起大梁,解決一個個燃眉之急。拿李祖蘭的話來講,就是“接觸的學生和家長多,教學經驗也就慢慢積累,愈加豐富了。”
學校領導表揚道:“李主任所做的事情,看似平凡,實則困難,特別是能看到問題的關鍵所在,并把這些工作落到實處,讓師生看到實實在在的改觀,非常不容易。”
弘揚三線精神 創新德育管理
在李祖蘭剛剛擔任學校德育主任之際,她便發現了一件看似微不足道,卻又讓她念茲在茲的現象。
原來,每天的大課間活動時間,有的班級拖拖拉拉,集合總是遲到;也有的孩子站隊不規范、做操懶懶散散。這樣的情況就像一根小小的刺,雖不致疾,卻也讓李主任如鯁在喉。
“孩子們天性活潑好動,喜歡嬉笑打鬧,這樣的現象曾經反復糾,卻也反復出現。”為此,李主任認真梳理問題,結合學校傳承“三線精神”開展主題活動,并針對各班的實際情況,給班主任們提出要求,指出對策;在課間操時還對全校學生的做操情況進行監督,對表現不好的班級進行通報批評,對表現好的班級點名表揚……很快,課間操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善。
“雖然容易得罪人,但在工作中,我就是對事不對人,不愿意和稀泥。”李祖蘭感慨,比起個人的得失,校園德育風氣的改變更讓她感到欣慰。在自己嚴厲的工作作風出了名后,孩子們也更加“害怕”這位“鐵面無私”的主任。
“李主任來啦!趕快去檢查一下清潔衛生情況。”校園里,學生們只要看到李祖蘭的身影,就會趕忙通知身邊的同學查看班級的衛生是否打掃和保持到位。
緣何?原來,曾經在教學樓存放衛生工具的衛生間,經常出現擺放不整齊卻無人負責的現象。一次,一位上廁所的學生不注意,被亂放的拖把絆倒,差點受傷。當李祖蘭數次追問是哪個班級使用了拖把沒有歸位,卻沒有人愿意承認。“大家的理由有一大堆,可衛生環境卻始終上不去。”
小小的衛生都做不好,保持不了,怎么談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李祖蘭認為,德育工作就要從學生行為習慣抓起,從工具歸位這樣的小事做起。
很快李祖蘭便制定并提出了更嚴格的規定,要求每層樓相鄰班級的衛生工具放到一起,如果有某處工具沒有放好,或者衛生打掃不干凈,則這層樓的所有班級都要扣分懲罰。
這樣的措施實行后,孩子們看到亂放的衛生工具會立馬規整,哪怕是不屬于自己班級衛生區的垃圾也會隨手撿起。如今,衛生間的工具每天都被排列得整整齊齊,校園的環境也變得更加干凈整潔。
這也是學校德育工作發展建設的一個縮影。地處長江之濱、擁有“三線精神”基因的大江小學校,以“孝、信、謙、正、仁、智”為德育體系構建文化基礎,通過“孝信啟性,快樂潤德”課程范式和家校社攜手共建、協同育人的模式,開展系列活動實踐育人,打造大江小學校最鮮明的德育特色,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學生快樂健康的成長,推動教育健康發展。
傳承三線精神 育人不求回報
回憶起剛畢業時,那“一窮二白”“家徒四壁”的艱苦教學環境至今令李祖蘭難忘。
“學校的發展史、建設史,就是對‘三線精神’最好最生動的詮釋。”李祖蘭深刻認識到,如今的條件好了,但更要向老一輩三線人學習,以不求回報無私奉獻的精神去教書育人。
“師者,言傳身教,只有通過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的示范,不求回報的付出,才能真正地引導孩子全面成長。”李祖蘭認真地說到,在孩子的習慣養成上,如果老師只是一昧說教而不行動,在學生眼中說得再多都會無濟于事。
校園里,窗明幾凈,書聲朗朗,各項工作井然有序;走廊上,輕聲慢步,各項活動列隊整整齊齊,學生們舉止文明、友好相處……“生活即教育,時時處處是德育。孩子們是能做到的,只是要慢慢養成習慣。”在李祖蘭看來,從生活中融入德育教育,既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又能增強學生的文明素養。
“由于自己各項工作標準比較嚴格,對孩子們也比較嚴厲,所以孩子們可能不太喜歡我,甚至害怕我。但往往過了那段時間,大家回過頭來看,反而會更加親切。”話語間,李祖蘭臉上滿是期待和篤定。因為她堅信,只要堅持言傳身教,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好的習慣一定能養成!
堅守教學崗位整整34年,如今已經53歲的李祖蘭也已不再年輕。“退休前,還想再帶好最后一屆學生。”李祖蘭輕松的臉龐又突然嚴肅起來,“‘三線精神’早已浸入骨子里,只要我還在崗位一天,就要時時刻刻以‘三線精神’為指引,全心全意奮斗在教育戰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